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河出昆仑——昆仑的“高阳”意象解析

2023-07-29 15:53 作者:文脉云  | 我要投稿

阅读提示: 太阳崇拜是几乎所有早期文明都会产生的意识形态。只有华夏文明,拥有河东盐湖的天赐盐卤财富,太阳崇拜与之息息相关,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鲜明“高阳”特征。但华夏族“高阳”崇拜因为天象异变与农耕沧桑,延续到BC1000年前后文武二王开启西周王朝的时代就基本式微,最终化为一段尘封久远的历史积淀。三千年来华夏后世子孙已经不再熟悉、了解,甚至不再知道祖先曾有一段“高阳”崇拜的独特历史,只有文脉昆仑生生不息,活态承载着“高阳”崇拜的文化意象,等待让它再次大白天下的时代到来。

(哈尼族人夏至日祭太阳,图片来自滇南印象) 一、昆仑有“日”。 昆仑的第一文化意象是“圆”,但是圆之意象在昆仑字形上已经很不明显了。审视昆仑字形,最容易直接产生的联想就是昆字头上醒目的“日”部。昆仑的起源与“日”有关很容易从字形得出结论。因此,昆仑的高阳意象揭示就从训诂“昆”字开始: 1、由于古文字材料很少,难以用历史系列比较法认识“昆”字形体。传世文献从来没有给出一个权威解释昆仑之“日“从何而来,因何而起,在漫长的文化传承与流变之中,关于昆仑之“日”就出现了各种花样翻新的解读与阐释,学术界争议很大。 2、一般认为甲骨文中没有昆字。偶有字形“日”下二“人”,似乎是“昆”字前身,意为二人在太阳下并肩劳动,且关系亲密。后二人写成“比”。 3、有认为“昆”由“众”衍生而来。“众”和“昆”古字形皆像众人在太阳下劳动。“众”的甲骨文上为一“日”,下为三“人”,会意多人在烈日下劳动。冯时则认为“甲骨文作日下二人的文字不可释为‘眾’就非常清楚了,显然,这个字只能是‘昆’”1。 4、许慎《说文•日部》:“昆,同也。从日,从比。”徐锴曰:“日日比之,是同也2。”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昆,明也3。”意为昆与光明、白天有关,与太阳有关。代表了人与太阳关系的状态——二人相从立于太阳之下。 6、冯时《昆仑考》认为:“’昆’字从日从比,会意,其所表达的意义显然就是我们于上节所阐释的今天的太阳和昨天的太阳相同这一事实。所以,’日日比之为同’反映的正是古人对于每天出升的都是同一个太阳的认识,于是古人通过比日为同的方式创造了’昆’字。1”并据此训诂“天有十日”“后羿射日”等历史文化典故的关联。 7、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历代昆字训诂中,对“日”部均强调不足,远远不如对其中包含的“众”意的解读偏向,更不如对浑圆意象包含的素材和场景搜罗列举广泛。也许是对“日”部的来源理解未透,以至无法展开。而且对日下之二人、三人乃至众人,多理解为“劳动”,是一种严重误解。中国古文字起源的核心场景是祭祀,造字者也不会是普通民众而是负责祭祀的部族首领或者大祭司。古文字中出现的“多人”“众人”理解为“祭祀”群体,比理解为“劳动”群体,想必更为合理。 昆仑有“日”,与太阳相关确定无疑。如前所述,中国文字起源主要是取材于上古祭祀场景,就是祭祀时有祝告和祈祷,与上天、神灵、祖宗沟通的需求。那么,昆仑极有可能与太阳崇拜相关。既然是太阳崇拜,本研究系列又为何要称其为“高阳”意向呢? 二、何为“高阳”? 本研究系列将太阳崇拜最终锚定并精准表述为“高阳”崇拜,经历了一个较长期的思维转变和认知觉悟过程。最初把华夏族的太阳崇拜视为普通,与人类社会普遍的太阳崇拜并无二致,与古埃及和玛雅等早期文明并没有区分开来。对颛顼高阳氏中的高阳二字也只视为太阳崇拜的另外一种写法,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也未觉得有什么特殊意涵。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觉得先民们的高阳是有深刻意涵与强烈指向的,不可等闲视之。 为什么不只叫太阳崇拜,而叫“高阳”崇拜?高阳崇拜是华夏族因为河东盐湖生业决定作用生发出来的实用主义太阳崇拜,其标志是夏至日正午时刻祭祀升到全年最高点时的太阳——“高阳”。 高阳崇拜与普通太阳崇拜区别在于是否重视夏至日,因为夏至日是全年太阳升到最高点的一天。关于其历史上文化演化具体的来龙去脉,本文明起源研究系列第二专题——《如日中天》将会有详细阐述交待。 太阳崇拜是全世界早期文明的普遍现象。但无论是世界上任何早期文明,还是中国境内其他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世界各地多发的太阳崇拜都没有“高阳”特征。 