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宇宙膨胀和平行宇宙

2023-12-14 09:56 作者:问问马斯克AskMusk  | 我要投稿

(文章转载 知乎 @JF科技:https://zhuanlan.zhihu.com/p/670203283)

(封面图片来源:由 DALL-E 生成)

前言的前言

这篇科普文章是给对现代宇宙起源理论有兴趣的读者准备的。没有数学知识的要求,也没有物理知识的要求,但是如果读者想要通过此文更多地了解好莱坞描绘的平行宇宙,会十分失望。

前言

记得上世纪 80 年代小学中学时期(年龄暴露帖 ),学到、听到的宇宙起源理论基本无一例外,就是大爆炸理论:宇宙的起点是一个奇点,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突然"发生爆炸和扩散,逐渐形成现在的宇宙。这个理论是如此的普及和深入人心,我甚至怀疑,3、40 年后的今天,绝大多数人还是坚信宇宙的起源就是大爆炸。不是因为我们固执,而是天文宇宙学发展太快,科普太慢。


首先申明一点,这里并不是说大爆炸没有发生。恰恰相反,大爆炸发生过的残留观测证据是如此之多,精度如此之高,(几乎)无可辩驳: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1],观测到的宇宙膨胀[2],大尺度宇宙结构[3],轻元素(氢、氦)的含量和分布[4],等等,所有证据都指向了大爆炸的存在。


但是大爆炸是不是就是宇宙(这里指我们身处的可观测宇宙)的起源,或者说最初的开始呢?从 80 年代起,一些困扰着大爆炸就是宇宙起源说法的问题,开始逐渐得到新的理论上的解释。自从 90 年代后,这些新理论的预测和推断,开始被各种天文和物理观测验证,使得我们对宇宙起源的认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问题 1:视界问题(Horizon Problem)

目前可观测宇宙的半径大约是 465 亿光年,而宇宙的寿命目前最准确的估计是在 138 亿年。注意,这里所说的寿命是指从大爆炸开始。按照大爆炸起源说,最开始时候,宇宙无限小,物质和辐射密度无限高。大爆炸过程中,空间飞速膨胀。空间膨胀速度是超光速的,要不然,在 138 亿年的时间里,空间最多膨胀到 138 亿光年的半径,而不是现在的 465 亿光年。空间膨胀速度是超光速,但我们知道物质和辐射的传播速度都是小于等于光速的,那么,必然会造成在整个爆炸过程中,宇宙中会存在(非常多的)不同区域,它们之间无法进行物质或辐射的交流。通俗一点说:老死不相往来。见下图[5]。

从我们目前的观测到的数据来看,整个可观测宇宙异乎寻常的均质(homogenous)和各向同性(isotropic)[6],简单的说,就是随便你观测哪里,那里的宇宙都和其他地方,在大尺度上比较,几乎一模一样。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在任何不同方向和区域里的区别不超过十万分之一[7]。这就带来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宇宙的起点是大爆炸的话,那么在爆炸之后,有很多区域是"老死不相往来",各自管各自发展。他们是如何做到惊人的一致的呢?


我们知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产生是在大爆炸之后 38 万年[8]。而当时可观测宇宙的大小,根据估算半径是在 4 千到 4 千 6 百万光年[9]。看到了没,CMB 是在 38 万年左右形成的,但是当时的可观测宇宙已经远远大于 38 万光年的半径了。也就是说,有很多很多的区域是没有任何物质和辐射交流,但是它们的 CMB 的数值惊人的相似。这怎么可能?因为即使是在爆咋最初时期,不同区域的温度非常相似,但是经过 38 万年的没有任何互相干扰的飞速发展,任何一点点微小的初始差异,都会被 38 万年的发展放大再放大,非常非常不可能呈现出现在观测到的 CMB 的均质和各向同性(小于十万分之一的区别)。下图是 2018 年欧空局的普朗克天文观测卫星拍摄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全景[10]:

这就是第一大问题:宇宙大爆炸起源说无法解释为什么微波背景辐射是如此的各向一致。科学家想破头,也没有找到合理的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直到膨胀理论的出现。


