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玉玉们·中篇_《选择》

玉玉你好:
我们总说“选择大于努力”,
在确认提交你的填报志愿之前,
你们全家大概在一周内会昏天黑地的看各种报考资料和专业经验,其中有三天会尤其忙碌,这是正常的。
我不能为你提供具体的择校和专业建议,不过我可以和你分享一下我对它们的看法。
地域
大学是你进入社会最后的预演。大学毕业后,不论你选择工作还是读研,你都已经完全踏入社会了。
(读研≈打科研工,不能把读研的经历和你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历简单等同。)
当我们谈起大学的地域时,除了第一时间就能想到的有没有好吃好玩的、
学校所在地的交通方不方便(省外假期来回通勤费用)、
日常生活消费高不高(实习期间租房费用)、
气候如何(衣物洗涤存放、鼻炎咽炎适应)等,
更重要的是潜在的选择你今后可能工作和定居的地方,你毕业后的户口问题。
我们国家地方的福利和户口的绑定还是比较牢固,
在你没有被裁、自己找工作或者考研失败的经历之前,你可能不会感觉到“读大学-在大学所在省份就业”是一条多么顺畅的道路。
客观上不同地域的工业化程度也切实地影响着求学和就业,
一些专业在当地唯一的双一流高校根本没有开展,一些专业在四五线城市可能根本没有对应的岗位。
部分单位也更愿意承认有本地实习经历的。
~部分职业和地域可能有特殊要求,如北京部分职业要求京内生源。但是,假如你在北京读高校,你以应届生身份在北京就业后还是比其他北漂人相对更容易得到北京户口。
哪怕你在大学四年过得极不愉快,毕业后只想回到熟悉的老家,
大学的集体户也是一个你可以过渡的选择。
将户口放到大学的集体户,不仅仅是方便你如果不小心在大学把身份证弄掉可以在当地进行补办,
而且部分地区对于省外的转户和省内的政策是不同的,
譬如在A市A区的户口不能直接转到A市B区(通常是新区),
但如果你的户口在大学期间转到了省外,
毕业后可以通过人才引进从省外的集体户转到A市B区,
实现你从A市A区(你原来的户籍)转到A市B区。
~如果你本身是农村户口有宅基地的话就不用考虑了。如果你大学所在的地域没有你原户口有吸引力的话,你可以结合你们本地的政策审慎选择。
学校title
应届生的就业优势想必你不会陌生。
这是通过硬性的门槛(往往规定仅限当年应届生)筛选掉你的对手,
你可以依靠大学成绩(相对社会统一的考核),只有大学生能参加的活动、竞赛,
即使工作流程和技能没有出类拔萃(相对社招),
也暂时没有足够多的成就(论文、专利要求;销售数据;作品要求:畅销书等;参与工程与设计实例:铁路道桥、器械、装修、商业海报、付费系统等)。
~当然,类似“校招是看中本科生没有社会经验,选择第一个工作后,不容易换工作”这样的小九九是存在的,所幸这还不是我们现在需要焦虑的。
高校的就业率也有隐性要求。如果你有幸没有遇到硬逼你签三方、手段比较僵硬的领导,那么,你的学校就是你最大的助力。
以上所有福利的质量和效果,目前来说,和你学校的title直接相关。
社会上不必说。譬如南昌大学和南京大学争抢“南大”简称,以及各种“科技大学”。
人们总是普遍地认为“大学”好于“学院”,省级地名好于地市县级,一听“钢铁”就问为什么不去下井采矿,不知名院校则容易被直接拒绝,使得部分院校为了录取率和方便本校毕业生就业而改名。
假如遇到懂行的,如果你的大学在某一专业底蕴深厚,譬如北京协和医学院之于医学,同济大学之于建筑土木,你在本专业就业会有相对优势,你的领导在本专业内的人脉和消息也会更广,但转专业或者非该院校强势专业则不一定。
专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于绝大多数专业,大学毕业包分配已经成为遥远的传说,你的专业已经越来越不能决定你的人生轨迹了。
我想你一定看到过不少毕业即转行、读研即转行,甚至工作几十年转行好几回的。
所以我首先要告诉你:不要害怕选择。
