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国门守卫者——苏联国土防空军(下篇)
(接上篇)

在上一篇里,我们讲到了国土防空军的产生历史和苏联国土辽阔,东西方发展不均衡的环境特征,因此苏联、俄罗斯用于国土防空的飞机也跟着自己的环境产生了很大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色。今天我们就来着重讲讲苏联国土防空军那些独特的防空飞机。

截击机的诞生——专为了打击重型轰炸机而产生
二战爆发的时候,各国能用于抗击轰炸机的飞机通常都是一般的战斗机。不过,和大多数人以为的“轰炸机傻大粗笨”,只能沦为战斗机唾手可得的猎物不同,现实中二战重型轰炸机其实就像一群长满了刺的豪猪,对于小型战斗机是非常可怕的威胁。


除了轰炸机强悍的自卫火力外,小型战斗机火力也是相当贫弱。在1940年不列颠空战中,英国主力的飓风1A、喷火1A战斗机只有8挺7.7mm机枪,对付HE111这类中型轰炸机往往需要三架战斗机合力对其发动机、尾翼等薄弱敌方开炮才能将其击落。而到了1943年以后,德国空军配备的FW190,BF-109G等飞机,虽然陆续换上了MG151/20等大口径机炮,仍然难以取得对美国B-17 10-13挺M2 12.7mm重机枪的绝对火力优势,只有换成威力更大,但弹道性能不佳的MK108 30mm机炮,或者210mm空射火箭才能够较快击毁轰炸机。
时代进入喷气战斗机时代,战略轰炸机转而以飞的更高和更快规避对手,同时仍然保有很强的自卫能力。在1972年12月“后卫II”行动中,B-52使用尾部机关炮击落了2架米格21,而被MIG-21击落的B-52在越南记录则有1次(另一次则是空中相撞),美国则只承认被导弹击落的B-52。同时就算是米格飞机使用机炮和导弹攻击B-52,也难以将这种巨大的飞机直接打下,这一点在1991年沙漠风暴行动中一次B-52事故中,一架F-4G电子干扰机发射AGM-88反辐射导弹(弹头为66千克高爆战斗部)误击另一架B-52的尾部炮塔,但仅造成机尾轻伤得以体现。

因此,面对冷战美国强悍的战略轰炸机阵容,苏联越发觉得自己有必要开发威力足够强的专用于拦截轰炸机的战斗机,这种飞机也被称之为“截击机”。

1948-1960 第一代苏联国土防空军截击机
由于技术是逐步演进的,因此苏联的国土防空军截击机也并非是一蹴而就。在PVO成立之初,苏联此时能够生产的国土防空军用的航空器也是延续了VVS的战斗机,只不过为了全天候拦截敌方轰炸机,国土防空军的战斗机通常都会配备雷达。因此,最初一代的苏联国土防空军拦截机,其实就是把之前开发的空军昼间战斗机安装雷达,改为全天候战斗机。这一时代较有特点就是MIG-17P/PF和米格19P战斗机。



早期的米格17PF,米格19P战斗机的主要武器仍然是机关炮和无控制的火箭弹,因此用雷达测距仪瞄准敌机较为困难,因此这类飞机仍然如同二战的夜间战斗机,只在夜里出动作战,白天还是以无雷达的米格17F和米格19S(国内为歼6丙)为主。1959年5月29日夜,空军大队长蒋哲伦驾驶歼5甲,使用雷达测距模式成功击落一架窜犯的国民党军B-17G夜间侦察机。
由于机炮火力薄弱,加之美国轰炸机自卫火力强悍,苏联也自知这种飞机没有什么太大实战价值,因此他们开发了K-5空对空导弹(北约代号AA-1,中国代号霹雳1)用于MIG-19P的改装,不过,K-5导弹和MIG-19P的性能都相当不理想:MIG-17PF/19P的雷达对于B-52级目标只有10公里探测距离,只能满足3公里的连续波照明能力,导弹有效射程2.5公里,且采用S-75导弹的驾束制导,发射后飞机必须把机头持续指向敌机尾部才可命中,因此很快就淘汰了。但是,这也让苏联人从此也开始了以导弹武装飞机的历史。


