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看待西格绍尔(SIG Sauer)公司赢得美军NGSW项目的竞标?(转自知乎)

2022-04-30 14:17 作者:战术人形-19式  | 我要投稿

已经同意转载

SIG的这个东西值得一提的就两个东西,弹和镜子,枪本身说得好听点叫比较传统,相比之下RM277先进得多(某种意义上也可能是失標的原因)。

在论证为什么要6.8这个奇怪口径之前,有几点弹道学常识需要说明一下

1,弹道系数越高,远距离存速能力越好

2,同口径下增加子弹长度是最简单的提升弹道系数的方式,因为更长的子弹意味着更大的重量和更好的气动性能

3,更长的子弹需要更高的转速来稳定弹体

4,在大多数枪械有效射程内,弹体转速的下降速度会明显慢于弹速的下降,也就是说弹体会在飞行过程中越来越稳定

5,过于稳定的弹体会导致终点弹道性能(后效)劣化,因为弹体太过稳定以至于无法在击中目标后快速偏航或者翻滚(过穿)。这个有个比较出名的例子就是弹头比较重(62gr)的M855,wiki上都能查得到的问题。

6,弹丸的穿深在材质相同的情况下主要受截面密度和速度影响,一般来说可以简单认为截面密度和速度越高穿深越高

在精准射击爱好者圈子里经常被讨论的两个弹,6.5cm和308win是非常好的例子(SAAMI最大膛压相同,壳体容量近似)。6.5cm在口径上的优势使得同等重量下弹头可以做的很长,弹道系数更高,但是如此一来就需要更高的转速来稳定弹头,后效也会变得不稳定。猎弹通常都会采用软头设计来增强后效,但是软头设计会显著影响对硬目标穿深,部分类FMJ弹头(包括BTHP,比如berger的VLD)也会出现过穿的情况。这就是308win在戳靶性能上被6.5cm完爆,但是6.5cm却没有办法完全取代308win(762nato)的原因。

当然也不能太过于指摘308win不行,毕竟是50年代的弹了。新弹必须要能够同时兼容更好的弹道系数,穿深和后效。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佬这么执念的想要一个中间一点(.270/.277)的弹。6.8 SIG两个民用弹(135gr猎弹和150grFMJ)分别是0.475和0.5的G1,作为对比762 nato150gr左右的弹在0.4左右,6.5CM在0.7左右,看得出还是有差距的。

弹头的差距可以当然靠初速来抵消,6.8 sig靠8万psi的高压把150gr的弹头推到3100fps以上,在一公里左右距离的弹道可以打平150gr左右的6.5cm(2700fps初速)。有可能是类似的弹道指标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只能做到传统308初速的塑料壳6.8失標。虽然这样的高膛压和高初速对寿命影响比较大(参见6 Creed),不过考虑到现在管子造价也不贵,对美国人来说应该处于可以接受的范畴。

某种意义上说,6.8 SIG才是SPIW计划的正统继承人【狗头】。

XM157这个镜子也比较有意思,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目前看到的上面的激光盒占用了一个物理接口,前面还有一个物理接口和无线接口为未来扩展模块预留。

自带火控的镜子在民用市场已经推出多年,反响都比较冷淡。一方面是价格比较感人,一方面是对民用来说性能提升有限。相对于火控,XM157更有意思的是它自带的无线交互能力。

XM157的无线交互能力和内置的定位系统可以让一个镜子(的使用者)标出一个目标(方位和距离),然后小队里的其他镜子里也会显示出标定的目标。这只是一种使用的方式,应当还可以进行扩展。

这里就得提一嘴信息获取能力的问题。一般来说,陆军单位的信息情报节点通常由车辆承担,因为步兵难以携带比较重型的观测设备,但是车辆本身又由于通过能力的问题无法伴随步兵到任何地方。前些年各国都画起了“未来战士”的大饼,但也基本局限于PPT,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大家一提到能够提升步兵战场感知能力的设备,都只能想到一个夜视仪。

