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姿态》解读:爱其实可以打破一切规则

2022-05-25 22:15 作者:仇仇爱小五  | 我要投稿

当儿子得知妈妈生病后,恸哭流涕,深情地望着妈妈说:“妈妈,就算我出去偷,也一定会照顾你的。”

当女儿得知妈妈闯下大祸,建议妈妈投案自首。而妈妈却在权衡利弊之后,顶风作案选择藏尸。女儿虽十分不解,但也对妈妈的做法给予尊重。

当妈妈听闻女儿吸毒后,按家规处置,是要把女儿赶出家门的。但妈妈还是不忍心这么做,直到女儿当面向妈妈承认自己吸毒,这一刻妈妈才肯面对现实。

以上这三个情节,都取自美剧《姿态》(POSE)。只用了三天时间,我便一口气追完了三季。让我记忆深刻,也最触动我心的,就是这三段故事。

故事发生在80年代的纽约,那时的同性恋者还不被社会接纳,跨性别者更是生存艰难,但他们却都真实存在着。

《姿态》所演绎的,就是这样一群被抛弃的畸零人,抱团在一起后,呈现出一个真正完整且有爱的家。

当他们在成长路上,渐渐认清自己是谁,想要勇敢活出真我时,却被父母无情地扫地出门。这些被抛弃的孩子们,有人在路边捡垃圾为生,有人在码头站街卖淫为生,有人偷东西为生,有人贩毒为生。为了生存,他们必须极尽所能。

这样一群人,他们打心里知道自己弱小卑微,可他们依然敢于跟这个世界斗争,只为赢取他们身而为人应有的权利。他们坚韧地像不败的野草,饱受地狱烈火的洗礼,最终活成了耀眼的玫瑰。

剧里面,这些被抛弃的边缘人,他们抱团在一起,组建起一个家族。面对命运的摧残,他们照顾着彼此、深爱着彼此、照亮着彼此,每一天都在用力让生命绽放。

面对污名、疾病、命运的不公,他们硬着头皮咬碎了牙也要阔步前行。最终他们融入到了现实社会之中,也如愿活成了自己眼中成功的样子。

出去偷我也要照顾你

当妈妈布兰卡,跟家族里的孩子坦诚她感染HIV这件事后,儿子帕比悲恸欲绝,冲上去抱着布兰卡,眼含热泪地说:“妈妈,你真的太勇敢太坚强了,我就算出去偷,也一定会照顾你的。”

帕比曾是一名流浪汉,每天混迹在街头无所事事,直到遇见了布兰卡,正式加入布兰卡的家族后,才有了一个能吃上热乎饭的落脚地。

这里所谓的家族,就是指那些曾被抛弃的人,被家族救助后如今有了能力,以妈妈的身份单飞出来成立自己的家族,从而去收容和救助更多流浪的人。

布兰卡也曾是别人的女儿,直到她发现自己感染HIV后,决定单飞出来成立自己的家族,实现理想、证明自己、传承爱。

成立家族后,身为妈妈的布兰卡,制定了一套属于她的管理规矩。底线就是,家族成员绝不能贩毒吸毒,一经发现即刻赶出家门。

帕比就曾以身试法,贩毒被家族成员举报,让布兰卡在码头抓了个现行,随即被赶出家门。作为一名街头的小混混,帕比自然有他难以抹除的劣根性,当他被布兰卡赶走,加入其它家族后。整天被家族里的人当奴才一般地呼来唤去,这时他才感慨到布兰卡家族,是多么地有爱、平等和温暖。

彻底悔悟的帕比,放弃了贩毒,布兰卡也敞开怀抱再度迎接他,并对他说:“我的家里和我的心里,一直都有属于你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犯过错又被赶出家门的孩子,在得知妈妈布兰卡患病后,泪流满面地说:“就算出去偷,我也一定要照顾你,不离不弃。”

出去偷,是多么不堪的行为啊。但这个偷是有前提的,是为了自己的妈妈布兰卡,他不是为了偷而偷。偷这个行为,必然是不合规矩的,可基于爱的偷,似乎也情有可原。难怪布兰卡听完帕比的这番话,立刻眼含热泪。

这个情节让我看到,其实爱是可以打破一切规矩的。因为爱是爱,规矩是规矩,它们本就是两码事。况且身为一家人,爱本该比一切都大,不是吗?!