中国以外其他早期文明起源地也多有太阳崇拜。古埃及的阿蒙神、阿吞神和拉神,都与太阳崇拜相关。古希腊文明有太阳神阿波罗。美洲大陆的玛雅文明有太阳神伊察姆纳,印加文明的“印加”原意“太阳的子孙”并祭祀太阳神“Inti”。 中国境内早期先民也有太阳崇拜现象。早期的东夷民族也有太阳崇拜现象,比如山东日照市,很可能也是在五帝龙山时代与华夏族联盟形成的共同意识形态。当代中国西南地区仍旧有一些少数民族保留着太阳崇拜的民俗传统,代表性的有傈僳族和彝族。今天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是傈僳族的聚居地,号称是“追赶太阳的民族”,县内还有颛顼洞,很可能是颛顼后裔的一支,辗转到达川西南地区,并把祖先的太阳带到了世代定居的米易干热河谷。彝族就是夷族,早期生活在山东一带的东夷部落持续南迁进入西南地区山地的余脉。彝族与傈僳族的太阳崇拜,也都是早期华夏东夷联盟随着族群南迁的文明滥觞。

(手捧阳光的僳僳女孩,图片来自僳僳僳瓦) 三、考古实证。 从本文明起源研究已经形成“石峁就是昆仑之墟”的结论出发,昆仑考古自然就要落到对石峁古城遗址的考察。石峁城是其建筑本身留给高阳崇拜遗迹最多的古城遗址。因为所处陕北干旱少雨环境,遗迹保存的完好程度甚至比以“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4”著称的尧都陶寺还要好,留给当代的证据多得多。但是目前所有的研究都还只是停留在先民“宇宙观”+“农耕天象”层面,还没有把石峁与早期华夏族高阳崇拜联系起来。本文主要依据吕宇斐、孙周勇等《石峁城址外城东门天文考古学观察》一文的研究成果加以说明。 首先,是石峁遗址外城东门朝向。 “依据现代天文学的计算公式和星象复原方法, 石峁城址外城东门的门道与墩台东北侧外立面均精确地朝向4300年前的日出方位角。由此看来, 石峁城址的设计者——石峁巫觋观测或计算所得的夏至日期、夏至日出方位角基本正确。由此推测, 石峁巫觋在营建东门之前可能已经有能力制订石峁人所需的早期历法, 其中二分二至的日期及其对应标志星座, 各日出方位角可能已基本测定, 否则不太可能出现如东门这样的建筑5”。如果研究者有盐湖视野,知道石峁属于华夏族联盟,而且先祖是联盟第一代最高统治者黄帝,颛顼高阳氏是其直系祖先。到BC2400年左右,华夏联盟五帝第三位帝喾已经掌握了立杆测影技术并在垣曲盆地古城东关一带开创以“中”定“国”的历史,比石峁外城东门启建时间要早了200年。石峁建设者对太阳的观测与节气的分立已经是成熟知识和技术了。研究者进一步强调“他们选择的不是墩台的四角朝向那个时代的夏至日出或日落方位角, 而是选择了门道和城门外立面朝向那个时代的夏至日出方位角, 让夏至的朝阳直射入门道并照亮内瓮城东北墙面的几何纹壁画。表面上看, 后者的精确度似乎可以低于前者, 只要门道基本朝向日出的方向就行, 而实际上, 后者的要求更高, 因为如朝向有偏差, 门道的两侧墙壁便会出现阴影, 让石峁巫觋的失误显露无疑, 故后者的技术挑战其实比前者更大5”。说明对于这样一座圣城,石峁人在城市建设上是“建”不厌奢,“设”不厌精的。 研究者发出了“为什么石峁人如此重视夏至日?要以整座城门朝向夏至的日出方位角?”的疑问并加以回答,“石峁巫觋既然已经完全掌握了立竿测影, 他们当然知道, 太阳越过赤道后, 每日测量出的日影便越来越短, 即“敛”。当最短的日影出现, 便是夏至日到来。这是一年中白昼最长, 黑夜最短的日子, 是日照最强的时段, 也是石峁旱作农业的关键时段。夏至前的气候决定着石峁人粮食的播种。夏至过后, 日影便越来越长, 即“发”, 日照日渐减少, 将进入石峁各种粮食的收获季节。因此, 夏至对于石峁先民的意义甚至比春分更重要5。”此答案其实有点似是而非,作用也只能是隔靴搔痒。农业收成的确重要,但是原始农业与季节日照高度相关的普遍存在,使得该解释显得力度不足。研究者也可能意识到纯粹的农业日照可能说服力有限,乃进一步强调“不仅与石峁地区的旱作粮食的播种和培育季节密切相关, 而且, 在信仰体系越来越成熟的龙山时代晚期, 也可能与石峁先民的宇宙观和信仰体系密切相关5”。后面的推测其实已经接近于华夏族高阳崇拜的历史真相。可惜由于缺乏盐湖视野,最终还是未能捅破这一层窗户纸。 其次,是石峁外城东门人首祭祀坑。 “5个祭坑原来有着非常明显的指示性, K1、K2指向东偏北30°, K2、K6、K4、K5指向西偏北31°, 也就是说, 前两个祭坑与门道、墩台外立面一样, 指向4200年前夏至(7月14日)日出方位角, 后四个祭坑指向日落方位角, 其上是蜿蜒在西北山梁上的外城城墙5。”由此观之,石峁外城东门人首祭祀坑也是指向夏日日出日落两个方向。夏至日对石峁人群的极端重要性再次得到考古学验证。

