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评课,一线教师、骨干教师这样做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回归线下教育,老师们也能更多地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开启新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步。
01
听评课,基于学习
很多学校,对一线教师的听课量有具体数量的要求,比如江西一所中学要求“普通教师听课至少10节,结对子师徒要听普通教师至少6节,和师徒互听的课至少4节。” 许昌市一所中学要求:“教师听课不少于1节/周。”
教师听课是一种学习,但也有一部分教师去听课评课,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甚至还觉得如坐针毡,填写听课评课表是一种负担。不能为了完成任务,也不能抱着“今天在帮助授课教师”的心态,而是为了自己认识教学、理解教学。简单地说:基于学习。
一线教师在参与听评课活动前,先做到有“备”而听,提前进行规划和思考。
自己上过这节课吗?遇到过哪些问题?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还要想一想自己想要从听课中寻找到什么?该学科该学段,重点关心学生哪些能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听为师用,学为教用。
听课过程中,重点听什么?
· “听”课的结构
课型不同,结构也不同。
一线教师在听课时,首先要看授课教师是怎样安排本节课结构的。除了每个环节的实现方式,还要注意时间安排,否则会出现“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情况。
· “听”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根据教学内涵、学校条件、教师特点,更重要的是根据学情来合理地使用、选择适用于学生的方法。
青年教师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即本本主义。青年教师经常从书本上学习到教授学生的各种教法和要求,但实际教学中学生情况各异,应该选择哪种教学方法讲授是需要实践经验积累的。除了自己上课,听课活动是另一条积累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
从一位理想教育者,向现实教育者进行转变,需要既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学生的学习问题,又要能及时反思自己的教法,找到适合本班学生及教师个人的授课风格。
听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听授课教师的授课方法和特点,并进行归纳总结。
· “观”课堂效果
一节课的重难点能否突破,决定着这节课的成功与否。重点,即教材中占篇幅最大的内容,归纳的结论、规律等。难点,即大部分学生较难于理解、掌握、运用的部分,有可能是教材/知识点的难点,也有可能是学习接受能力的难点。
教师是否讲透?学生是否“听懂”?
听课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还要多关注学生。通过观察学生答题的情况,学生是否立即执行学习行动,或是学生的微表情(累不累,爱不爱?),推测课程教学的效果。

除此之外,一线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老师的授课风格及教学方法,有目的、有主题地选择的听课。
有些老师的讲课风格确实欢快、活泼,但是,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进度?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是否有助于学生参加选拔性考试?也值得关注。课堂氛围、板书及多媒体运用、教学细节,这几点也是“听”的重点。
02
取长补短有学问
对于一线老师来说,听评课不是来“挑毛病”的,而是较为正式的交流研讨活动。听课之后的评课活动,切忌居高临下的“俯视”姿态。
听课过程及听课后,需要教师进行认真思考。教学点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问题或亮点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总评可以从3个方面对整节课程进行综合评价:

评课活动,是与参与听课的老师一起探究课堂得失、教学技巧,从旁观者角度对课堂进行再评价。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针对同一堂课的不同教学方法,也必然会形成多种答案。我们给予同行建议时,需要用真诚的态度和语气,可以试试这样说:“这一节课的……这个地方,如果这样……实施,可能会有.......的效果,你在以后的授课中可以尝试一下,看是否合适?”
最后,记录自己的借鉴之道,再和自己的备课上课思路进行对比分析,调整自己的教案并实施。

认真观摩,深入思考,取长补短,好好听课对教师自身成长来说一笔大财富!
阁楼寄语:
听课不是旁观,需要听课教师深入参与、理性观察,从不同的视角深度思考。质疑很容易,更重更要的是给出有效建议,碰撞出蕴含教育智慧的火花!
- END -
作者|雨行舟
图片|网络
更多教学经验及资料,请关注教师阁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