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籍校勘方法论》读书笔记

2022-06-29 13:48 作者:数学九十分  | 我要投稿


校勘[textual Criticism]准备

1.底本——校勘古籍所采用的工作本

底本挑选之最好标准

刊刻(抄写)年代较早

内容方面是足本,无缺佚、删削,内容完整

精校精刻本,校对与印刷精善

刊本[1]一般不用抄本[copy](尚需商榷)

刻本[2]一般不用活字印刷本

2.翻书,查目录工具书、各地图书馆古籍目录、官私目录、各种题跋,尽可能全面调查古籍的现存版本、存佚情况、藏本地点

3.鉴别,进行一种版本一种版本的具体翻阅、比较鉴别。主要着力版本的时代先后、卷帙[3]分合、内容多寡、版刻优劣、行款[4]板式[5]牌记[6]题识[7]印文[8]

及其初刻、补订、传抄、校勘、递修[9]、收藏等过程。

校勘底本的选择过程=对古籍进行版本源流的系统考察

校勘首要之目的——恢复古籍原本面貌

校勘的越界

在具体校勘之际,不仅检出版本异同,还发现文本自身的内容讹误1.来自原作者2.产生于流传过程

对其之校正,相当于一种笺证

《校勘学释例》

释例,阐释他人或自己著作内容的凡例。凡例,书前关于本书体例的说明

[1] 刊印的版本

[2] 木刻版印成的书籍

[3] 书籍中可舒卷的叫卷,编次的叫帙,合称即书籍、篇章(就数量而言)。

[4] 文字的书写顺序和排列形式,包括字序和行序;比喻某种标准或规格

[5] 书刊的版面格式

[6] 题有文字的板状标志。如匾额、牌号等。

[7] 动词,写上标记;名词,标记、题跋、题款等

[8] 图章上或印迹上的文字,盖有公章的文件

[9] 某本古籍因为1.用来做雕版印刷的底本2.存放过久,而出现损伤,对其修版、补刻【修补书籍】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版本校

对校法

取底本,与多部别本对读,遇不同处,注释于底本旁,主旨在校异同,不论对错是非。校书首用此法。

“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

死功夫——翻书、查阅、检索,古籍现存情况,现存版本数量及存放地点。还有序、跋、作者年代、卷帙多少、版式行格、牌记钤印[1]、避讳情况

活功夫——考据、整理古籍源流、诸版本之间的传承关系、版本分支之流传(流传系统)

长处——不掺己见,博采众本,广备异同

短处——不负责任,随祖本副本有误,照样录入之。

[1] 名词,印章;动词,盖印

他校

以他书校本书,非他本校底本

一部古籍的文字常被其他古籍【即所谓他书】援引,这些援引的文字也可以看作是该古籍的另一种版本

特别类书、部书援引的古籍片段

使用条件

1.古籍无其他版本可校

2.版本校不能解决所有疑问

前提——【他书】在史实真伪方面必须准确无误、具有权威性

取材标准——传抄次数少,年代早;注意避讳、删减、削文等问题;尽可能是第一手史料

诸本皆误时,唯有求助于他校,此法范围较广,用力教劳,而有时非此法不能证明讹误。

然他校若无版本依据(记录该片段出自哪一版本),只能出校做注释,不能改动原文

版本有异同,他校定是非

四库本质量堪忧,需注意

嵬琐——原意为阴险狡诈、为人奸邪,宋人常用此语。明清时期方逐渐与猥琐同义。

他校亦记异

比勘相关文献所见内容之异同,亦需记载入校勘记中,作为参考留给读者。

整理古籍的两个目的——扫除讹误,还原面目,留下定本;面向读者,提供研究资料。

版本异同,应当服从于合理的判断:1.句意,2.前后文,3.校勘者的学识储备,4.他校佐证

没有版本依据,校勘时改动原文乃大忌。只能出校勘记

例外情况:引用儒家经典、前人著作错误;结合时代常识辨认的错误。

本校

以本书前后行文互校互证,以决择其异同,校正讹误

如明显感觉文本有问题,但检阅版本无异同/无版本可订正,有可能祖本本身的问题,此时可尝试本校

一般是前后文不对应

本校必须出校

校勘四法,对校最基本,他校亦常见,唯本校与理校运用不多,亦难把握尺度

本校的两个问题

同书相校不一定属于本校。如二十四史之类的大型编纂书,本纪、表、志、列传采用的资料来源都不一样,其史事记载自然面目各异,因此以纸校传、以纪校表等应归属他校的范畴。

《宋史》记事前后不一,应是史源不同

本校大多须以他校为佐证,因为本校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按断:以本校为据

失校

指一些与古籍内容融为一体、隐藏极深的讹误

1.流传的抄误、刊误

2.后人臆改、误改

3.原著者之误

4.甲人乙事之张冠李戴

5.一句诗文中一字之差

古籍的校改

1.明显的错误径改[1]

已己巳乙、戍戌戎、未末(干支纪年谨慎校对)