注:在膨胀理论出现前,也有其他理论试图解释视界问题。例如,可变光速论[11]:光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宇宙早期,光速可能比现在快,这样就不会出现"老死不相往来"的视界问题。但是这个理论一直和实际观测结果不符,不论是早期的数据,还是现代(80、90 年代后的精确观测)数据。又如,Mixmaster 宇宙理论[12]:这里的Mixmaster 名字来自于一种常用的厨房搅拌机:

搅拌机理论比较玄妙,说的是宇宙的膨胀不一定是有简单方向性和平滑的。你可以想象把气球吹大是有简单方向性和平滑的,尽管吹大(膨胀)的速度不一定是匀速。搅拌机理论说,有可能早期宇宙的膨胀是疯狂的、(至少看上去)随机的,也就是说,早期宇宙可能一会儿膨胀快, 一会儿膨胀慢,甚至一会儿收缩一下,还有可能有些区域膨胀,有些收缩,反正一笔糊涂账,就像厨房搅拌机。尽管理论上能够讲得通(参看简介[12]里的公式和计算),搅拌机有可能使得早期宇宙的各个部分都能够"互通有无",消除差异,达到平衡。但是这个理论实在是有点牵强附会,过于玄乎和不讲道理,和闭着眼睛说"我不要理论,这世界就是上帝创造的"差不多。而且也没有什么实际的观测数据的支撑。渐渐的,就没人理了。


在这里指出两个(还有不少其他的)非主流理论的意思是想强调一下,网上不少人觉得主流理论也不怎么样,为啥我的理论(瞎想)不可能是对的呢?其实,这些人误解了,基本上所有一般人能够想到的"奇思妙想",在过去几十年、上百年里,无数超级智商的理论学家都想到过了,计算过了。它们被丢弃了是有原因的。

问题 2:平坦问题(Flatness Problem)

大爆炸宇宙起源说的第二个大问题,是空间平坦问题。对于三维空间的平坦与否,比较难以直观的想象。但是二维空间的平坦性质,就比较容易解释。

(A)放在桌子上的一张纸,是平坦的二维空间,三条直线相交组成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 度。另一种表述:在平坦的二维空间里,存在且仅存在一条经过某一直线 A 以外一点、且和该直线 A 平行的直线。


(B) 贴敷在球面(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球面,不一定是标准球面)上的一张纸,是曲率为正的二维空间,三条直线[13]相交组成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 180 度。另一种表述:在曲率为正的二维空间里,不存在一条经过某一直线 A 以外一点、且和该直线 A 平行的直线。


(C) 贴敷在马鞍面上的一张纸,是曲率为负的二维空间,三条直线[13]相交组成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小于 180 度。另一种表述:在曲率为负的二维空间里,存在无数条经过某一直线 A 以外一点、且和该直线 A 平行的直线。


经过二十世纪初期和中期理论物理和宇宙物理的发展,包括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14],哈勃、勒梅特的空间膨胀理论[15],基于弗里德曼-勒梅特-罗伯逊-沃尔克度规[16]的 ΛCDM 标准宇宙模型[17],我们认识到,宇宙空间的平坦与否,取决于能量密度。


如果能量密度 ρ 大于某一特定数值(我们通常称这个特定数值为:临界能量密度 ρ_crit),换句话说,ρ/ρ_crit > 1,那么这个宇宙空间就是曲率为正的三维空间。一种不太正确但是比较容易上手的理解是,如果我们的宇宙里的物质和能量太多了,就把空间给"吸"进去,造成类似于曲率为正的三维球体空间。(强调一下,这个理解是给大家科普用的,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把 ρ/ρ_crit 的比值称作密度参数(Density Parameter) Ω 。


如果能量密度 ρ 小于 ρ_crit,换句话说,Ω < 1,那么这个宇宙空间就是曲率为负的三维空间。科普的理解是,空间自身有向外"膨胀"的倾向,如果能量太少,"吸力"不能完全抵抗住"喷发"的力量,空间曲率就会变负,加速膨胀出去。


如果能量密度 ρ 等于 ρ_crit,或 Ω = 1,我们的宇宙就是平坦的。有一点要说明,并不是说平坦的宇宙不膨胀,或者平坦的宇宙不会加速膨胀,而是说宇宙空间的曲率是平坦的。