1960-1965苏联第二代导弹拦截机
经过了K-5不成功的研制过程后,苏联意外地从中国击落的国民党军F-86上获取了一枚AIM-9B响尾蛇导弹的残骸,并随后开发出K-13导弹,根据赫鲁晓夫回忆录,此时中苏关系已经濒临崩溃,因此中国一开始并不想转交该导弹给苏联研究,但由于中国无力单独进行分解研究,在吵了一架后还是交出了AIM-9B的实物,苏联在1960年完成仿制,并随同米格21飞机作为缓解中苏论战后紧张局势出口中国,中国随即以此仿制出霹雳2导弹,成为中国1985年前实际中唯一可以使用的空对空导弹。巧合的是,在越南战争中,由于美军给予厚望的AIM-4猎鹰,AIM-7麻雀均表现不理想,因此美国在越南也广泛使用AIM-9响尾蛇导弹,因而产生了作战双方都使用同型号导弹空战的趣事。

不过,由于K-13导弹导引头太小(只有7.4千克),且有效射程过短,苏联国土防空军显然无法满意。因此,他们继续要求设计更大的空对空导弹,达到在更远距离对美国B-52一击入魂的效率。然而,由于早期雷达系统的粗劣,使得苏联不得不扩大飞机和导弹尺寸,以容纳更大的雷达和战斗部,因此形成了具有极为典型外观的苏联第二代截击机和大型截击用空对空导弹。
这一时代典型代表有雅克28P,图128等大型雷达截击机和苏9,11,15(注意不是1946年的苏9,11,13)一类的中型截击机。






纵观1960-1965的苏联第二代国土防空军截击机,我们会发现一个趋势正在形成,就是国土防空军的飞机和空对空导弹的尺寸大幅增加,而且不强调机动性。以图128为例,该飞机最大起飞重量甚至达到了43吨之多(是当时进入服役的最重的空战飞机,但不是历史最重,历史最重的量产拦截机是后来的米格31的46吨,而美国失败的YF-12如果服役,则是超过60吨的超级拦截机),而配备的R-4导弹(备注:苏联早期导弹代号中R,原因是在俄文里写作P,转写为英文为R(对应英语P的俄语为П ))则达到了460公斤。导致导弹和飞机巨大化的唯一一个驱动因素就是为了在那个年代实现更大的续航力(苏11达到了1100公里作战半径,图128达到了1400公里作战半径),更远的雷达探测距离(图128具备200公里探测到B-52的能力),以及对轰炸机一击必杀的能力。
不过,虽然飞机和导弹的航程和威力都显著放大,但是实际上又导致了一个问题:苏联国土防空军的飞行员并不擅长拦截高机动目标。在1980年,苏联曾经一度打算合并空军和国土防空军的航空兵部队,但很快便发现二者训练完全不同,国土防空军飞行员几乎就不训练空中格斗能力,只负责对客机、侦察机和轰炸机的拦截工作。因此到了1970年代之后,苏联也在努力改变这种形态,便出现了以米格23、苏15和米格25为主的第三代拦截机。

1965-1980 第三代拦截机
由于第二代拦截机尺寸过大,机动性大幅降低,只适合拦截笨重的B-52轰炸机,而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在悄然对自己的战略核威慑能力进行改革。自从“大力神”、“民兵”陆基弹道导弹和“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服役以来,美国对于轰炸机已经不再是“贪大图全”,主要的核反击任务交给了弹道导弹,但美国仍然持有相当规模的轰炸机,且攻击模式也从单纯的自由落体核弹改成了可携带空地导弹的模式,而且美国也在研究XB-70,SR-71等超过3马赫的先进高速飞机。因此,为了对抗新一代美国XB-70,SR-71,FB-111等先进飞机,苏联也随即开始升级自己的国土防空军航空兵。
1960年美苏高空高速的追求达到了巅峰,而说到“高空高速”,自然绕不开“不锈钢飞机”MIG-25。作为唯一可拦截美国3马赫飞机的拦截机,MIG-25从诞生起就受到了全球瞩目。

