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血白蛋白!是否能增强免疫力?
饭团和圈圈 今天聊点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见蛋白针,但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简单来说,所谓的蛋白针是指人血白蛋白针剂。那么,白蛋白有何作用?人血白蛋白在临床应用有哪些误区?

接下来带您详细了解。
白蛋白的概念
白蛋白(albumin,又称清蛋白),是健康人体循环中的主要蛋白。浓度达38~48 g/L,约占血浆总蛋白的 50%。其由肝细胞合成,肝脏每天约合成12~20g的白蛋白,因此,对于肝脏功能受损或肝手术患者,容易出现低蛋白血症。
清蛋白以前清蛋白的形式合成,成熟的清蛋白是含585个氨基酸残基的单一多肽链,分子形状呈椭圆形。
白蛋白主要在肌肉、肠道、肝脏和肾脏中降解,许多其他组织也参与其分解代谢,每日约代谢其总量6%~10%。
白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
1. 维持血管内胶体渗透压:白蛋白是血浆中最丰富的蛋白质,约占血浆蛋白总量的 55%~60%,起到保持循环血容量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
2. 转运与解毒:白蛋白能可逆性结合多种非水溶性分子,可以运送多种营养物质和药物。白蛋白也可作为自由基清除剂而用于治疗脓毒症。
3. 营养供给:组织蛋白和血浆蛋白可互相转化,在氮代谢障碍时,白蛋白可作为氮源为组织提供营养。
4. 抗炎作用:通过降低氧化应激反应,改善细胞氧化状态而用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SIRS) 和脓毒症。
5. 抗栓与抗凝血作用:白蛋白通过与一氧化氮(NO)结合形成 S-亚硝基硫醇,显著减少 NO 的失活而增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白蛋白的不良反应
白蛋白的不良反应通常表现为急性的过敏性样反应,并可能伴有发热、寒颤、恶心、呕吐、荨麻疹、低血压、唾液分泌增加、并且对呼吸系统及心率存在影响。
输液过快时(20~50 ml/min)可能导致全身性血压降低,而对于老年或存在充血性心衰竭风险的患者,可引起明显的充血性心衰竭,特别是在使用高浓度白蛋白的治疗中。
人血白蛋白属于血液制品?
没错,人血白蛋白针剂属于血液制品。

根据我国现行《药典》的定义:
血液制品是由健康人血浆或经特异免疫的人血浆,经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备的血浆蛋白组分,以及血液细胞有形成分的统称。我国通常所说的血液制品是血浆蛋白制品,主要包括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抗凝血蛋白和蛋白酶抑制剂等不同类别。
白蛋白主要成份为人血白蛋白,辅料为辛酸钠、氮化钠、灭菌注射用水。本品为略粘稠、黄色或绿色至棕色澄明液体,不应出现浑浊。
人血白蛋白的应用
人血白蛋白到底有什么用呢?
目前临床上公认的人血白蛋白的应用指征有:
1、失血、创伤及烧伤等引起的休克;
2、脑水肿及大脑损伤所致的颅压升高;
3、防治低蛋白血症;
4、肝硬化或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
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6、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7、用于心肺分流术、烧伤和血液透析的辅助治疗。
美国《白蛋白临床应用指南》指出,白蛋白正确的临床应用包括休克、烧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体外循环,偶尔可应用于急性肝功能衰竭、腹腔积液、肾透析,还需进一步观察的应用有新生儿黄疸、汞中毒。
不合理的临床应用为补充营养、肾病综合征、慢性肝硬化。

其中对于作为补充营养是明确不合理的。
而对于肾病综合征,如出现急性严重性外周水肿或肺水肿的患者利尿治疗失败时,可短期应用25%的白蛋白联合利尿治疗。
对患有进展性肝硬化导致腹水的患者,应首选饮食调节(每日限钠2g)和利尿治疗,如上述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或大量腹水(>5L)需行腹穿的患者,可给予白蛋白(25%)或非蛋白胶体溶液。
人血白蛋白使用的5个误区
1、提高机体免疫力
有人认为注射人血白蛋白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因此主动要求注射白蛋白的健康人群越来越多。
然而,参与人体免疫机制形成的是球蛋白, 而不是白蛋白。
大剂量输注白蛋白,不仅不能提高免疫力,反而可能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这是因为白蛋白制剂中含有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微量内毒素、血管舒缓素、微量α1-酸性糖蛋白等这些物质可能对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干扰”作用。
2、作为健康人群的营养补充剂
事实上,白蛋白作为氮源合成蛋白质的速度较慢,且白蛋白的半衰期长达16~21天,其输入人体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分解为游离的氨基酸后,才能合成机体自身需要的蛋白质,因此,当天输入的白蛋白并不能很快发挥营养作用。
而且研究发现,白蛋白所含的必需氨基酸比例十分不均衡,尤其是用于合成其他蛋白质的重要氨基酸之一的色氨酸缺乏,其营养价值低,在费用效益比方面更远低于平衡氨基酸制剂,因此白蛋白并不适宜作为营养补充剂。
总之,营养不良的根本原因是机体氮和热量摄取不足或利用障碍。所以,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应提供足量、合理搭配的能量(脂肪乳剂与葡萄糖)和营养底物(平衡型氨基酸制剂),这才是关键。
3、使用前未进行血清蛋白浓度的检测
临床上使用人血白蛋白的重要参考指标是血清白蛋白浓度,其正常浓度范围是35 ~ 50g/L。
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对于血清白蛋白浓度在正常范围的患者,或者没有对血清白蛋白进行浓度检测的患者,却给予输注人血白蛋白,这两类患者均属于无指征用药。通常来说,血清白蛋白浓度低于25g/L才有指征应用人血白蛋白。
4、白蛋白可能会传播乙肝等传染病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不能完全否认这种可能性。但是目前使用的人血白蛋白是在有稳定剂时,经60℃加温灭活病10小时。在这种条件下,HBV、HCV、HIV 等病毒均已丧失传染性,且白蛋白无抗原性,可反复输注。所以,输注白蛋白其实比输注血浆或全血安全很多。当然,导致感染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
5、白蛋白安全无副作用,任何人都可以用
药品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治疗的作用,也有可能导致副作用的发生。白蛋白也一样,有的患者对白蛋白产生过敏反应,因此,对于对白蛋白有过敏反应史者,应禁用白蛋白。另外,对于严重贫血和患有心力衰竭的病人也禁止使用。
输注白蛋白还偶尔会发生恶心、呕吐、发烧、头痛、寒颤、荨麻疹、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对于过敏性休克则可能危及生命,应及时救治。
对于高血压、肺水肿、肾功能不全等患者,尤其是血液容量负荷重者,如输注人血白蛋白过快可导致血压升高或水肿加重,应注意监测,必要时使用速尿等利尿剂可降低血液容量。
最后提醒一句:
人血白蛋白是药物,而且是有严格适应证要求的处方药,如果擅自使用,除了浪费金钱外,还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编辑 | 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