光学瞄具,特别是高倍瞄具,显然会是一个增加步兵战场观测能力的设备,但是大多数国家由于小钱钱的问题很少有能大规模铺开的。治安战打到天昏地暗的米国作为单兵装备大户,光学瞄具的普及率比较高,而在这个基础上将光学瞄具整合进一个数据系统内未尝不是一个提升步兵战场感知能力的办法。

但是,近年能够单兵携带的战场监测雷达和无人机的发展使得步兵获取情报的能力不止局限于自己的眼睛,很多国家(包括土鳖)都选择了在雷达和无人机上加大投入,而不是单兵瞄具上。因此XM157的信息化能力是否真的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是应该拭目以待。

顺带一提弹药重量的问题。6.8 sig为了将膛压增加到8万psi,在传统铜壳后面还加了一个钢底,全弹重量必然压不下来。或许美国人期待以高初速平直弹道的弹药,配合XM157的火控以更高的命中率来降低弹药使用量,变相降低单兵携带的弹药重量。

这个依靠枪法的概念,怎么看怎么像一路倒车开回一战人人都打狙的时代了【什么叫来福人来福魂呀,后仰】


作者:長谷川大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123924/answer/2464410795
来源:知乎

本体是xm157。枪不过是MCX的军版(笑


放着好好的6.5 creedmoor不用偏偏选6.8 Fury来满足“便携+大威力”需求,这还要说西绍没py我觉得但凡有正常逻辑的人应该都是不信的。切记这6.8 Fury本就是西绍自己搞出来的规格。


相比确确实实短了一些还瘦身的6.5 creedmoor,Fury这个51mm的长度,还有那145gr的弹头,结果就是其与7.62nato在体积和重量上并没有什么本质改进。


然后全族配发消音器不是因为陆军大老爷们善心大发,而是拜550Mpa的鸡血膛压加上16寸管所赐,不加消的话这枪甚至大头兵根本没法用。


当然消也不可能是西绍自己做,只有拿了surefire的socom改个马甲装上去这样。


想想scar沦落到如今这个境地,再反过来看ngsw,不会觉得很讽刺吗


枪友会某论点深得我心

顺带一提,民用市场投放的产品,西绍给mcx spear定价是7999。相比之下KAC家m110的前身sr25价格不过4999而已


作者:ChipsetS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123924/answer/2450820569
来源:知乎

全威力弹,打穿重型防弹衣

这尼玛是要把战略重心重新放回到我们身上来了

查了一下相关资料,美国在相关的智能火控瞄具上花了27亿美元

我记得NGSW这个项目好像一共也就40亿美元?

瞄具花了一半多。。。

有弹道计算功能,还装了风速传感器

瞄准彻底自动化

1.93km外命中率达90%。。。

这tm是打算把射击也超视距化。。。

不太清楚这东西的制造成本,应该不低,但是三等人打算一口气先买25万个。。。

美军现在大概是48万5千人,这是打算给前线战斗人员人手发个计算机瞄具。。。

这波有点狠啊


作者:check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123924/answer/2460593951
来源:知乎

上一个出言不逊要扬了M4和M16的家伙坟头草现在已经两米高了

XM8:已死,勿cue

M4&M16:图样图森破~

这次好像是动真格的了,合同都签了,但AR15系再战10年应该不成问题,毕竟陆军和空军的sopmod 3也就是这几年大火的URGI刚刚铺开

sopmod 2也还有一大堆在役的

马润那边好一出偷天换日,总算拿到了日思夜想的连发枪——HK416四等人特供版

5.56再抗10年不成问题,AR15系再挺10年也不成问题,至于这次6.8的新玩具,合同先签了,再说吧~

AR15:总有刁民想害朕


作者:Canaa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123924/answer/2450231417
来源:知乎

将逐步取代M4和M249 SAW,新子弹并且6.8x51mm Fury将取代5.56x45mm NATO。

这是不知道谁脑补的,不存在的事情。

这个东西原本是Jim Schatz主导的一个玩意儿

就这位,记得吗

专案的初衷是整一个6.5到7mm口径的弹药作为5.56的升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比得上7.62x51的一部分性能

