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科院博士被骗至缅北”的哲学思考

2023-08-19 12:10 作者:若有若无的风  | 我要投稿

最近的新闻中,报道了一起中科院博士被骗至缅甸的诈骗案件,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诈骗是如何产生的?如果大量的知识不能帮助人们不被骗,那么要如何避免被骗?今天我将以哲学认识论角度探讨欺骗行为。 其实一个人被骗或者去骗人,只要他们所认识的事物有差异,那么欺骗就有可能发生。 假设每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作为一个圆,那么这两个圆就有三种状态,即完全不重合,部分重合和完全重合。 在完全不重合的情况下,欺骗行为也是很容易发生的。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一点。 在部分重合的情况下,欺骗就不那么容易发生,但仍然具有发生的可能。现实中多是这种状态,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会有一部分共识,并且在社会文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情况下,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很多诈骗案件都是“杀熟”产生的。 在完全重合的情况下,我们很容易注意到一点,那就是这两个圆的大小会产生认知差异。而认知差异就是欺骗的基础。在大圆中的小圆情况中,小圆不可能骗过大圆,而小圆始终掌握在大圆手中。就像孙悟空逃不出如来的手掌一样。当猴子被压在山下,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因此我们就可以看到,被欺骗可能性是以认知差异的面积来衡量的。被欺骗可能性=与欺骗人认知不同的部分面积/被骗人认知的面积。欺骗行为的成功率=与被骗人认知不同的部分面积/骗人的人认知面积。只有在这两个圆完全重合并且大小一致,欺骗才不会发生。然而这样的情况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那么欺骗就真的不可避免吗? 很显然不是的,我自己就接到过很多诈骗电话,比如中奖,助学补贴,贷款,朋友生病急诊等情况。但是并没有被成功诈骗,这说明诈骗的机制还有更深的原因。 众所周知,事物发展必定有一个起始点,这个起始点就蕴含了事物发展的所有可能。例如生命是从一颗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文化同样是如此的。每一个地区的文化都有一个起源,比如易经就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被誉为“群经之首”。在中国古代的全才中,孔子,张衡,沈括他们都对《易经》有深刻理解。即使到今天,我们在研究某一门学问的时候,都必须去看创始人的原著,比如学习共产主义必须读《共产党宣言》;学习计算机语言必须学习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假如失去这个环节,对于编译原理的理解就少了一大块。就像受精卵残缺的部分一样,将来有可能发展不下去或者严重受限。我们无论如何去学习解读性的著作,都要把原著拿来读一读,因为每一个人的认知有不同的倾向和方法,那么得到的结论就必然不尽相同。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原始理论对于认识的重要性。现在在物理学前沿,人们仍旧在探索“大一统理论”的可能,以获得描述自然最原始最简洁的语言。 其实在这里我们留下了一个漏洞,就是一个人的认识是不是总是一个圆,也就是完整性。它并不代表有多么完善,即这个圆有多么大,而是这个区域是否具有完整性以向更完善方向发展的可能,即将来的形状是圆形还是三角形还是水滴状或者扇形甚至碎片状。 讨论这一点是基于一个事实,人在自然界和社会中所处的环境会引导人的认识成长基础和成长路线。这一点在生物界也是同理的。  大多数情况下,每个人的文化起始点都与整个社会认识不是一个同心圆,而是偏离这一点的,也就是说将来他在向各个方向发展的难度是不同的(可以以水波为比方,社会文化的总源头一直在发射水波,而新生的人的认识也会以波状发展。当这两个波相撞时,新生的波会在总源巨大的波动影响下形成向外扩展容易,但向内扩展就难得多,必须要经历长期的积累和坚定不移的信心,才有可能寻找到文化起始点。因而多数人的认识都是水滴状。这还是正常情况。 在现代社会文化发展模式还有点状的,例如短视频就是这一类发展模式,这对于一个人文化认识健全是不利的,因为它会形成一个不成体系的杂乱无章的文化认知系统。人们必须掌握各个系统的文化起源或者掌握更加原始的文化起始点才有可能将这些内容联系起来,否则它们会占据人们的大脑认知,并且形成非有序组合(点状组合或者小区域性组合)。