尽管如此,选好一个专业仍然能让你的人生少走弯路。一些专业一旦转行,原专业的知识几乎等于全部抛弃;一些专业转行后,却能活用原专业的知识更上一层楼。
在选择专业和学校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参考一些网络上的评论,但不必过于沉迷于其中某个评论,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中的。
大一时快递放在一楼可以随时拿,后来买了几个柜子把快递放进去锁上,只有规定时间才让拿了。
大三离开学校时都还是现金充饭卡,一年不到不仅每层有了微波炉冰箱、开通了微信线上充值,还给每个宿舍门都装上了电子密码锁。
人类的寿命现在都普遍延长了,任何一个专业几十年来,都经历过几次高峰几次低谷。
变化可能好可能坏,可能是你的前辈享受或“享受”不到的,也可能是你享受不到的,平和看待就好。
另外,评论本身也是在随时变化中的。许多去年的评论,今年我去看时都已经被修改过了。
你没有能在真正选择专业前有很多机会去体验各个专业真正的工作情况,
找周围各种职业的人问一问他们专业的酸甜苦辣,是你了解这个行业普通人境况的最佳选择。
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观点,你可以在问过周围的人之后,再来参考我的回答:
文学艺术哲学社科类:人类对于社会科学和文学的创造处于手工业阶段,会有更强的马太效应。制作电视剧、动画、游戏需要很多编剧打工,但大多数核心的创意可能只属于某几个编剧。将那些知名的人以外的所有本行从业人员都移除,在几个月甚至一年内,我们的文艺生活或许都没有大的变化。一些成名较早的品牌占据了该类商品的解释权,赚取了绝大部分的溢价,并压制着后来者。
汉语言文学、马列、图书馆学此类在考公上有优势,原理和应届生一样,都是通过限制专业减少竞争对手。不过假如为了考公选择这些专业,通常来讲你的同学大半也倾向入党,你的政治面貌同样有概率成为评委们选拔筛选项之一,你需要仔细思考自己的觉悟。
~社会科学其实需要很多文科生,他们将走出房间,参与大量社会实践,积极参政、探讨政策,为制度层面的优化和创新,为人们更加科学地认识世界。但目前为止并没有真正有很多这样的机会。
传媒类:现在大学专业开设的媒体课很多是基于互联网普及前集中资源的电视媒体设置的,里面有很多内容是教学生如何运用那些资源,并不一定适应现在内容为王的媒体形式。如果确实对媒体行业有兴趣,可以报一个实业相关的专业,在本行业从事几年后再去做媒体,写出来的深度和广度可能比专门的传媒科班要好,而且多一条后路,即使媒体做不了还能回到本专业。
语言类:语言只是一门工具,任何专业都需要阅读其他语言的论文,都有和国际交流的机会,医学也有专门的医学英语,商科也有专门的商业英语,所以单纯的语言类体现不出太大的优势。近期大语言模型在翻译上的运用也有代替传统翻译软件的趋势,你可以根据这些信息仔细考虑。
农学类:小心蚊虫鼠蚁,下田不能穿裙子。由于地貌和传统的问题,农业全面工业化步履艰难,其他国家的农机及工业化的农业设施在部分地区普及程度不高,存在一些不适合发展农业但又不愿意重新规划的地方,以及“退耕还林”“退林还耕”等政策变动。北京并没有多少耕地,农业部还是设在北京。
医学类:医生的培养周期较长,而且医学类普遍要求规培,你从上学到回本所需的周期很长,对于家庭的经济状况有一定的要求。除了执业医比较值钱,护理以及其他医技类的可能会面临你的学业压力和本科医生差不多,实际工作中你的专业知识却很少能被用来干预具体决策,工作要求和考核标准割裂(护理原先能跨考执业医,现在限制严了都不能了),做好心理平衡。临床工作需要强身健体。
师范类:由于人口问题,不确定将来的中小学生数量是否能足够供养起这么多编制教师。其他专业在本专业学历够高资历够硬可以考教资直接当高校教师,只是想当老师不用特意考师范类。
土木机械类:上机、打灰、出差、招投标。如果身体不好没法老出差、上工地监工的话就赚不到什么钱(至少职业初期这些是必要的)。