2.版本对校改字类

3.他校改字类

原则:无版本依据者一般不改字;版本异同两通者不改字;他校不宜改;本校应少改字;径改尤应慎重

[1] 意为直接修改,“径”字有直截了当的含义

理校

校之。遇无古本可据,或诸版本各异而无所适从时需用此法。需用校者拥有较高的知识储备,而且尽量出校,不改原文

倒字

《隆平集》卷二,所谓“三班殿直”,为“川班殿直”之误。原因为活字印刷导致川单字印刷时颠倒

并字

古代书写习惯从上往下,导致相邻两字若贴太近,会被看做一个字。如《触龙言说赵太后》,讹为《触詟说赵太后》

一二——讹作三

出校——对校勘的总结工作

校勘古籍时,根据本书不同的版本和其他资料进行:1.记载异同;2.判断正误;3.脱阙有无。并将这些过程和商榷写成校勘记录,说明从舍之原因。

原则——1.底本不误,他本误者;2.明显讹误;3.文字标点;不记

事实上的异同,需要出校,如人名、时间、数字、地名等;

非底本的权威本、地位较高本出错时;

最好凡有异同均出校,磨刀不费砍柴工。

内容——一部古籍整理本的质量高低,水平如何,主要看1.正文校改;2.标点;3.校勘记

1.         对校内容,古籍不同版本的对照校勘所发现之文字异同

2.         他校,引文、内容方面的异同,以及原著者本身的讹误

3.         体例、内容前后比勘出现的问题

4.         点校者对上述问题的按断[1]或疑似语

5.         记录点校者对古籍原文改、补、删、[2]的根据

记录顺序

版本校→他校→本校、理校

种类

异同校——只罗列异同,不加按断。往往是各种版本的异同文字,在文义上均讲得通,难以判断孰对孰误的情况下采用。

疑似校——带有点校者怀疑之辞,而无明确判断的校勘记。往往是没有足够把握或根据认定讹误的情况下,又要表明点校者对这方面的看法态度时采用。

按断校——带有点校者判断之语之校勘记。作者往往表示对该判断确定无疑,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只要有把握下断语的都应做出按断。

范围:个人看法是全部都做,宁繁勿省

位置

1.全部校勘记集中于卷末,类似尾注

2.篇章末,章注

3.夹注

4.脚注,一页下方

格式

尾注者,一般引用全句或段落,再写校勘记,使读者不必翻阅前文

脚注者,则仅引用字词,方便读者随看随阅

校勘记与注释之区别

校勘记:记录对古籍流传过程中经过辗转传抄翻刻所出现的文字上的讹误、脱文[3]衍文[4]、倒置现象的指正

注释:重点在于对书中的内容、人物、事件、地理、语辞、典章制度等的诠释。

校注[check and annotate]:兼备校勘记与注释的古籍整理形式。将古籍中讹误校订后再进行注释

校勘记之作用

1.读者一册在手,相当于掌握了其他版本的信息

2.使读者在使用这部古籍时能尽可能不出错误

[1] 按断,按,根据;断,判断。以某种情况、利用为根据去看某一件事而做出判断

[2] 此字意义繁多,仅言与校勘古籍相关之释义。

一、旧时在书上画“乙”字形符号,打钩。表示1.阅读中止、停顿处;2.重处、划重点;3.章节段落处;4.用以计数。

二、校勘术语,1.表示勾转倒误;2.表示删削;3.指增补;4.泛指校勘。

[3] 书籍刊写时遗漏的字句

[4] 因缮写、刻版、排版错误而多出来的字句

据典辨误

古人引述文献并不严谨,多凭记忆,有时甚至断章取义写下,但不可否认这些引用的语句也融入了古籍中作为古籍的一部分。直至今日就是所谓的引用名人名言。

特别是古人熟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行文常引用之,如何校对?

答曰:校对时常备儒家经典的权威版本

如伊斯兰史,史家记述历史时亦常引述《古兰经》、圣训、权威史籍等,可效法之。

点校说明的编写

1.古籍编著者的生平简介

2.古籍基本内容、特点、价值的简明介绍

3.古籍的写作或成书过程、情况

4.古籍的版本情况

5.整理方式。列举现存古籍的主要版本;选择校勘底本的理由;他校采用的主要典籍;个别问题的处理方式

特点

准确、全面、简明、灵活

古籍引文的校勘

1.引文节略问题——有增、删、改等情况

2.引文讹误,著者失误、传刻过程中失误

原则:尊重古人印书习惯;维护古籍的本来面貌

古籍校勘中脱文之处理

1.打墨钉[1]或墨围,以示脱文。

2.估计脱文字数,空出一定行格。

3.在脱文处注释:此处或以下脱文若干字

脱文内容明确

1.底本脱文,校本不脱,可补入,出校。

不过有些校本的不稳并非严格按照校勘方法补入,因而有顺有悖,慎重对待

2.脱文在引书处,原书尚在,可补入

内容只能算基本清楚

1.根据前后文义,参考相应的其他的古籍。但若无版本依据,不宜补入脱文

2.无版本无依据,理校

对于是否脱文的判定,也要斟酌。也可能是衍文使得看起来像脱文

 [1] 又叫“黑钉”。古代刻本图书正文中,偶有一二字阙文,常刻成四方形或长方形的黑块(■、▋)表示,这可以便于以后补刻。

疑似校——校勘者与读者的无声互动

不仅列出异同,还给出校勘者的判断倾向,无疑对读者会有所启发。

与按断校相似,与比较异同相比,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金量

以句法定是非

在诗词曲歌、骈体文等格式固定的文体中,或者对句、排比句等句式,可根据其规律进行辨误

衍文的处理

有版本依据可删,无版本依据出校








《古籍校勘方法论》读书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