长期下去这些内容会限制人们对于新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假如将已经学到的东西没有系统化,组织化,那么新的内容只会加剧这一无序模型,并且塑造人们的思维模型。就这样,大脑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混乱,直到系统崩溃,这也许是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我常常提醒各位短视频要么快速忘记,要么减少摄取,多学习系统化的内容。然而视频的视觉刺激形成的思维刺激要比文字的思维刺激要快速有效得多快速得多,人们的大脑更容易对视频内容形成固定认识,这也是短视频可能会产生危害的重要原因。比较幸运的一点是中国文字有许多象形字,而会意字也多数是根据象形字造出来的,不幸的是文字简化后有一部分看不到它本身的形象了。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感觉到现代社会学习哲学的重要性。哲学的思考永远在以追求原始和简化为目标,探究的是源头问题,寻找一个更正确的“真理”。而现代社会教育多数都是职业教育(普鲁士教育),也就是枝叶问题,不会有意向内发展,而是倾向于向外发展,那么这种发展模式下的形状必然是非圆形,那么就永远不可能获得健全的思维模式,更不可能获得健全的思维逻辑。在将来的发展中一定会变得畸形而完全停滞不前或者死亡。 要想不被欺骗必然要有一定的哲学思维,动用相当的理性思维,从而推演事物的发展可能性。 人不可能全知全能,也就是说对世界的认识不可能是完善的,总有一个人不可知的部分。但一定要获得尽可能健全的思维和认识,它可以帮助我们去推演事物发展的可能性以及所需要的条件,假如我们不具备这种条件并且在其规定内不能获得这种条件,那么久很容易的避开一些浪费时间的事情。 急于求成是很多诈骗案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当然他确实涉及到很多因素,但如果被骗人能够正确评估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对于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做出理性的判断,那么诈骗案件的发生就会少一些。这也是我有意无意普及和鼓励大家学习哲学的一个原因。 哲学并没有那么难,我们只是去学习,像学习数学,物理,化学那样。但同时学习哲学要秉持一种态度:哲学是思维模式与思维逻辑的学问,并不一定有多么直接的现实功用,但这种思维模式形成后产生的思维结构对其他方面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古今中外在任何方面有成就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学习哲学。爱因斯坦明确的表示恩斯特·马赫的哲学思想对于相对论的提出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在爱因斯坦文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哲学家的名字,比如康德,斯宾诺莎,J·墨菲,并且他自己也写了大量的哲学思考,例如《对康德哲学和马赫哲学的思考》、《关于量子力学的哲学背景问题同海森堡的谈话》、《关于科学的真理》、《宗教与科学》、《科学的宗教精神》、《科学的共同语言》、《论波特兰罗素的认识论》《物理学、哲学和科学的进步》等等(这仅仅是文集第一卷中的部分内容)。 我们不需要去创造什么哲学思维,但是我们必然可以像学习其他类型的知识一样去逐渐的理解哲学的思维。我相信大多数有创见的哲学家思维中有他们的共性,也就是对文化源头的理解有共性,或者是他们的思维模式与一般人不同。正是源于这一点本源上的不同,才激发他们对于世界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对于事物的好奇。而大多数人常常在点状的搜罗知识,不了解根本性的思维,那么多数情况下就只能在一个狭小的区域没活动,一切的思维都受到限制。也就是说那些有成就的伟大哲学家的成功是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其他多数人的成功是偶然的结果,更多的人是无法获得思维的成功。 我并不是说哲学包含了万事万物,而是它包含了万事万物发展的秘密,就像人是由一颗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它必然长出心肺脑胃手脚等,但并不代表一个人就是一颗受精卵。同时也想说明所谓“现代化”就是不能再用受精卵的状态和行为模式去指导一个成人的状态和行为模式,否则只会长成“一个保温箱里的婴儿”。 人要大而不骄,小而不畏。 向前走!那里有浩瀚的海洋,广阔的天地,浩淼的宇宙。而能让我们去往那里的是无限的思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中科院博士被骗至缅北”的哲学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