金融营销类:职业初期当销售和参加各种会不可避。“实业为骨,金融为肤”,实业不景气的时候金融风险也大,需要有一定资本、心理抗压能力充足、懂得基本的法律以规避风险。其他专业转行当销售的门槛比较低,如机械专业转行卖口罩、医学专业转行卖翻译软件。
法律类:只知道实习是去律所。假如是公检法的话偶尔可能会被领导喊去查一下新华字典doge。
生化环材、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科研类:以上所有对专业的印象更多来自你将从事专业实务,而所有的学科,包括本条提到的其他本来就是偏科研的学科,都可以走学术研究的路。关于这一点,你可以参考本站“我的化学人生”_BV1Rb4y1x7nD 及其评论区,初窥门径。
以防万一:思考自己某些硬性生理指标,是否在某些专业招聘时有不利倾向,慎重报考该专业。
一些专业的入门要求是低于招聘要求的,这些不会在你入学前告诉你。
自检:1、女性身高脱鞋是否达160cm;2、是否戴框架眼镜
如果身高不够,也不必发愁。通常来讲对于身高有要求的专业都是注重实践较多的,比如部分专业需要一定的身高,单位内配备的设备操作起来才比较顺手,你自己在工作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小心避开这些专业即可。
如果你的职业对安全有一定要求,你一定不希望眼镜外面再套一层护目镜,或者眼镜外面再套一层面屏,或者戴着眼镜观察显微镜。你的耳朵和鼻子难免会疼,而且你真的有时会什么都看不到。不过这些也是可以克服的,这一条更多作为次要考虑项。
为什么单独提女性的身高:
男性在身高略有不足时,单位会考虑他们出了更多的体力以此正负相抵。我们本科社团招聘校园内转运快递就只招男性,尽管在运输的大多数里程都是用的平车。
你今年也参加高考,或许你关注过,高考录取率已经由1998年的34%增长到近几年的90%左右,参加高考的人越来越多,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比去年又多了98万人。
虽然出生人口这几年一直在降低,但2018年开始出生人口才大幅下降,也就是说要等到2036年前后高考人数才会明显减少。2036级的孩子大学毕业还得再等4年,所以未来15年高考和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在如此竞争的就业市场上,性别并不是根本原因。我们只是按照一些通俗的办法,尽可能地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
检查
“祸患常积于忽微”,
我必须得感谢我的高中班主任,如果不是他提醒我志愿没有被保存上,我在志愿提交截止的那一刻就原地复读了。
希望你能从我危险的经历中得到一点启示。

分专业是进入大学之后的事,在高考填志愿之前,并没有人规定你将来属于哪个行业。
所以无论是高中还是中小学都会引导每个人成为一个通才,最后再用高考来检验教育的成果。
但在高考之后,你会进入一个非常细化的专业学习,选择自己的社会分工。
如同想象过无数的人生,最后却被丢到一个格子间里,还是996的那种。
原始社会没有分工,丛林和原野里的经历让人类本性热爱自由。
但没有分工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个人也没有选择权。你能体验所有你知道的人生,但你知道的人生还是很狭窄。
我提到了很多择校和专业的观点,并不指望你籍此选择或者不选择某个学校或者某个专业,
我希望传递给你,我在评判这些学校和专业时,用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方法,用的是什么样的标准和逻辑。
你不需要被教育,只是需要一点点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