好了,铺垫了半天,现在来说说宇宙大爆炸起源的平坦问题。


根据最新的 2018 年的 NASA 和欧空局(ESA)合作的普朗克太空任务[18]的结果来看:

Ω = Ω_Λ+Ω_m = ( 0.679 ± 0.013 ) + ( 0.321 ± 0.013 ) = 1 ± 0.013 [19]。

(其中 Ω_Λ 是暗能量的密度参数, Ω_m 是物质(包含普通物质和暗物质)的密度参数。)


也就是说,我们观测的宇宙,在 CMB 生成时期,是异常的平坦。


问题来了,根据 ΛCDM 标准宇宙模型[17],假设宇宙初始奇点温度是

T_0 = 10^17 GeV ≈ 1.16×10^30 K

(1 GeV,千兆电子伏,大约相当于 10 万亿度左右),要使我们的宇宙不因为空间曲率为正而坍塌,或曲率为负而崩溃,而是平平安安的度过 138 亿年的时间,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继续度过更长的时间,空间曲率基本平坦,经过计算,奇点的初始参数 T_0 (初始哈勃常数)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 55 位( 10^−55)[20]!!这是无法想象的巧合。即使我们改变初始奇点温度为

T_0=1 MeV ≈ 1.16×10^10 K

(才一百亿度左右,对于宇宙初始的奇点温度来说,这是难以想象的"低"温),初始哈勃常数仍然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 15 位!


这就是第二大问题:宇宙大爆炸起源说无法解释为何现今宇宙空间是如此平坦

其他问题

宇宙大爆炸起源理论还有其他问题,如磁单极消失问题[21],物质和反物质不对称问题[22],等等。就不再一一列数了。

宇宙大膨胀理论(Cosmic Inflation)

问题介绍完了,解决的理论来了。宇宙大膨胀理论是艾伦·古斯(Alan Guth)在 1970 年代提出和完善,发表于 1981 的论文《Inflationary universe: A possible solution to the horizon and flatness problems》(《膨胀的宇宙:视界问题和平坦问题的一个可行的解释》)[23]成为这一理论学派的奠基石。其中最重要的一段[24]:

他的主要提议都在这短短的几段话里:宇宙大爆炸起源理论的最本质问题是它是一个 "adiabaticity"(绝热过程)。因为绝热,或者说是一个热力学封闭的系统,使得:

  • 第一,要达到热平衡(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同性)就必须有热交换,而这就绕不开视界问题;

  • 第二,要达到能量密度参数( Ω )为 1,在封闭的系统里,初始值必须异常精确(其实用"异常"远不足以形容 10^−55 [20]!!),这就是平坦问题的根源。

古斯的提议是,如果这个过程是非绝热过程(non-adiabatic),而是有"外界"能量输入,那视界问题和平坦问题都可以有合理的解释。因为科普的原因,不过多过深入研究他的数学计算,而是从宏观理解上来看,宇宙初始经历一个超级膨胀,而这个膨胀不是一个绝热过程,熵不守恒。他提出,空间本身自有的能量[25],会随着空间膨胀而增加!空间本身是均质的,所以造成了膨胀后的空间自身蕴含的能量是均衡的。


视界问题的解决:等到膨胀结束,空间自身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均匀地加热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这就很好的解释了视界问题:因为不需要奇点物质、辐射在大爆炸过程中的"老死不相往来"的区域之间进行交流,而是这些物质和辐射诞生于膨胀后的均质空间本身,所以它们也是均质和各向同性的。


平坦问题的解决:一只蚂蚁站在乒乓球的表面,它能够感知测量到乒乓球的曲率;这只蚂蚁站在篮球表面,曲率感知就困难了,因为球体积相对于蚂蚁来说变大了;如果蚂蚁站在地球表面,那对于这只蚂蚁说,它所能够看到测量到的区域,可以认为就是平坦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可观测宇宙只是超级膨胀后的宇宙的极小一部分,那对于我们来说,可观测宇宙就是平坦的。下图[26]里你可以看到,一开始表面曲率十分明显(图 A),但是随着空间的膨胀,到了图 D,表面曲率就近似于平坦了。

