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HO的书架】《西线无战事》:愿和平常在
《西线无战事》
作者: [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果麦文化
原作名: Im Westen nichts Neues
译者: 姜乙

原本没想这么快读完这本书,但由于太过于沉浸于文字里惨烈的战争,还是非常顺畅地一口气读完了。
之前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曾想当然的说,我很喜欢战争题材的作品,但是又总是说不出什么特别能说服自己的理由。我是喜欢战争的刺激感吗?亦或是对战争有所向往吗?我不知道,说不上来。可是在翻完《西线无战事》的最后一页时,我开始了深深的反思。

主角保罗是一个稚气未脱的19岁德国学生,和班上的同学一起,在老师的鼓吹下参军赶赴前线。他和同学的青春和人生几乎可以说是被战争推翻并进行了彻头彻尾的再塑造。原先在学校里,在书本上学到的世界观,全都用战争模糊的血肉重新筑造了起来。文学?音乐?政治?全都不重要,战场上他们只需要知道如何躲避炮火和毒气的侵袭,知道如何能在准确的时机丢出手榴弹。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捱过这无休无尽的战争,每一个关于停战的传言都是延长他们煎熬的慢性药。由于在太过于年轻的年纪就开始沐浴炮火,当主角保罗休假回家时,他没办法和周围没有经历过战火的人沟通,战友在前线出生入死,他没办法压抑自己惶恐不安的内心。彼时的家乡,此刻却让他那么的无所适从。
鼓吹他们走上前线的老师,最终成为了他们的下属,可那又能怎么样,除了利用军衔在军营里报复发泄,他们也别无可做。他们支离破碎的人生,惨死战壕的昔日好友,终究是回不来的。那些不上战场的老绅士,只知道指点江山,却不知道前线的战士是在怎样尸横遍野的惨状中苟延残喘。

“我们只牺牲了几百米。而每一米上都躺着一个死人。”雷马克对战场和伤员惨状的描写甚至不能用简单的“惊心动魄”去形容。“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活人,被炸掉了脑袋。看见一个奔跑的士兵,被炸飞了双腿,靠着残破的身躯挣扎着爬到了下一个弹坑。有个一等兵,拖着被炸碎的膝盖,靠着双手爬了两公里。另一个一等兵跑到急救站,手里捧着涌出的肠子。我们看见没有嘴的人,没有下巴的人,没有脸的人。我们找到一个伤员,他为了不致失血而死,紧紧咬住自己胳膊上的动脉,咬了两小时。” 甚至还有五个卫生兵,被炸得血肉模糊,“乃至加登认为,可以用勺子把他们从战壕的墙上刮下来,葬在饭盒里”。

读到主角保罗第一次在战场上杀人之后,看到只剩下最后一口气的敌人,本能地想要去救他,嘴里喃喃地说着“我想帮你,战友,战友,战友,战友……”,又读到在兵营里,保罗和曾是小提琴手的战俘隔着铁丝网一起演奏,再读到营地里,保罗和战友们对于战争的起因展开的一番高谈阔论,不禁想起之前看过一部韩国电影《摇摆狂潮》。也许很多所谓的战士,脱下军装,都是相似的有趣灵魂,本可以尽情地享受青春的美好,却在各自阵营的命令下,瞬间就要将刀刃和枪口对准对方。战争里,没有一个普通人是赢家。
“对。不过想想看,我方几乎全是普通人。法国战场上也绝大多数是工人、手工业者和小职员。那么,一个法国的钳工或鞋匠,为什么一定要攻打我们?不。那是掌权者的意愿。上前线以前,我从没见过法国人。大部分法国人之前也从没见过我们。没人问过他们对战争的看法,就像没人问我们。”
“想想真奇怪。”克罗普接着说,“我们在这儿,是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可法国人在那儿,也是为了保卫他们的祖国。到底谁是对的?”

我们尚可以在多年之后,从遗留的片段中判断战争的起因,可当年所有的战士又何以知道自己到底为何而站,谁又不是被无数宏大的口号裹挟着走上战场。保家卫国之心固然可贵,可在一场场进攻和抵抗中消逝的生命,又是我们不得不直面的议题。历史书上某一场战役的胜利和失败,是用多少“个体悲歌”堆砌而成,我们永远不得而知。
刘瑜老师曾经在节目中说,纵观人类历史,战争才是常态,和平反而是求之不得,能够享受这么长的和平期本就是属于我们的幸运。出生于和平年代和和平地区的人,一直都只能在各种影视作品和新闻报道中了解战争的侧影,也应庆幸自己可以只通过这种间接的方式去了解。也许喜欢战争题材作品的原因,是因为能在各式各样的文字和影像中,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看到人性的真实与闪光,看到各种发人深省的思辨,也因为希望和平年代能够尽可能长一些,让惨烈的战争永远只停留在纸面上和影像中。
微博:@HOHO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