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晚7时,安东尼·葛姆雷在M+直播间等你

时间:5月11日(星期三)19:00 – 20:30
形式:网上直播(ZOOM平台)
语言:英语(设粤语实时传译)
直播链接:http://mplus.org/3kFXdvA
ID: 860 0137 7037
Passcode: 814405
[复制链接到浏览器,跳转M+ ZOOM直播现场,或通过会议ID接入]


《亚洲土地》是安东尼‧葛姆雷“土地”系列的第六件作品。该系列始于1989年,每次创作“土地”作品时,葛姆雷都会在选定的地点邀请一群当地人,亲手以当地陶泥塑造小泥偶。“土地”系列曾于欧洲、英国、澳洲和南美创作,而《亚洲土地》因参与者众,创作地点的土地面积广袤,是迄今规模最庞大、最具雄心之作。
在构思“土地”系列时,葛姆雷彻底摆脱了过去以一己身体为主体的惯常创作方式。不同于其他削木凿石来雕塑人体的艺术家,葛姆雷热中于有诸内而形诸外的铸造手法,以自己的躯体为素材,制作占据各种空间的雕塑。在1980至1990年代间,葛姆雷一直以自己的身体摆出各种姿势,为之制作模具,再以铅覆于其表面,或在模具中注入铁铸造成型,放置于不同的建筑物或户外场地。

很多人说,身体对葛姆雷来说并非主题,而是工具,用以“探索自己的意识经验,即知觉、情感、思想,是如何发生在物理世界之中”。葛姆雷对雕塑和身体的看法,大致可以追溯至他在印度生活的三年。当时他二十来岁,正在修习南传佛教的义理,尤其醉心修炼内观静坐,借此训练专注于身心合一。葛姆雷说:
我对于抽象身体的概念,是从佛教而非西方经典领悟的。[……]我由此想到,你可以创作关于存在而非动作的雕塑,你可以让雕塑成为反思的工具,而非叙事中所呈现的一个定格。”

在构思《土地》系列时,葛姆雷不再聚焦于自身的躯体,转而探究集体身体的意念。这种全新的创作手法不单凸显多重性、重复性和表现尺寸比例的新方式,同时采取彻底合作的模式,把创作过程交托他人。每组《土地》系列的雕塑均是手工制作,而且体积细小,借着这种创作过程,把自我分散于众人之中。
站在观看者的角度,当一个个小泥人密密匝匝紧挤在一起,拒绝让我们进入其中,我们就只能在场外孤身伫立,敬畏赞叹。我们是茫茫大地的凝望者,小泥人犹如片片草叶,形成漫无边际的草地,完全覆盖地面,而斑驳的灯光和深沉的陶土,仿佛浮云飘荡投下的云影。葛姆雷曾表示,观看的过程对他的艺术实践非常重要:“我相信,除非你把观者的身体置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否则难以触动观者的反应。”《亚洲土地》的单一视点,淋漓尽致地说明了何谓艺术观看的体验。那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当我们观看遍地如人海的雕像,它们也反过来凝视我们。

这种角色的转换令观者成为焦点,并赋予作品一种观看的能动性。作为观看者,在《亚洲土地》的场边驻足放眼时,我们体会到小泥人眼中殷切期盼的力量,以及它们蓄势欲动的张力。与此同时,我们也确切地意识到自身跟它们立足于同一片土地。对于作品的用意,葛姆雷是这样形容的:
这件作品提出三个关于存在的问题:‘我们是什么?’‘我们从何而来?’和‘我们将往何方?’[……]《亚洲土地》让无声者发声,并体现我们当下的困境──一个弥漫着迁移、抗争、人口过剩和气候危机的时代。”
简而言之,我们所要面对的,是生而为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及身为人类的我们如何看待当下的存在。尽管如此,观看《亚洲土地》的孤伶之感并不代表被动;相反地,这是为了激发我们的自我意识,明白人类乃一集体,启示我们为地球的未来承担责任。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