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作文(周考一)

2023-04-05 19:38 作者:七虞-十八  | 我要投稿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著名书法作品《兰亭集序》真迹的散佚与后代摹本的不断延续这两种现象。有观点认为,真迹的散佚固然是文化的莫大遗憾,但真迹的遗失,促使一代代文人在对《兰亭集序》的大胆摩抄中赓续了王氏遗韵,让王氏风格得以发扬光大,这似乎是另一种比收藏真迹更有价值的文化盛况。

对于以上关于文化真迹的观点,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正文:

佚真迹不辱风骨,

     续文明更谱新篇

        被后世冠以“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难以昭然人间实乃艺术史一大遗憾,搁在历史烟尘外,代代文人在摹抄中发扬王氏遗风,创新不辍将艺术传承至今,竟成一段佳话。

       发掘内涵,文化赓续在精神。《兰亭集序》的真迹,如果流传到今日,想必一定是举世无双的国宝级文物。然而倘若没有数百年来无数墨客的争相摹仿与传抄,纵使再惊世骇俗的神来妙笔,也会在岁月的沧海桑田中黯然失色。正是无数后来者在模仿中继承发扬这一书法艺术,才将王羲之行云流水的笔触、汪洋恣肆的风格从纸墨间解放出来,滋养出适今葳蕤繁祉的文化成果,真迹的散佚不啻为深海巨鲸的殒落,遗憾的空缺处,是“再创作”广阔的空间。深刻昭示了“书在纸上、绘进卷中的并非艺术,镌于心间,铸入灵魂的方称文明。”

        重振古风,民族复兴在开放。中华民族艺术是一座浩如烟海的人类智力成果宝库,让沉睡的文明精华“复活”,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赋能俨然已成为华夏儿女迫在眉睫的要务。值此文化自信的旌斾迎风招展,“国潮”的洪流方兴未艾之际,时代前所未有地呼唤比单纯“保存真迹”或“摹抄字帖”更加多样化的文化传承方式。于是我们看到数字技术赋予文物新生;文创产品开发历史潜在价值;沉浸式文旅令游客流连忘返……与其如某些地区封存古居古楼抱残守缺,不如动用创新思维、创新科技让所谓“真迹”、“遗址”走下高高在上的神坛,拥抱怀揣一片对民族文化的热忱之心的普罗大众。以保护供开放,以开放促保护,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甚至与地区形象,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多赢”。

       冲破桎梏,时代弄潮在创新。真迹佚失固然值得扼腕叹息,但看到其中蕴藏的创新价值,创造性地“摹抄”出自己的理解,显然相较悲叹更难能可贵,正视遗憾,大胆创造。如果说“真迹”是“权威”,是出类拔萃的“标准答案”,那么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忌讳描红和临摹,且推及人生的漫漫长路上,盲目追随千百人踏遍的径迹很难有所作为,唯有跳脱模板的束缚,才可能从“摹仿”的简单重复中脱颖而出,大放异彩。

      真迹已佚,文化永传。在对“真迹”的摹仿中,有人抄到了笔走龙蛇;有人悟懂了潇洒自由;而有人学会了独运匠心。做智慧的“摹抄者”,让中华文明绵亘不绝,在革故鼎新中创造新的辉煌。


作文(周考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