可以看到主要追求的是(以下说的都是“有潜力做到”):

  • 更大口径的弹药能对目标造成更大伤害

  • 更大口径的弹药在穿透遮盖物(掩体等)后杀伤力更强

  • 6.5到7mm口径带来的杀伤力增强,效用要大于该系统相对于5.56x45的增重(这是个很经济学的说法,我也不知道怎么解释,反正是说值)

  • 同样重量的7mm对掩体的效果相同于7.62x51

  • 综合考虑重量,后座力和能够携带的弹药数量,6.5到7mm口径在战场上表现比5.56和7.62更优

  • 没写在这一页,Jim认为重要的是这种新弹药体感后座力应该显著地比7.62x51小,现有武器设计应该能承受,同时制造成本不会超过M855A1/M80通常弹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相当贴近实际的想法,本质上是寄望于材料学等学科的进步,对问世六十多年的.223/5.56x45做一个精神续作出来,在不增加士兵负担乃至减重的情况下,维持同样可靠易用的轻武器平台,增强弹药性能而增强其效用(capability)。

它不要求更远的交战距离——仍然是600米左右的水平,也就比556的M4多了个一两百——而是要求杀伤力更可靠,穿透简易掩体(如铁皮,木头)后的效果也更可靠。对于正面战斗中的步兵,这当然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在攻坚、扫清敌方步兵、防御作战和复杂态势中轻武器的性能都很重要,如果杀伤力能做到更强而重量、易用性没有增加当然是最好的。

以及提到一个误区,Jim Schatz没有提出过这个东西是拿来对付防弹衣的,小口径如5.56不能(不要再说M855A1是开发出来打穿防弹衣了!假的!),全口径如7.62x51,乃至.30-06/7.62x54r这种水平也不能,这些弹药已经无法在合理的命中次数下击穿现代美军或俄军装备的普通防弹插板,要可靠的击穿防弹插板或许需要.338(8.6)口径的穿甲弹,以及12.7以上口径的重机枪。

一般来讲为了规避这个问题,射击有插板防护的人员目标现在常见的做法是打腰部腹部,因为尺寸合适的防弹插板上端应刚好盖住锁骨与胸骨连接处的凸起,下端根据板型不同会相应的在横膈膜往下10cm左右。可以得知腹部的大部分,和背部的下半大部分都是没有保护的,而且设计此处同样可以较快地令中枪者失能,目标又大不像瞄准头部那么困难。

但是呢,Jin Schatz他老人家2017年5月癌症去世了(愿他安息),然后这个专案就开始越发吃错药,指标定得越来越离谱,短管要打出308在全尺寸枪管上的动能,最后弄出来的就是个杀伤力穿透力可能确实比556好,后座力和射击体验和价格都比7.62x51夸张得多的超高膛压弹,然后整个系统还重得多!

顺便一提SIG这个6.8步枪也是坑得要命,居然直接就是MCX放大了,跟原本设计一样的复进簧单悬臂挂着整个carrier group,没有为这个嗑药弹设计应有的补强,寿命肯定的不会高,安全性如何就只能等了。要知道MCX设计之初是有一个特定的应用环境,即特种部队加装消音器用于隐蔽的/low profile的行动(最好是用300 blackout弹),不像比如说HK416是设计为加装消音器进行高烈度交火。要MCX作长时间,高强度的射击,即便是556弹也已经和普通AR15比起来有劣势。


贵,重,限制太大,相信大规模采用的机会很低了,更不用提全面替换M4和M249,还是等等看那个.338的新老王摸摸狗(LWMMG)会如何吧,现在肯定不会变成那张梗图一样人手一支BAR的

鸣谢

@渡鸦响

提供的思路和材料


作者:Maass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9123924/answer/2464325218
来源:知乎

如何看待西格绍尔(SIG Sauer)公司赢得美军NGSW项目的竞标?(转自知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