自从古斯的论文发表后的近 40 年,宇宙膨胀学说一直在进步和完善,但是基本的原理和假设始终不变。在现代宇宙学里,我们比较确定的事实是,大爆炸发生在大膨胀结束之时(见下图[27]):大膨胀结束后,空间蕴含的能量被释放出来,飞速加热整个宇宙,我们称它为,大爆炸。

永恒膨胀和平行宇宙(Eternal Inflation,Multiverse)

大膨胀很好的解决了视界问题和平坦问题(和其他一些大爆炸起源说的问题)。那么大膨胀到底持续了多久?现代膨胀研究的共识是:如果要解决平坦问题,膨胀至少需要把宇宙扩大 e^60 ≈ 10^26 倍(在三维中的每一维度上)[28]。换一种说法,大膨胀不是瞬时的,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大膨胀时间是有下限的(10^−32 秒[29])。但是上限呢?目前最受大家认可的理论是,大膨胀很有可能没有上限[30],换句话说,是永恒的。怎么理解永恒的膨胀呢?


古斯的膨胀理论里提到了空间本身蕴含的能量,他称它伪真空状态(false vacuum state),正是这伪真空状态产生了负压力(negative pressure),造成了空间的膨胀。1986 年 A.D. Linde 在他的论文[30]里作了进一步阐述,这种状态其实是一种量子场。而量子场,我们知道,是由概率描述的波函数。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波函数的变化:

图[31]中膨胀量子场的的伪真空状态由  表示,因为膨胀需要一定时间,所以这个场势能的顶端是比较平缓的,这样  可以缓缓"滚动"。如果它一旦"滚"入谷底,膨胀结束,势能完全释放,大爆炸发生。但是这个"滚动"不是经典意义上的滚动,而是由概率支配的量子波动,所以,并不是  一定往下滚,而是可以四面八方按照一定概率分布的滚动。在滚动的时候,空间时时刻刻在膨胀,也就是说,空间不断在变多,而其中的一小部分,因为量子态滚落到谷底而坍塌为大爆炸,一个宇宙诞生。见下图[32]:

每一时刻,空间都在膨胀,空间的膨胀是指数级扩大。而每一时刻,由概率决定,空间里的一小部分膨胀势能滑落谷底,坍塌,大爆炸,宇宙在那里生成(图中用 X 表示)。可以看到,尽管时时刻刻都有新的宇宙生成,但是宇宙生成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空间膨胀的速度,导致整个空间膨胀是永恒的。而生成宇宙的数目也是无限的。看, 这就是平行宇宙!


但是这种平行宇宙和好莱坞描绘的不太一样:


第一,所有生成的平行宇宙,几乎不可能有任何交集,因为宇宙之间的空间膨胀是指数级的,所以注定了任意两个宇宙之间几乎肯定在视界之外,无法联系,没有因果。


第二,因为膨胀势能滑落坍塌不同,所有生成的平行宇宙里的物理法则几乎肯定都是不同的,光速不同,对称法则不同,热力学定理不同,完完全全的不同,以至于根本无法想象其他宇宙里的情景。


是不是和你想象中的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买彩票中大奖,不太一样啊?^_^


参考

  1. ^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or CMB),是 1948 年 George Gamow 和他的博士生 Ralph Alpher 根据大爆炸起源理论做出的理论预测。1964 年首次由 Arno Penzias 和 Robert Wilson 发现。 https://arxiv.org/abs/1411.0172

  2. ^ 哈勃,勒梅特 1920 年代的宇宙膨胀的观测和理论 https://arxiv.org/pdf/1503.08304.pdf

  3. ^ 大尺度宇宙结构的起源 https://arxiv.org/pdf/astro-ph/0604561.pdf

  4. ^ 大爆炸核合成生成大量轻质元素 https://ar5iv.labs.arxiv.org/html/2205.03985v1

  5. ^ 宇宙中无法也没有过任何交流的区域的光锥示意图。 https://qr.ae/pKUPjr

  6. ^ 注:均质(homogenous)和各向同性(isotropic)不完全是同义词。均质指的是一个物体的每个部分都是相同性质的,例如,一块极其纯净无杂质的磁铁,其每个部分都是相同的元素,性质相同。而各向同性是指,对于一个物体,在每个方向上的性质都是一样的。上面例子里的磁铁,在不同方向和角度上,它产生的磁场是不同的。所以磁铁尽管是均质的,但不是各向同性。

