「二战苏德战场」元首的动物园之犀牛

苏德战争初期,虽然德军在苏联境内一路长驱直入,但是闪电战也遇到了硬骨头。面对苏联KV-1重型坦克,德军的反坦克炮和坦克炮口径为37mm或50mm,根本无法击穿其装甲。
而笨重迟缓的牵引式88mm火炮无法有效运用于瞬息万变的机动进攻作战。到1942年初,德军一线部队都缺乏一种能伴随进攻部队前进的重型反坦克火力。

1943年,德国在Flak41型88mm高炮基础上研发出了Pak43型71倍径88mm反坦克炮,这款大威力反坦克炮能在1000m距离上有效击毁几乎所有的苏军重型坦克。同年犀牛坦克歼击车(Nashorn)正式服役,全称为“8.8cm Pak43/1 auf Fgst.Pz.Kpfw III und IV(Sf) Sd.kfz.164”,直译为“基于三/四号坦克底盘的8.8cm口径Pak43/1型自行火炮 第164型装甲车辆”。犀牛在服役开始被命名为野蜂,1943年上半年野蜂修改了部分细节,形成了第二款车型。最终在希特勒命令下所有车辆稍后改名为犀牛 (Nashorn)。

犀牛车体是三号和四号坦克拼凑而成。犀牛传动系统基本都取自三号坦克,而履带、负重轮、从动轮和悬挂等则来自四号坦克。底盘比四号坦克略长。犀牛的装甲板厚度仅为10~30毫米,这也是敞开式的战斗室的致命缺点。犀牛还是作为二线直瞄火力支援车辆更为合适。

简陋的防护换来的是犀牛整车只有24吨重,30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能驱使犀牛跑出42km/h的最高公路时速,越野也能保持15-28km/h。同时犀牛拥有470升的油箱容量,使其最大行程达到215km。

犀牛坦克歼击车的恐怖火力来源于一门强大的Pak43反坦克炮。Pak43最大射程超过15公里,炮弹炮口初速为1000m/s。该炮发射被帽穿甲弹时,在1000米射程上穿甲厚度为167毫米;在2000米射程上穿甲厚度达139毫米。如果用上钨芯弹,在2000米的射程上,可以击穿184毫米厚的钢装甲。也就是说,它可以击穿二战期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实战中曾出现“犀牛”的88毫米火炮在3500米的射击距离上击毁6辆T-34中型坦克的记录。

犀牛反坦克歼击车虽然是1942年作为一个临时解决方案发展起来的,但它配备的88毫米Pak 43反坦克炮可以远距离穿透前线上任何一款盟军坦克。虽然存在轻装甲和车身较高等缺点,但由于其相对较低的成本和优越的机动性,德军后方确保它一直在生产,直到战争结束。

犀牛反坦克歼击车初期装备了德国国防军六个重型反坦克营,分别是:第88、93、519、525、560和655重型反坦克营。每个营都装备了45辆犀牛反坦克歼击车。这些部队基本都在在东线或意大利作战,很少有人被派往西线。而这样的营级单位都属于集团军以下的直属单位,由各集团军或是军级单位直接部署指挥。1943年,在库尔斯克战役中, 犀牛反坦克歼击车。
首次亮相,在那里它的表现非常出色。这种远距离向敌人开火的能力掩盖了它的轻甲、缺乏顶盖和大侧面的缺点,充分证明了犀牛反坦克歼击车非常适合苏联西部开阔平坦的草原战场。然而意大利的丘陵地形则限制了犀牛精确远程射击的能力。
最著名的犀牛反坦克歼击车王牌是第519重型反坦克营一连排长阿尔伯特·恩斯特少尉。1943年12月23日,他只用了21发炮弹就在一天内摧毁了14辆苏联坦克。战斗发生在维捷布斯克附近,因此阿尔伯特·恩斯特得到了一个绰号“维捷布斯克之虎”。1943年12月,恩斯特共摧毁了19辆敌军坦克,并于1944年1月22日被授予骑士十字勋章。

上图为本月战争公园新品雪地犀牛的历史原型车,隶属德军第519重型反坦克营的“波美拉尼亚”号车。车身左前方为第519营营徽白色老虎,车身左右两侧印有“Pommern”字样。
本月战争公园带来的新品为AX011德军第519重型反坦克营冬季涂装犀牛坦克歼击车(编号“Pommern”)及车组四人,本月购买享受新品九折优惠!
AX011产品为一辆载具加四个兵人套装,履带为金属拼接可推动,炮管为一体式车床金属件,兵人为全身可以取下,炮管和炮塔可以转动。增加了车身前方两个舱门可以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