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黑眼圈:看中医如何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中医认为发生黑眼圈的原因不外:血瘀内停
出现黑眼圈:看中医如何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中医认为发生黑眼圈的原因不外:血瘀内停、脾虚痰阻、肝肾不足。就部位来说,眼胞部位在脏腑是分属于“脾”的功能;而“肝”开窍于目;就血流来说,“肝藏血”、“脾统血”、“心主血”;另外,就经络来说,“心经”有支系上“系目系”。所以,要治疗黑眼圈,得从心、肝、脾著手;另外,“乙癸同源、木火相生”,肝肾需兼顾。所以治疗重点就在于活血化瘀、健脾除湿、和滋补肝肾。
(1)痰湿阻络型:
【主证】目胞周围皮肤青黑晦暗,眼睑虚浮,发沉珲睁,伴头身困重、倦怠乏力、胸痞多痰、纳呆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则】健脾益气,除痰化湿;
【方药】 《揣摩有得集》:补脾汤:潞参、 白术(土炒),云苓,白芍(炒),川芎(炒)当归(土炒),蔻米(研),陈皮,炙黄耆, 炙草,扁豆(炒)。
水煎服,每曰1剂,曰服3次。
(2)肝肾阴虚型:
【主证】胞睑周围青黑,头晕目眩,健忘失眠,耳鸣,咽干口燥,腰膝酸软,齿摇发落,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补肝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枣仁,丹参,红花。水煎服,每曰1剂,曰服3次。肾虚精亏明显者,可用右归丸或左归丸加减。
(3)瘀血阻滞型:
【主证】睑周围皮肤青黑发黯,面黄肌瘦,或胸闷心悸、胸胁胀痛、肌肤甲错,妇女可有痛经闭经、经血色暗有块。舌紫暗有淤点或淤斑,脉涩或弦细。
【治则】活血化淤通络。
【方药】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卷上。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枳实、桔梗、柴胡、甘草,
水煎服,每曰1剂,曰服3次。
1.保持充足的睡眠:
相信大家也知道了,睡眠不足,眼部过度疲劳,眼部血流速度会变比较缓慢,红血球细胞供氧不足,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积累过多,形成慢性缺氧,造成血液滞留,从而形成眼部色素沉着,出现“熊猫眼”。保持充足的睡眠及正确的仰卧睡姿,胜过多种护理方法。
2.穴位按摩:
黑眼圈是因为血液循环不佳而造成的,穴位按摩有助于打通血脉;在眼周皮肤上涂上眼部按摩霜或眼部营养霜。用无名指按压童子廖(在眼尾处)、球后(下眼眶中外1/3处)、四白(下眼眶中内1/3处)、睛明(内眦角内上方)、鱼腰(眉正中)、迎香(鼻翼外侧),每个穴位按压3--5秒后放松,连续做10次。用中指和无名指(中指放在上眼睑,无名指放在下眼睑)轻轻地由内眦向外眦轻拉按摩,连续10次。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指尖轻弹眼周,3--5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