(图片来自文物陕西,石峁古城) 四、意向来源。 昆仑“高阳”意象的生产生活与意识形态来源,可能有两个方向: 其一、原生性。石峁古城选址建设陕北榆林神木一带处于相对高纬度高海拔地区,与一般文明起源地比天然地易生太阳崇拜倾向。 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域有共同的特征,日照不太强烈且全年日照时间短,气候相对比较寒冷,植物生长期也短。在此自然条件下,人类对太阳有天然的好感和需求,所谓“缺什么,补什么”,太阳崇拜就成为这类区域早期人类容易形成的意识形态。今天北欧人,包括北极圈内生活的爱斯基摩人,依然很看重每年的夏至日,芬兰人有仲夏日狂欢节。青藏高原也有某种意义上的太阳崇拜。今天藏语“米玛”就是“太阳”之意,常被用作人名。这种原生崇拜都是泛太阳崇拜,基本不会产生强烈的“高阳”意识。 石峁古城所在的陕北地区,处于文明起源区域中比较特殊地带,兼有相对高纬度和相对高海拔特征。石峁纬度是“38.83度”,与北京纬度接近。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个板块中,仅比红山文化纬度(北纬41°20,海拔400-1000米)6低一些,比海岱(北纬35.94°,海拔87米)7、晋南豫西关中(北纬34.50°,海拔66米)8、江汉平原(北纬30°469,海拔30 一 40 米10)、环太湖流域(北纬30°26,海拔2-20米)11、成都平原(北纬30°26,海拔高度472-474米)12,都要低很多。而石峁的海拔1300米,比上述所有的文明起源板块海拔都要高。 需要特别强调,石峁昆仑起源期黄土高原湿润多雨,自然气候特征与太阳崇拜不生违和。石峁始建昆仑起源的龙山时期中段,地球还处在仰韶大暖期过后的相对宜居期。中国大陆雨水丰沛,西北黄土高原上也不干旱,对太阳的偏好与崇拜不至于因为干旱少雨谷物不生而产生质疑,弱化信仰。 其二、共振性。石峁人是黄帝开创的华夏族部落联盟核心族群,对由河东盐湖盐卤生业形成整个联盟核心意识形态“高阳“崇拜势必共振共生,甚至率先垂范。 尽管今天并不能确定华夏族群太阳崇拜究竟是起源于黄帝占领盐湖之后构建的意识形态体系,还是在陕北陇东时代,就已经有了太阳崇拜。河东盐湖原生或者促进了华夏族太阳崇拜。 石峁是华夏族部族联盟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信奉太阳崇拜。昆仑很有可能是描述高阳祭祀时的场景。普通太阳崇拜和高阳崇拜的区别在于是否重视夏至日以及是否以正午时的太阳为第一祭祀场景。而皇城台既是王者所居,又是夏至日高阳祭祀的主舞台。昆仑的发音和意象主要来自皇城台,除了峁顶圆形与浑圆通感,皇城台本身是整个部族夏至日祭祀太阳的核心祭台。其中昆仑的昆字,在这个连绵词造字中,很有可能就是为了描述石峁昆仑高阳祭祀场景。 五、王系寻阳。 今日华夏族,核心群体和遗传来源主要是四五年前的陕北陇东族河套群。陕北陇东河套族群从仰韶晚期约BC5500年左右开始爆发,但是其具体人物的历史记载只从黄帝开始。哪怕是民间传说,黄帝之前也完全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和英雄事迹。以下是禹之前有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的陕北族群王系一览: 黄帝。黄帝作为华夏人文始祖,其名字的来历和内涵,也大有讲究。“帝“字很有可能就是指太阳,所谓“帝出乎震13”,太阳从东方升起。黄帝是五帝之首,开创了以帝为部落乃至邦国、王国首领尊号的先河。“黄”字则很可能借鉴自神农氏一系的“光明”崇拜,显然是“hu”字根的延续和借用,与“呼”“火”“华”“花”“胡”等多字同根。“黄“在古汉语原初并非指今日的黄色、黄姓、黄河,主要是“辉煌”“广大”之意,倒是符合陕北高原的地理风貌特征。 昌意。黄帝之子,未能得位。另一子为玄嚣。昌今天的造字看是上下双日,甲骨文金文实际是上“日”下“口”。下口在古汉语造字中是祝告字的典型造字法,如“告”“唐”“商”“周”“高”等等均是祝告字。汉字的起源与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古埃及尼罗河流域以满足土地丈量、商贸交易功能为主要目的和以干热河谷淤泥泥板+芦苇为笔为主要写作方式的文字起源不同,汉字起源主要是祭祀通神。意字也是典型的从日,上“音”下“心”,而音字本身又是上“立”下“日”。昌、音二字从字形结构、造字原理看,是典型的在太阳崇拜祭祀场景下的祝告核心字。 颛顼。五帝第二位,从“山”、从“玉”、从“页”,虽然也是典型的祭祀通神造字法,但是其文字本身没有明确的“高阳”结构。颛顼也是个连绵词,二字拆开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和使用场景。但是颛顼是华夏族高阳崇拜的最重要历史依据,因为颛顼以降,其部族成为“高阳氏”,其部族称号直接就把华夏族早期的高阳崇拜点明了。