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计划经济的另一条可能道路 未来抑或是幻想?【思维实验室】

计划经济是根据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设想照猫画虎设计出来的制度。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的原文如下:
如果我们把“劳动所得”这个用语首先理解为劳动的产品,那么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
现在从它里面应该扣除:
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
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
从 “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 里扣除这些部分,在经济上是必要的,至于扣除多少,应当根据现有的资料和力量来确定,部分地应当根据概率论来确定,但是这些扣除根据公平原则无论如何是不能计算的。
剩下的总产品中的其他部分是用来作为消费资料的。在把这部分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
第一,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分将会立即极为显著地缩减,并将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减少。
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分将会立即显著增加,并将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增加。
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总之,就是现在属于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分。
只有现在才谈得上纲领在拉萨尔的影响下偏狭地专门注意的那种“分配”,就是说,才谈得上在集体中的个别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的那部分消费资料。
可以看出,苏联和后来中国师从苏联的计划经济就是照着马克思的书本复刻下来的。应该说,马克思的设想从生产的角度讲是对的,但是从实践的角度讲存在着哲学缺陷。这不能怪马克思,他的那个时代也没有互联网和超算技术,想搞高级的形式对于那个时代来说是不切实际的。
这个哲学缺陷是它的整个规划过程在哲学上是形而上学的。不信你仔细体会,在生产上要考虑投资、基金、工资、产业投资比例等等,总之就是钱的问题。这种刻意考虑经济发展比例的做法是由于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导致的。因此应该取消货币制度,至于分配问题,个人认为可以用频率代替工资,即规定每个人领取产品的总频率,再规定每件同类产品被领取的频率即可。
另外,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政府负责的,这是不对的,因为劳动者分不出来他们是为公家生产还是为私家生产。这里我请大家分清楚公共与公家是有区别的,公共是指大家所有人,而公家是指政府,公共包括每个人的私人的需求,而公家却只有政府。劳动者觉得自己在为政府生产而不是为自己生产,自然就出工不出力或者糊弄糊弄过去,工业产品有政府的硬指标糊弄不过去,政府不重视的生活产品就能糊弄就糊弄。所以计划经济时代劳动者生产不积极,生活产品质量不好。
实际上,那个时代也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在制订计划时试图采用民主集中制,想把所有的生产都归于公家的生产。但是实际情况是计划仍然没有考虑劳动者的直接需求,还是国家计委想制造什么就制造什么。群众因此没有生产的动力,反而觉得制度在压迫他们。因此应使经济与行政分离,最好设一个经济政府和一个政治政府,两者互相不干涉别人的合法活动。因此应设置专门的行政程序,由各个方面提出自己的需求,经济政府审查并并入一个活期计划,通过完成计划使各个方面都得到自己想要的。
这些改革才是计划经济所需要的,而现在的改革却不是计划经济所需要的。
苏联和中国的计划经济当年在实施的时候搞了一项政策,就是剥削农业。
当时的农业之所以要如此做法,是为了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需要,当时是计划经济,国家征收粮食之后一刻也不敢耽搁,大部分马上就分配到了工厂充当工作餐,另外两部分中一部分严格按照所谓“八级工资制”分给城市的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另一部分则是出口换取外汇,然后用外汇在国外黑市上购买工业设备。的确,农业劳动产品是被拿了很多,中国农民也是只能勉强吃饱饭。但是这是为了工业的发展而迫不得已的,因为当时的生产力远远不够,没有重工业就没有其他生产部门的发展。
至于中国60年代初的所谓“大饥荒”,我认为基本上是所谓“四风”造成的,部分官员为了政治成绩,虚报产量,一般是把总产量说成是亩产量。国家没有调查就相信了他们,于是一方面征收了“合理的”税收,一方面如上文所述,国家鉴于所谓“农业形势大好”就没有预留多少粮食。结果,伴随着大跃进之前各个人民公社积累的粮食的耗尽,饥荒从农村爆发了,随后迅速蔓延至城市,全国性的饥荒就这样爆发了。
至于苏联的“乌克兰大饥荒”,除了剥夺农民对粮食的“支配自由”致使农民生产严重不积极外,本地犯罪般的官僚主义也造成了粮食被中央“合理”征收的情况,直接造成了饥荒的爆发。
苏联的计划经济还有一项政策颇为现代人诟病,就是利用行政手段惩治怠工,一些人即使是轻微的偷窃罪都会被送到被称为“古拉格”的劳改中心接受劳动改造。这种政策可以用使怠工者得到的全部或者部分需求暂停提供一段合理的时间来代替。
但是,尽管那个年代的计划经济有着诸多弊病,那个年代还是取得了不朽的成绩的。苏联用了两个五年计划就将工业提高至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的轻工业虽然政府不够重视,但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苏联30年代初生活资料的丰富程度较差,但是到了50年代初就提高了很多,反而在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在没有合法市场的环境下搞“利润挂帅”使得各个企业只是降低生产成本而不搞产品创新,造成苏联商品质量下降且丰富程度自此以后长期停滞。这里请大家到B站上搜索当年描述苏联社会生活的纪录片自行比较。
中国则是用三十年时间建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后来也成为了改革开放用来招商引资和在国际竞争中“冲出一条血路”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