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九一八后的长春往事

2023-06-09 02:38 作者:宇航茶坊  | 我要投稿

  

  九一八后的长春往事

  这几天在看关于长春周边的历史书籍,有官修的,也有个人写的,还有一些当时的历史老照片。有时在单位趁着午休之时,也会翻上几眼,连续几天的坚持下来,中午也不一定非得午睡。偶然间,会有同事翻翻书的封面,冷不丁地问一句,“看这书有用吗?”,好像前一阵子在北门外的饮料车上,有个老爷子问:“不上学还看什么书啊?”,忽然之间,好像有许多人都觉得看书一定得有用,我也想了许久,一时之间也说不出我看的这几本书的实际用处,只能干脆说是为了“消磨时间”。

  《长春旧事》这本书很薄,如果时间充足可能一天就读完了。前面讲的是九一八事变关于长春市的若干片段,比如南岭大营在什么地方?在长春是不是真的一点也没有抵抗。总结这段历史,为了防止悲惨的故事重来,读到书里人面临重要的生死抉择时,如果是我能怎么办?我会如何选择?做什么样的决定?把一切都想清楚后,发现个人作用似乎又不太大,得看自己是哪一类角色,我如果是少帅如何?我如果是连长如何?我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又该如何?透过这一件又一件史事锻炼,以及一位又一位的人物历程,关于个人和国家之间,起到是可能就是一点“思辨”的作用了。

  书中介绍南岭大营似乎只有“将军楼”如今保存了下来,其他的都是时代的复制品,在南岭小学至亚泰大街与繁荣路的交会处。日本鬼子在长春发起是攻击在9月19日。攻击的目标,一个是宽城子的护路军营,一个是南岭大营。在兵力不如奉天的情况下,比奉天还多坚持了六七个小时。从当时的实力来看东北军并不弱,为什么会失败?历史课本里已经说得太多,不抵抗的政策,以及军阀之间的离心离德。

  我愿意把时间往前推进十多年,谈谈作者没有写的部分,当时在二次直奉大战后,张作霖除了老牌的土匪班底外,也有起用了少壮派,少壮派一个是张学良为首的大学派,一个是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少帅虽然是接班者,当时的实力不如杨宇霆。少帅有个老师叫郭松林,就看不惯杨宇霆,其实奉系能脱胎换骨,这一切都得是郭松林的功劳,这样的能臣偏偏不被重用。在一次直奉大战时,其他的军队被打的抱头鼠窜,只有郭松林的部队打胜了。如果赏罚不分明,官兵未必能齐心。郭松林反奉其实是清君侧,因为张学良太信任郭松龄了,如果不是大多数大学派官兵不满,郭松林不可能调动整个第三军。

  由此联合冯玉祥,驱除杨宇霆,扶持张学良,郭松林开始了反奉的行动。如果不是日本人的干预,张作霖必败无疑。张作霖答应日本的几个条件,也成了张作霖日后被炸死,乃至九一八事变的前线伏笔。

  书里写了一些沦陷时期,侧面的长春生活。作者是1928年生人,34年到长春,在自强小学上学,后来在咖啡店当工人。因为送咖啡时,咖啡被雨淋湿了,无法回去交差。多亏在中银俱乐部(现长春新华路,长春宾馆)的王师傅照旧接单,并且介绍他在俱乐部工作。

  在俱乐部工作时,写到了几个日本人:

  一个叫田烟精二,对中国人比较同情,对日本的大东亚政策总是颇有微词。在45年日本临近战败,也把俱乐部的男人征用入伍,田烟精二还做了逃兵。

  一个叫武井的,在俱乐部里面不歧视中国人的高管,也是作者从事事务的老师,喜欢写毛笔字,还喜欢写诗。45年被征兵,她媳妇有了二胎,当时食物紧缺,拜托作者照顾。如果不是作者购买一些鸡蛋什么的,可能他的媳妇真的挺不过去。日本投降后,他大喊着作者的名字,深深地拥抱。

  一个叫砂原美代,从事电话接线,因为和作者的事务室不远,经常相互帮忙。有一天作者眼睛发炎,她帮前忙后,联系医院。让作者比较懊悔的是,战败后作者在杂货店帮忙,砂原美代来找他,可能当时作者的态度比较傲慢,就再也没有见到她了。

  作者还写了战败后俱乐部的老板,还给员工发遣散费,包括中国的员工。当时侵略者能做到的,现在的一些公司恐怕还做不了。

  这是战争的侧面,日本是侵略者,不等于是日本的全体人民。然而留在东北的这些日本人民因为这场战争,在战败后遭受了很多的痛苦,一切自有因果。读过后,书还是书,我还是我,没有任何改变。不过可以通过这些历史的故事,和自己的生命历程不断相互印证,或悲伤,或愤怒。天底下没有新鲜事,变得是时代,但是人的基本需要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这些历史,甚至神话都可以让我们通过古代人的眼睛更好地见人、见天、见地。

  


九一八后的长春往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