米格25截击型号为MIG-25PD,不过后期由于装备用途调整,所有的米格25都变成了既可以拦截又可以侦查的型号,任务也以侦察为主。在执行截击任务时,米格25通常会携带4枚重达450千克的R-40对空导弹(比美国MIM-23霍克导弹还大,是世界上最大的空对空导弹),该导弹分为红外制导和雷达制导两个版本。苏联国土防空军通常战术上会对同一目标发射2枚分别为红外和雷达制导的导弹,以防止对手投干扰弹躲避。

虽然米格25体积硕大,低空机动性相当低劣,甚至被讽刺为“转弯要转过一个德克萨斯”,但是米格25天生就不是在2马赫以下作战的飞机。事实上,米格25是世界上第一种能够在2马赫上维持5-6G机动性的飞机,操纵舵面也是为2马赫以上机动设计的。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多国联军唯一被敌方空军击落的F-18C就是被一架伊拉克米格25用R-40导弹击落的。由于机身不锈钢全部采用氩气氛围焊接连接,因此米格25机身结构强度惊人,在2004年美国缴获伊拉克米格25后,曾经用M1坦克碾压,却发现60吨的M1坦克能够以米格25的机翼当做野战桥开上飞机背部。所以,米格25飞机作为一款以拦截美国超音速轰炸机和进行战略侦查的飞机,是非常合格的。
除了米格25以外,1965-1980年间苏联还服役了两种很有名气的中型拦截机。
第一种自然就是苏联产量最大的变后掠翼飞机——米格23了。虽然米格23原本是为了给空军设计的战斗机,但是国土防空军也看上了这款飞机并纳入自己服役,而且截至1991年苏联解体,米格23仍然是苏联国土防空军最多的拦截机。

米格23战斗机国土防空军型号为米格23P。比起大量在中东战争服役的米格23ML和米格23B系列飞机,米格23P型号并不那么著名,但机载设备要先进很多。由于苏联国土防空军认为“飞机就是空中导弹阵地”,因此米格23P飞机是苏联很早就配备数字化计算机和下视雷达技术的飞机,它不但能够接入苏联国土防空作战数据链,还能够以“遥控驾驶”模式飞行,飞行员只负责把飞机从机场起飞,然后直接由国土防空军的防空系统接管控制权飞抵拦截阵地,再由飞行员按下电钮发射导弹。这种技术,也在同一时代另一款大量装备的飞机使用——就是下面要提的苏15截击机。

苏15外观颇有些像中国国产歼-8II飞机,同样是两侧进气,双引擎,单垂尾。但是中间两个并列的副油箱暴露它仍然是苏-9/11技术路线的产品。该机续航力相当不错,在作战状态下能够保证1300公里作战半径,武器配备和苏11接近,仍然是2枚R-8导弹(及其改进型)。该飞机作战流程和米格23P接近,都是飞行员起飞后转入地面遥控飞行,一直飞往目标再进行攻击。不过,最令他出名的,莫过于击落大韩航空007事件。在那之后,苏联政府严令禁止国土防空军未经最高统帅部直接许可就对不明物体开火,但也因此导致了几年后的红场事件。


1980-1991 苏联第四代国土防空军拦截机
米格23,米格25和苏15,配合1970年代末的S-300,成功织出了一道密不透风的天网,1980年代美国已经承认B-52已无任何机会进入苏联领空临空投弹了。因此,美国战略打击的手段开始从飞机高空突袭开始转型为B-1B代表的超低空突袭,B-52投放AGM-86巡航导弹,以及B-2的隐形突防(当然,在冷战时期苏联从未得知美国隐形飞机计划)。为了有效对抗美国以超低空突袭和巡航导弹突袭为主的新型空袭模式,苏联在1975年开始新一代国土防空军的战机开发计划,这一计划就是日后著名的米格31和苏27战斗机。
米格31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架搭载相控阵雷达的战斗机,也是迄今为止最重的战斗机,重量达到了46吨,比起它的父辈米格25多了四分之一的重量。受此影响,米格31的最大速度下降到了2.8倍音速,但仍然是世界上少数突破热障的飞机。凭借巨大的油箱,米格31能够在全程打开加力推进器情况下进行700公里的拦截任务。