  7. ^ 欧空局的普朗克卫星详细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https://www.esa.int/Science_Exploration/Space_Science/Planck/Planck_and_the_cosmic_microwave_background

  8. ^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形成时间。 https://www.esa.int/Science_Exploration/Space_Science/Planck/Planck_and_the_cosmic_microwave_background

  9. ^" Modern Cosmology" by Scott Dodelson, Chapter "1.4 THE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里的光子的红移在 1100 左右,也就是说可观测宇宙从 CMB 的形成到现今,大约膨胀了 1100 倍。用现在可观测宇宙的半径 465 亿光年来估算,当时宇宙的半径在 4 千到 4 千 6 百万光年左右。

  10. ^ 2018 年欧空局的普朗克天文观测卫星拍摄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全景。 https://plancksatellite.org.uk/science/cmb/

  11. ^ 可变光速理论。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ariable_speed_of_light

  12. ^ab Mixmaster 宇宙理论。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xmaster_universe

  13. ^ab 在非欧几里得平面或空间几何里,一般我们不用"直线"这个说法,而是测地线(geodesic)。

  14. ^ 广义相对论。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9%BF%E4%B9%89%E7%9B%B8%E5%AF%B9%E8%AE%BA/472897

  15. ^ 哈勃、勒梅特膨胀宇宙模型。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6%A8%E8%83%80%E5%AE%87%E5%AE%99%E6%A8%A1%E5%9E%8B/949609

  16. ^ 弗里德曼-勒梅特-罗伯逊-沃尔克度规。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97%E9%87%8C%E5%BE%B7%E6%9B%BC-%E5%8B%92%E6%A2%85%E7%89%B9-%E7%BD%97%E4%BC%AF%E9%80%8A-%E6%B2%83%E5%B0%94%E5%85%8B%E5%BA%A6%E8%A7%84/0

  17. ^ab ΛCDM 标准宇宙模型。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8504061

  18. ^ 普朗克太空微波背景辐射观测任务。 https://www.esa.int/Enabling_Support/Operations/Planck

  19. ^ "Planck 2018 results. VI. Cosmological parameters“, Page 16, Table 2。 https://arxiv.org/pdf/1807.06209.pdf

  20. ^ab Alan Guth, Physical Review, Vol 23, #2, 1981, p349, eq (2.16) https://journals.aps.org/prd/abstract/10.1103/PhysRevD.23.347

  21. ^ 磁单极消失问题。 https://phys.org/news/2016-08-mysterious-magnetic-monopole.html

  22. ^ 物质和反物质不对称问题。 https://home.cern/science/physics/matter-antimatter-asymmetry-problem

  23. ^ Alan Guth, Physical Review, Vol 23, #2, 1981 https://journals.aps.org/prd/abstract/10.1103/PhysRevD.23.347

  24. ^ Alan Guth, Physical Review, Vol 23, #2, 1981, p349, III. https://journals.aps.org/prd/abstract/10.1103/PhysRevD.23.347

  25. ^ 根据 Alan Guth,这空间的能量不同于暗能量。暗能量密度要远远低于膨胀时期的空间能量密度,相差 25 个数量级。

  26. ^ 空间膨胀造成局部空间的平坦。 https://bigthink.com/starts-with-a-bang/physicists-multiverse-exists/

  27. ^ NASA 宇宙演变示意图。 https://map.gsfc.nasa.gov/media/060915/index.html

  28. ^ Pascal Kreling, "The duration of cosmological inflation", pg 22。 https://www2.physik.uni-bielefeld.de/fileadmin/user_upload/theory_e6/Master_Theses/MA_PKreling.pdf

  29. ^ 大膨胀的持续时间的下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flation_(cosmology)

  30. ^ab A.D. Linde, 1986, "Eternally Existing Self-Reproducing Chaotic Inflationary Universe", Physics Letters B. 175 (4): 395–400。 https://web.stanford.edu/~alinde/Eternal86.pdf

  31. ^ Charles H. Lineweaver, 2003, "Inflation and the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https://arxiv.org/abs/astro-ph/0305179

  32. ^ https://bigthink.com/starts-with-a-bang/physicists-multiverse-exists/


宇宙膨胀和平行宇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