看到这里,不免就想起了我的家庭教育。我父母从小就把规矩摆在第一位,总是当着我面语重心长地强调:“无论如何你都不能破了规矩。”所以在我心里,规矩就是天,没有比规矩更大的了。因此我和家人之间,只有规矩,没有爱。

当然这也不是我父母才有的问题。和剧中演的一样,当边缘人的父母出现在孩子的葬礼上时,才悔恨当初为什么没有和孩子和解,其实他们心里一直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而面对此情此景,剧中宽慰父母最有力量的一番话是:“不要去悔恨也不要去责怪自己,这种事情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谁都是第一次当父母。”

对啊,我的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他们理当也会犯错,这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有什么可埋怨的呢。况且看看眼下的社会,父母都在跟孩子讲规矩,治安的确是越来越好,可人也变得越来越冷漠,不是吗。

当这个社会,人人心里只装着规矩,且规矩大过了爱。那么这个社会,散发出的气息,就只剩下冷酷和无情了。

爱他就请无条件地尊重他

厄勒克特拉是布兰卡的妈妈,被金主爹地抛弃后,投身到了色情行业,成为了一名****师。她的一位白人顾客,因过度追求刺激,在头戴面罩的情况下吸食了大量毒品,从而导致窒息身亡,死在了她的工作间里。吓得厄勒克特拉方寸大乱,第一时间找女儿布兰卡寻求帮助。

布兰卡得知这件事后,义正严辞地对厄勒克特拉说:“人不是你杀的,你赶紧报警处理这个事情。”说毕就抄起电话拨打报警热线,被厄勒克特拉阻拦了。厄勒克特拉认为报警不是最好的办法,于是又向另外一位女儿求助。在得知这种事情一旦走上司法程序,不管人是不是你杀的,身为黑人又是跨性别,肯定会让你扛起罪名。毕竟这时的美国社会,一切皆由白人主宰。

厄勒克特拉害怕遭受牢狱之灾,最终选择了藏尸。正直的布兰卡得知这件事后,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震惊,而是默默地给予了尊重。这里颠覆了我对布兰卡的认知,她是多么勇敢、善良又正直的一个人,怎么可以在这件事上,这么没有原则。

后来我理解了,毕竟布兰卡是厄勒克特拉的女儿,厄勒克特拉是布兰卡的妈妈。就母女关系来说,即便妈妈犯下了弥天大错,身为女儿还是应该站在妈妈的身边,支持她、保护她不是吗。不管这个妈妈错得有多么的离谱,女儿始终都应该爱着她不是吗。

身为女儿的布兰卡做到了,即便她认为,报警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可基于爱,对妈妈错误的处理方式,她还是给予了尊重。没错,这就是爱!即便我不能认同你、不能理解你,即便你的所作所为与我的人生信条相悖。可是基于我对你的爱,我依然选择尊重你。

这一点我深表认同,以前我对待家人朋友就不是这样,我认为你做的事情在我看来不合理、不正确,我就会毫不留情面地对你一顿训斥,哪怕你多下不来台我也不会在意。因为我觉得,身为你如此要好的朋友,我看到了你的问题,应该及时把你骂醒,好拦着你别去犯傻犯错。

可是这样的事情做多了,我发现,朋友反倒弃我而去了。面对这个结果,我感到非常困惑,我认为自己没有做错,甚至我认为自己做得非常正确,是他们分不清好赖。直到我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逃避的权利。我才真正地意识到,为什么我要去阻挠朋友,而不是尊重朋友。

回想当时那个在朋友面前说教的我,嘴脸简直是讨人厌极了,我都想抽我自己两巴掌。当时我还自认为这是爱,我爱他我才会这么说他。现在我真不这么认为了,我认为真正的爱,是尊重朋友一切的选择。

哪怕他想退缩、想逃避或是想放弃,哪怕他的选择和我的信条是相悖的,我还是会给予朋友尊重,不再以爱之名的固执己见。毕竟我看到,每个人都有主宰自己生命的权利,无论他的选择或对或错,爱他,就应该尊重他。

迷失的路上有爱和鼓励相伴

安吉尔是布兰卡家族里的女儿,因为出众的长相和身材,成为了一名模特。然而她跨性别的身份,又令她的模特之路,走得异常艰辛。所以在追梦路上,安吉尔一脚深一脚浅,常常惊喜过后迎来的就是暴击。面对这跌宕起伏又变幻莫测的人生,安吉尔开始染上了毒品。

布兰卡家族有个规定,就是家族成员不能贩毒和吸毒,否则立刻被赶出家门。有天家族聚餐,席间因安吉尔而起产生了纷争和口角,家族成员一气之下向布兰卡揭露安吉尔吸毒这件事。然而布兰卡的态度却是,没有确凿的证据不要信口雌黄,她对女儿的偏心展露无遗。

