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魔法少女小圆》的一些思考

2023-06-11 19:23 作者:abl abl  | 我要投稿

注意,本文可能含有剧透内容,请酌情阅读。

又及,笔者并未观看或阅读除《魔法少女小圆》(本篇)外的其他回目及设定集相关内容,因此如有部分思路与设定不符,以设定为准。

1.幻想绮谭背后的深刻主题——代价与偿还,虚渊玄的等式

    “She was still too young to know that life never gives anything for nothing, and that a price is always exacted for what fate bestows. She did not think she would have to pay a price.”

       本句出处来源为茨威格的《玛丽·安托内特传》。无知的王后不知道命运的恩赐并非无偿,而是已经定好了价格。但是在笔者看来,第二句又切实地表明,她并非真的“无知”:“她不认为她必须为此支付代价”。而在《魔法少女小圆》(以下简称《魔圆》)中,这句话也同样适用。少女们在并未了解清楚其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就选择了签约,于此相应的,这导致了她们的悲剧人生。尽管对于《魔圆》剧情的悲剧与否仍值得商榷,但以上的结论应该是可以达成一个较为明确的共识。那么接下来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她们是否如同茨威格笔下的法国王后一般,不是不知道,而是不认为自己必须要为此付出代价呢?在回目9中鹿目圆和qb的对话中,提到“大家只是因为相信你所以并没有询问代价的多少。”但笔者更倾向于这种不询问更像是一种自我逃避而非是出于信任。从剧情上看,qb做到了歌德《浮士德》中靡非斯特的公平交易,尽管它并未明确地说清具体的代价是什么,但它确实描画了一个大致的代价的“轮廓”。那么受害者们对于代价的看轻也就必然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而通过晓美焰的不断重复轮回也侧面地说明了,少女们一次次地将忠言当作乱风过耳的轻率。当然,笔者无意苛责角色们,而只是想要从另一个视域尝试切入本篇故事。鉴于虚渊玄所认为的“儿童也应该被允许看到黑暗”的观点,他也许是在传达“凡事都有其代价”,或者说“善与恶相消为零”的概念,并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心存侥幸。

2.《圣经》、浮士德和靡非斯托——《魔圆》中的戏拟艺术

        《魔圆》经常被看作是对自德国民间的浮士德故事至被歌德升华为世界经典的《浮士德》的“戏拟”(或称模仿)。不可否认,《魔圆》中不断诱惑各位少女的qb确实与《浮士德》中的靡非斯特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除此之外,在笔者看来,《魔圆》同时也是对《圣经》中的部分故事情节进行了“戏拟”。首先是对旧约·创世纪中撒旦诱惑夏娃的模仿(当然,我们可以将《浮士德》中靡非斯特的诱惑同样看作是对《圣经》的“戏拟”),但是这一点在杏子与沙耶香的第一次对话中通过苹果这个符号进行了相当明确象征。杏子接受了“为了自己而活”的道路,而沙耶香则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下去。其次,小圆作为完全无垢的象征,通过牺牲自己而终结了全部魔法少女的绝望,将原本她们必然会绝望地死去的结局逆转为怀着微笑而死,这同样是对《旧约·利未记》中上帝以羔羊代替亚伯拉罕的孩子作为燔祭,以及《新约》中诸福音书中耶稣代替人们赎了原罪的“戏拟”。

       接下来,让我们转过头来思考另一个问题,即:如果qb是靡非斯特的话,那么谁是浮士德呢?笔者认为正如《浮士德》中的浮士德博士的追求是自个人欲望至以全人类的发展的5个阶段的追求;巴麻美学姐由于自身的生死存亡而许愿,杏子为了家庭而许愿,沙耶香为了恋慕对象而许愿,晓美焰为了友人而许愿,鹿目圆为了全部的魔法少女而许愿的不断推进。需要明确的是,笔者无意将她们划分出三六九等。很明显,虚渊玄通过故事的发展,使得这五位魔法少女的追求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浮士德”,她们是相互促成的,一旦将其拆分成为单个的个体便无法对其进行统一的观照。

3.虚渊玄的怜悯——浪漫化了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争

       从马克思·韦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上看,qb(正如它的戏拟对象靡非斯特一样)完全地代表了工具理性的逻辑,而魔法少女们(正如其前辈浮士德相同)则完全地代表了价值理性的逻辑。

       关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韦伯在《新教原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详细阐释的概念,简而言之,前者产生于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它强调效率至上,为此可以否定一切其他的如宗教、艺术乃至个人三观等上层建筑所赋予的意义,正如靡非斯特为了建设水坝而杀死在此居住的善良的老夫妇,qb认为为了熵增可以随意牺牲人命等。而价值理性产生于宗教和道德规范等伦理范畴(韦伯在此认为是新教精神发扬了价值理性),则强调行为的正当性、合道德性,体现在《魔圆》中则显示为面对qb将灵魂实体化的不理解等。韦伯认为,正是新教精神所发扬的价值理性推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资本主义的发展却反过来产生了工具理性并不断侵蚀着价值理性。韦伯对于二者的此消彼长抱持着悲观的态度,认为工具理性终将完全摧毁价值理性,并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与马克思·韦伯不同,虚渊玄在《魔圆》中虽然并未刻画出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的反扑,但也并未让工具理性摧毁价值理性。通过鹿目圆的牺牲,世界的规则得到了修改,追求价值理性的人们最终能如同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博士一样,在欣慰和满足中离开世界。这一方面反映出他认为价值理性仍有值得认可之处,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他在《魔圆》中所展示的浪漫主义理想——尽管我们受制于人,但反抗是永恒的,我们不会成为他们的提线木偶,而反抗也不会永远都是徒劳无功。

4.悲邪?喜邪?——典型的莎翁悲喜剧模式。

       所谓悲喜剧所指的是莎翁的在喜剧的框架内具有悲剧的矛盾冲突的戏剧结构。同时,尽管戏剧最终是以喜剧的结局呈现的,但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依然存在。

       当我们使用这一模式来分析《魔圆》时,便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首先,从结局上看,魔法少女绝望的末路已经被斩断,她们不会再因为自己的痛苦和不甘而化为魔女,也就不会再出现在原本时间线下杏子的悲剧。但同时,依然会有人受到qb的劝诱而成为魔法少女,并由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冲突而导致自我毁灭。晓美焰通过无数的轮回确实拯救了鹿目圆没有让她成为魔女,但也因此失去了她(尽管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在故事的结局中,当魔女不再存在,而魔兽屹立于大地之上时,观众们将会明白魔法少女的出现、战斗和死亡并不会到此为止,而这意味着依然会有无数美好的人性将会被工具理性所扭曲、崩坏。循环被打破了,但新的循环也在建立,而这真的会更好吗?

 

       结语:无需赘述,《魔圆》的成功,本身已经证明了其自身剧本的优秀。正如文章开头所言,笔者并未阅读过任何设定内容,因此难免挂一漏万,例如关于人鱼魔女原典来自于《安徒生童话》,而二者的关系以及其中反映出的美树沙耶香的心理,自然也是至少值得300-400字的分析。总之,笔者怀着学徒之心等待着各位不吝斧正。

    以上

FIN

穆克拉的大表哥

2023.6.11

拉萨


关于《魔法少女小圆》的一些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