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104)时间专题(4):“时间引力作用规则”
书接前文,这篇文章用以讨论时间引力作用规则。
在之前几篇题名为“时间专题”的文章中我说明了“变化”才是“对人类而言拥有意义”的“时间”的本质,即便“时间”可以脱离任何形式的“变化”独立存在,那样的“时间”对于人类而言也没有任何意义——在此基础之上我又说明了在肯定“变化”才是“对人类而言拥有意义”的“时间”的本质——这一前提的情况下,由于宇宙中所有物理实体“变化”的状况有所不同,在有的物理实体“变化”了的时候有的物理实体却“没有改变”——由此造成了不同区域“时间”流逝速度不同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大范围内的“时间”指的是大范围内的“变化”的均值,而小范围内的“时间”则可以具体地精确至“变”与“未变”两个状态——无论如何“变”、“不变”、“变与不变之平均”——这三个数值肯定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的——这也导致了宏微观“时间”的流速存在差异,宏观范围越大越容易以“平均”的方式抹平微观存在的差异,而我们人类一般使用的“时间”是人类生活、实践、生产范围圈内的“平均变化值”,但量子及以下层级的微观世界里却只有“变”与“不变”两种状态,因此宏微观时间的流动速度本身就是存在差异,我们人类在研究微观问题时也不能简单地将宏观时间套用至微观领域,否则得到的结论本身就是时间不一致情况下得到的结论,因此结论也必定出错——这也是目前量子力学不能与相对论完成统一的根本原因。
想要实现物理理论的完全统一,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统一宏微观层级的“时间”,而作为一切“变化”根源的“四大基本力”——更进一步地说——四大基本力的根源——源质能量引力场——则非常适合将所有的“变化”统一起来并作为替代“统一时间的规则”而使用,至于源质能量引力场的时间规则效应究竟是如何表现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就是接下来需要重点说明的内容了。
在这个宇宙中若不以“时间”作为物理单位发生“变化”——产生“相对运动”的先后顺序参考标准,则物理单位彼此之间相对运动的规则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引力失衡程度高的先动,低的后动,不失衡的不动——所有物理单位发生“变化”——相对运动的终点都是能够使得它们引力平衡的位置,如果基本物理单位引力不失衡则其保持相对静止。
——这是一句很重要的话,读者应该将它记下来。
在这个宇宙中几乎所有物理单位都存在于一个极为巨大的立方体块式网络结构之中,并是为它的一部分。
立方体块式网络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如下图《76》-3:

立方体块式网络结构的三维立体构型图如下图《76》-4:

——处于立方体块式网络结构中的绝大多数——事实上,立方体块式网络结构就是“真空”、“空间”,亦被称之为“暗物质”与“暗能量”,所以这个“绝大多数”与“暗物质”和“暗能量”在宇宙中的占比保持一致,根据目前的估算,“暗物质”与“暗能量”在宇宙中的占比分别为“23%”与“73%”所以立方体块式网络结构在宇宙中的占比为“96%”——基本物理单位——源质与能量——维持着如同上面两幅立方体块式网络结构示意图那样松散的或是相对松散的结构状态,而这些立方体块式网络结构的引力分布情况也相对均匀——而余下的“4%”的组成了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物质”则是由基本物理单位密集排列组成了基本物理单位在“绝对空间”中密集排列的“三角塔式网络结构”后组成“电子”以及“上下夸克”后形成。
三角塔式网络结构平面结构示意图如下图《75》-4所示:

——在这样的环境中,构成三角塔式网络结构的基本物理单位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聚集在一起,最终变成一个基本物理单位彼此之间没有相对位移空间且能够对外施予较强的引力作用效果的源质能量聚合体——源质能量团——在之前几篇题名“直线力与垂面力”的文章中我将这种能够对外施予较强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物理结构称之为“强引力源”。
通常来说,由于“强引力源”自身对外施予的引力作用强度以及在宇宙中的分布情况有所不同,不同的“强引力源”周围的物理环境——包括源质与能量的分布情况等——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状态,而在某个或者某几个强引力源附近的物理环境中,引力失衡程度通常也会有所不同。
举个例子,假定环境中有且仅有两个相对位置永远保持固定的源质单位如下图《104》-1:

现假定在两个源质的左侧存在基本物理单位——嗯,假定这种基本物理单位为能量单位吧,并且假定有两个能量单位——为了将这两个能量单位进行区别,我分别用紫色与橙色将其标记,并称这两个能量单位为“紫色能量单位”与“橙色能量单位”——如下图《104》-2:

基于上图《104》-2我们来对“紫”、“橙”这两个能量单位做受力分析。
——先来对橙色能量单位进行受力分析吧:
由于源质单位对外施予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不随距离而衰减、源质单位不具削弱穿透自身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能力,两个源质单位对外施予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在作用至橙色能量单位前源质引力作用效果传播路径上不存在能量单位,不会受到能量单位拥有的源质引力削弱效果的削弱,因此当两个源质单位同时对外施予源质引力作用效果时,当这些源质引力作用效果作用至橙色能量单位时,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合计值为“2Y”——一个源质对外施予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为“Y”则两个叠加为“2Y”。
——接下来对紫色能量单位进行受力分析:
两个源质单位对外施予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在作用至橙色能量单位并穿过橙色能量单位作用至紫色能量单位的部分与作用至橙色能量单位部分相同,两个源质对外施予的源质引力合力在作用至橙色能量单位时仍为“2Y”,但由于紫色能量单位在橙色能量单位的左边,当两个源质对外施予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想要作用至橙色能量单位时需要经过——“穿透”橙色能量单位,因此会受到橙色能量单位——能量单位——的源质引力削弱效果的影响,因而实际作用至紫色能量单位时,源质引力实际作用效果之合小于“2Y”。
——由此进行比对可知橙色能量单位所受引力合力——引力失衡程度要大于紫色能量单位。
那么反映至运动变化规律时会是怎么样的呢?
答案是在橙色能量单位完成运动前紫色能量单位都是“静止”的,在橙色能量单位完成运动后紫色能量单位才会开始相对运动。
具体情况如下图《104》-3:

在上图《104》-3中我以红色线标记了橙色能量单位与两个源质单位间的空间部分,当橙色能量单位受两个源质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向着两个源质单位所在方向发生相对位移时,由于源质单位对外施予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不随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橙色能量单位向右位移并经过红色线的路径的过程中受到外源源质作用的引力合力不会改变,橙色能量单位的引力失衡程度也将始终高于紫色能量单位,所以直到橙色能量单位完成相对位移如下图《104》-4:

——因受到位置永远固定的源质单位的阻挡,不再具有相对位移空间为止,紫色能量单位都将维持在原位不会发生相对位置的改变,而当橙色能量单位完成了相对位移,紫色能量单位才会开始相对位移并在完成相对位移时如下图《104》-5:

——如果不以“时间”来计量,而是以“变化”来计量,则物理实体的“变化”顺序将如同《104》-1至《104》-5那样,依据所受引力合力,按照引力失衡程度高的先动,低的后动,不失衡的不动——这样的规则有先后顺序地有序发生“变化”——由于在宇宙中引力的分布情况并不均衡,引力失衡的程度也因此呈现出阶梯状差异,所以物理单位彼此之间“变化”发生相对位移的过程也就呈现出了“有规则”的先后顺序——而这样“有规则”的先后顺序就成为了我们人类一般所说和感受到的“时间”本身。
在微观环境中由于微观“变化”的先后顺序不一定与宏观“变化”的先后顺序一致,宏微观时间流速常存在差异,因此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不能完成统一——这也是我所说的不能将宏观时间直接代入微观物理环境的根本原因之一。
关于“时间引力作用规则”的原理我已经说完了,但我不确定我的举例能否让我的读者完全明白我所表达的观点,所以下篇文章(可能还有下下篇)文章我会多举几个模型案例来专门说明这一点,总之,3K了,这么文章暂且就这样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