米格31集成了1980年代苏联最先进的雷达和导弹技术。该机不但是世界上首个配备PESA雷达的战斗机,也是世界上首个配备双波段雷达、机群间数据链的战斗机。米格31的Zaslon 雷达配备了多达1700个X波段单元和64个L波段单元,前者负责对巡航导弹、战斗机的锁定和导弹火控,后者负责对远程轰炸机进行锁定,整个阵面直径高达1.1米,超过了苏27的90cm和大多数飞机的70cm,使得它探测距离最大可达400公里(对B-52)。该雷达通过相位叠加原理可以探测左右70度,上下70/60度的角度,在1982年服役之初,该雷达可以跟踪10个目标,锁定4个目标并发射4枚导弹予以拦截。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其进一步升级,具备了跟踪24个目标,打击其中8个目标的性能。目前该雷达对200平方米(B-52)探测距离为400公里,对16平方米目标(苏27)探测距离为200公里,对3平方米目标(歼10,F-16C)为35千米。
米格31的数据链也是非常独特的,除了具备空中自动引导控制外,还有一个独门绝技就是“空中编队组网”能力,可共享4机编队的雷达数据,形成一个宽达200公里,长达400公里的探测范围,能够有效弥补西伯利亚的雷达空窗,该能力一直到四代机才成为标准配备。
米格31配备的R-33导弹是苏联历史上射程最远的空对空导弹,对标对象为美国AIM-54不死鸟导弹。该导弹进一步发展型号为R-37导弹,曾经在1994年4月打靶测试时成功击中了300公里外的靶标,是迄今为止能够查到的空对空导弹最远的射程纪录。
苏联解体后,国土防空军不复存在,米格31并入空天军后,俄罗斯人也在寻找它的其他使用环境,便有了如今携带“匕首”空射弹道导弹的出现。这也是这种尺寸庞大的截击机在新时代的改变自已的一次选择。

最后进入国土防空军服役的就是鼎鼎大名的苏27战斗机了。这种战斗机实在是名气达到了无需介绍的地步。不过,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代末服役在苏联空军和国土防空军的苏27其实绝大部分是空军型号苏27S,中国采购的苏27SK便是它出口的型号(K代表 Китай(契丹),即中国在俄罗斯/中亚的称呼)。苏联国土防空军自己预定的苏27PD原本是一种单座飞机,在苏联解体前只造出了少量机型,苏联国土防空军对其并不满意,便决定从苏27UB双座飞机改一种类似米格31的双座防空飞机,但苏联解体让其无法成功。后来由于中国的投资,使得苏27双座截击型以一个新的名字和多用途飞机身份服役——即苏30战斗机。



随着苏联轰然倒塌,首当其冲就是庞大的原苏联武装力量。在1990年代的大规模裁军中,几乎所有的二代机都被裁撤,其中最大数量莫过于防空军的中坚米格23,苏15甚至还有更老的图128,雅克28P等截击机。由于数量大幅萎缩,俄罗斯在1998年将国土防空军合并入俄罗斯空军,但防空军的基本任务和飞机设计理念被新的俄罗斯空天军继承下来。如今,俄罗斯最新一代的苏57飞机,仍然保持了苏联国土防空军的技术要求——极大的航程,对于轰炸机的远程拦截能力,具备西伯利亚恶劣机场部署能力等等。


结语 一个国家的军种和装备选择,最终要看国家的基本需求
苏联国土防空军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纵观它五十年的发展过程,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它存在的积极意义。由于苏联国土过于辽阔,重要战略基地沿着西伯利亚铁路线一字排开,处于非常不利的防守局势,因此航程远,导弹威力大,自动化程度高的国土防空军截击机就体现了它卓越的作用,在U2飞机击落事件后,国土防空军阻止了任何一次美国及其盟国对其有预谋的侦察飞行,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不过,国土防空军所使用的截击机,如米格25飞机在出口后成绩并不理想,也表现出一款武器并不能够胜任多个差异较大的环境的物理规律,这也提醒我们,无论是讨论军事科技,还是自己就业求职,都是要根据环境和自己的能力的相互匹配,实事求是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