所以屈原有“帝高阳之苗裔兮14”的诗句与感慨。五帝第三位的帝喾,其氏族称号为“高辛氏”,与颛顼“高阳氏”应该是在同一种意识形态指向下的“同意异字”造字法,也即高辛与高阳都是指高高升在天空中的太阳。 姒熙。即鲧,是禹父鲧的另外一个很不为人所知的名字,就像禹还有一个名字叫“姒高密”,也很不为人所知。“熙”字有两种读音: 一为xi,本义为曝晒、晒干。《说文解字》:“熙,燥也3。”王筠解析:“言晒之使燥15。“晋卢谌《赠刘琨》文有:“仰熙丹崖,俯澡绿水16。”由太阳照射之晒引申为光明、明亮,再由光明引申为兴盛、广茂。 二为yí,作人名用字。《集韵·之韵》:“熙,人名17。”《春秋传》“郑有公子熙18。” 今天不能确切知道禹父鲧名字“姒熙”的“熙”究竟是哪一种读音和用法。但以华夏部落首领高阳崇拜意识形态传承与领袖职能,无论是哪种读音和用法,其原初意涵是指向太阳与光明,大概率不会错。 六、场景重现。 最后,以深切的人类学情怀回到4000年前,用现场视角重现石峁古城作为“原初昆仑地”和“华夏祖庭”所具有的强烈“高阳”意象的真切画面。 BC2070年7月14日,石峁古城举行盛大的夏至祭日大典——陕北黄帝后裔族群一年中最重要的节庆。万里无云、碧空如洗的陕北高原,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上处于一年中最高点的太阳像一面发着光芒的巨大圆盘当空照耀,地上石峁古城宏大壮观,皇城台顶端浑圆,庄严矗立,搭建有一个类似红山文化祭坛的三重环形祭台。主持祭祀的盛装女王在正午十二点登上祭台,走着8字双回环萨满步伐完成祭祀庆典全部流程。祭台之下,参与祭祀的人群以严整庄严的秩序环状跪拜,随着女王的步伐和流程一起唱念神圣的高阳颂曲,祈求一年的平安与富足。 (文明博大精深,笔者疏陋浅闻,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馮時.昆侖考[J].中国文化,2022(02):117-132. [2](后汉)许慎撰.说文解字[M]. 中华书局,1963. [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繁体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吕宇斐,孙周勇,邵晶.石峁城址外城东门的天文考古学研究[J].考古与文物,2019(01):46-55. [6]莫多闻,杨晓燕,王辉等.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形成的环境背景与人地关系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2(02):174-181. [7]柏哲人,陈松涛,高奎明等.大汶口遗址环境考古调查报告[J].东方考古,2022(00):165-175+331-333. [8]闫海涛,周双林,唐静.大河村红烧土房基遗址病害调查及其原因分析研究[J].华夏考古,2019(06):108-115. [9]刘建国,彭小军,陶洋等.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史前聚落调查[J].江汉考古,2019(05):3-10. [10]石家河遗址群调查报告[J].南方民族考古,1993(00):213-294+406-407+417-418. [11]孟青. 良渚大遗址保护规划研究[D].复旦大学,2008. [12]王毅,江章华,李明斌等.四川新津县宝墩遗址调查与试掘[J].考古,1997(01):40-52. [13]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14](战国)屈原著.离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15](清)王筠著.说文句读[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6](南北朝·梁)萧统编.文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7](宋)丁度等编.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8](宋)胡安国撰.春秋传[M].岳麓书社,2011.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若要转载请注明出处。】

河出昆仑——昆仑的“高阳”意象解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