布兰卡的内心显然是知道安吉尔吸毒的,只是她不肯去面对,直到安吉尔自己在布兰卡面前承认她吸毒。考虑到布兰卡家族妈妈的身份和难处,安吉尔恳求布兰卡履行家规把她赶出家门。然而这一刻的布兰卡,还是不肯直面安吉尔吸毒这件事,她不忍心把自己唯一的女儿赶出家门。

虽然规矩是死的,也是布兰卡亲自订下的,但当她要处置自己的女儿时,她还是无法做到秉公办事。甚至她选择了逃避,也喝止别人去拆穿这个事实。正直又刚强的布兰卡,在这一刻彻底地瓦解了,这应该就是一个母亲内心深处的柔弱吧。

这个情节看完,让我对吸毒的人多了一份心疼。当人生走到某一个阶段,遇到的全都是挫败,这个时候连自己也开始质疑和否定自己时,很容易就跌进灰暗地带,陷入彻底的迷失。

这个时候,人就只有一个念头,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全世界都抛弃了我?当人在极度脆弱以及极度困惑的时候,就会自我迷失,会从外界寻求一些刺激来唤醒自己。可能是毒品,可能是性,总之会去触碰那些设在危险区的红线。

他们也许很优秀也很努力,但这一刻他们全盘否定了自己,认为积极努力是行不通的,于是乎他们选择了背道而驰。他们开始触碰红线,不断犯错,试图唤醒曾经的自己,结果却是一落千丈。

谁都会有不顺遂的时候,谁都会有迷茫的时候,跟你有多大的本事,能挣多少钱没有关系。这就是人生必然要经历的一段路,考验的就是自己。

自己够不够强大、够不够独立、够不够完整,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谁都不敢保证自己就能挺得过去,但是积极的人与堕落的人,都在为唤醒自己而努力。

所以吸毒和戒毒这件事,在美国社会普遍存在,也早已被视为常态。大家自然也都很理解和包容这件事,也都愿意给身边吸毒的人,更多的爱与帮助。相应的政策与机构也都很完善,没有人会觉得碰触毒品是一件多么羞耻的事。戒毒也纯粹是为了自己,不忍再看着自己堕落,亦或不忍再看着身边心爱的人受伤。

鼓励、允许、接受犯错的人,去正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真正地尊重人性。相比较一个充满歧视的社会,大家犯错都是偷偷摸摸的心态。那么即便知道自己错了,无法正视自己的错误,这样的人再努力修正自己,也无法站回到阳光下,哪怕他的内心已经多么地灿烂。

父母眼里孩子并非是独立的个体

看完这部剧我也在思考,所谓一家人,就是应该无条件爱着彼此。为什么我们和家人却做不到呢?

这和环境无关、和文化无关、和种族肤色更无关。为人父母似乎都一样,在他们眼里,孩子是属于他们的,并非是一个独立的存在。面对自己的孩子,他们会从骨子里产生强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且难以自持。

父母会给孩子设定一种成长模式,属于父母的模式,而非孩子的。一旦孩子依照自己的思想、行为、观点开始成长,表现出独立人格的那一面,与父母的模式相悖。父母就会表现得歇斯底里,会把他们自身的问题,归咎为孩子的自私、叛逆、不孝等等…

像剧中这样和谐友爱的家庭关系: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相互尊重。是因为组建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他们全都被自己的父母抛弃,且被冠以各种罪名。但他们知道自己是无辜的,知道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错只错在,他们的父母无法接受他们真实的样子。

他们知道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很努力活出真实的自我。所以他们懂得尊重自己,更懂得尊重他人。当这些个体抱团在一起,组建成一个家庭,他们自然会疼惜彼此、关心彼此、照亮彼此,凝聚成一股坚实而厚重的力量。

有了这个家后,他们不再憎恨父母,更不再憎恨自己。他们以家人的方式相处,深爱着彼此。尤其是家族里,那些努力让自己活成光的妈妈。不但要承担起养家的重任,还要用爱温暖自己、温暖家族成员。更要把这份爱传承下去,一代一代传递家族的温暖,用爱去照亮更多流离失所的孩子。

即便被抛弃又怎样,遇到这样一位妈妈,遇到这样一家人,彼此照顾着、深爱着、扶持着,内心的缺失迟早会被填补。

说来也奇怪,这里让我想起一段话,出自柴静的《看见》节目,当时报道的是药家鑫案。采访时药家鑫已被处决,药家鑫的妈妈对着镜头泣不成声地说:“知道孩子持刀捅人后,我和他爸都慌了,我赶紧拽着儿子去派出所自首。可这时候儿子却跟我说,妈我想吃一顿你亲手做的饭,但我完全没在意也没理会。现在回想起来,这是最令我痛心和后悔的一件事了。”

《姿态》解读:爱其实可以打破一切规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