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乡愁>的情感表达手法》

电影《乡愁》#
文字|乡村网络基础建设
封面|电影截图
《乡愁》是由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执导的,于1984年1月8日上映的艺术片。影片讲述了俄国诗人为撰写一音乐家的传记,来到法国,最后在痛思家乡与救赎他人中死去的故事。影片中低沉、悠扬、哀伤且孤独的情感,离不开片中时空的构建,场景、人物、镜头、声音的多方面渲染。
影片《乡愁》,并没有曲折的故事线、跳跃的时间线、繁多的人物、绚丽的场面。它给观众带来的情感是低沉、悠扬、哀伤且孤独的,这些情感的渲染手法是精巧而多样的。下面试从空间与时间两大点阐述。
(一) 空间的挤压与延伸
空间宽窄、远近、开合所影响的,不单是场景,还是情绪。
纵观《乡愁》全篇,多数场景是封闭的、狭窄的,开阔的、远眺的场景十分稀少。狭窄的走廊、连绵的立柱、封闭的水池,是对感官的封锁、压抑。开阔的草地、远眺的山崖、宽广的广场,是对感官的舒缓、延展。前者多,后者少,致使片中的角色,似乎一直处于压力之中。开阔的场景,只能在他们的回忆、幻觉与救赎中出现。场景的宽窄、开合,渲染强化了角色的情绪。
《乡愁》的情绪节奏也是缓慢的。影片中有很多长镜头,它们在强化场景空间感的同时,也拉长了空间,进而拉长了空间中角色的心绪。这使孤独与阴郁、思恋与哀伤更加绵长。诗人与疯子第二次见面离别时,镜头一直向左横移,扫过了立柱、雨水、水瓶、破门,使得精心布置的破败场景,得到了全面的展示,让观众沉醉其中。影片最后,诗人护着蜡烛走过圣池,长镜头记录了他的失败与坚持,使得救赎的神圣得以延绵。
《乡愁》还有意设置了延伸空间的道具。譬如镜子,它使镜外的空间得到了镜内的延伸与对照,迫使观众去把两者进行对比,让情感在对比中得以析出。水雾,它模糊了空间的界限,打破了情绪的限制,给观众以迷茫。
(二) 时间的延伸
影片的角色设定,使故事的时间跨度更长,情感凝聚更强。
《乡愁》的主角是有三个的,音乐家、诗人、疯子,但他们也是一个人。他们都是阴沉的、孤独的、不被人理解的,也都以死告终。他们都是思“乡”者。这个“乡”是他们曾经拥有,现在失去的,它包含着思乡者的回忆,憧憬与归属。离开故乡的人就像离开了湖泊的水滴,只能圆润地将自己包裹起来。
音乐家想念着故乡,想念着童年的土地与白桦树,但回到故土后,抑郁而死。
疯子一方面对把家人关在屋子七年而感到悔恨与痛苦,但另一方面又对基督、末日保持坚定的信仰。他委托诗人把蜡烛带过圣池,是对妻儿的忏悔,自焚而死是对基督、末日的殉道,只有二者的合力,才能是他得到救赎。
诗人想念他的妻儿,在完成疯子的嘱托后病死。诗人不单是疯子的同道人,也是疯子的救赎者。他的表情是深沉单一的,就像女翻译说的“像个圣人”,但他的内心是敏感的。
三个角色涵盖了更远、过去与现在、现在三个时间段。他们相同的遭遇,同样孤独的内心,让孤寂、凄苦的“乡愁”在漫长的时间维度上延伸,得到了时间的证明。这样安排下的情感,是强烈凝实,而又悠长回味的。
值得注意的是,《乡愁》还为诗人与疯子安排了一条狗。那条黄狗一直伴随着疯子与诗人,出现在他们的回忆、幻想与现实。如果说诗人是疯子的救赎者、倾听者,那么黄狗就是这些不被理解的孤独人,在时间上的见证者、联系者、陪伴者。
《乡愁》影片中低沉、悠扬、哀伤且孤独的情感,是时间与空间的延伸与挤压。

有感而发,外行见解,欢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