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休止符——不再需要的福音战士

个人的文章。与原片和链接文章高度无关,不想给大家添什么麻烦。
还是写多了,这回只能发专栏了——其实还有好多东西写不进来,也没写进来,实在不满意。
CV10232659(以后不再多解释了,只贴链接是想尽力减少一些可能带给作者的麻烦)
挺令我惊讶的,我昨天把剩下的所有EVA剧场版看完了。啪啪打脸前两天的动态(https://t.bilibili.com/558081844222494918?tab=2)。后三部并没有像第一部,或者说TV的前半部分那样给我带来很大的观影压力——我还算是很自在而且顺畅地看完了。
今天早上起来重新看了红茶老师的这篇文章——刚发布的时候也看了,没太看明白,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我不认可几乎所有的对EVA的分析(这种不认可是全方位的)——不过,重新看来觉得红茶老师写的确实很好,可以说几乎胜过所有我看过的相关文章(学术的也好,一般意义上的也好)。
然而,红茶的这篇文章几乎错过了所有我关注的地方——怎么想都是相当奇怪的(这是说我自己)。或者换一种说法,我和他之于这部作品的站位(我最近喜欢用的一个词)完全不同,但他可能站在了一个许多人更倾向的,更钟爱的一侧。(这不是批评)
因而,我似乎必须对此宣称——我反对任何版本的精神分析,以及常见的犹太-弥赛亚学说在这部作品上的“应用”。这一扭捏的表述,“似乎必须”,不是我的欲望——显然愿望(ねがい)【好像是这个词,我忘了但这不太重要】和欲望(Yokubo)在EVA这里有很严格的区分——大言不惭地说,而是某种责任。
成长总是在某种可能性上滑过了 责 任 这个东西(其实我不太想用这个词,只是把庵野秀明的说法搬过来)。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看到《破》的结尾时会对此拍案叫绝(实打实地鼓掌),但到了《终》就不会——不可能的。问题就在于美里(葛城)的这句话:
“去吧,真嗣,这不是为了其他人,而是为了你自己的愿望。”
(这就是美里的问题——此后,这折磨了她十余年)
因此,曲终人散的鼓掌只是送给庵野秀明的,送给一个结尾的——终于,它完结了,所谓的“青春”演奏了一出终曲。走出电影院,票根一扔,和朋友聊两句,有意者再写个影评或者长解析,这段时光就抛下了,留存在记忆的角落。没什么不好,这正是艺术作品商业性的良善一面——绝对谈不上是对此的批评(批评本来就是很模棱两可的东西……)。倒是不能说这和资本主义无关(不太想让大家误解什么,但这里没地方展开讲),但观众怎么对待作品(与作者)实际上和作者本人是有距离的——这在一种粉圈中最明显不过了(最近观460有感)。某种“天然”的对立,不同派系的“互掐”,魔怔粉,毒唯,治理术(ZZ)在群体中的现身,但却也有真实感情的流露——人生酸甜苦辣之百态不过如此——这仍然是个站位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是,为什么Lilin(人类)会困在这个格局之中。
我不知道到底为什么,但是我认为我要作为一个“观众”去看EVA,想站在一个似乎合适的位置去把握庵野秀明,然而这好像对现在的我来说太难了。这么说吧,新的剧场版和旧的TV+剧场版不是一个东西,也没有所谓的“不如”一说——
因为 我 TM 看 不 懂。
对于任何艺术作品来说,这一局势似乎是令人绝望的——不过,幸好Lilin(人类)有应对这一问题的办法:找一个地方(点)安定下来,然后对此进行展开——这正是所有意义上的结构,稳定也好不稳定也好,是一个具有力量(可作Force解)和强度的结构——高度赛博化的第三东京市。投篮——这是我大约一年前初看TV版中很有印象的一个镜头之一,铃原东治在奉命驾驶3号机之前的投篮——正是一个虚假的确定性运动:篮球从出手到入网,虽然会有不稳定重力和风阻的干扰,但合适的轨迹和力量就能够确定它的投入——谎言!大概是没有人类能够保证每次的运动轨迹相同,机器人却倒是能接近这一点——不过,二者都是幻象罢了。
这其实不应该是什么问题的,看不懂就看不懂了对吧,谁对待东西不是看到了别的东西和自身,然后说不准就卡在自身之中了——这没什么。实际上是很有意思的体验,因为在正式看到第三部之前我都对自己之于EVA的理解很有信心(其实也是假的),尤其是宗教层面(如果一定要细分的话)——哈哈,根本不懂啊。这个不懂,和看TV版时候的不懂,是但也不是同样的不懂。
因为我也变了。
上述这些东西当然是没什么了,这不是很显然么——但这对我来说着实地成问题……我认为这对于庵野秀明来说同样如此,或者应该说,只是我希望是这样……
不过啊,我估计他找到了自己的栖居之地了,即便他没有从来解决这个问题——解脱是在这个意义上的,与痛苦、成长什么的都无关,这还不够明显么。
感谢你看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