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左女右真的是性别歧视吗?
男左女右一词从战国时期出现,在战国时期以左为尊,中国的传统也是以左为尊,所以男左女右在古代其实代表着男尊女卑,具有性别歧视色彩。 男左女右除了古代代表男尊女卑,还有中医上的号脉男左手女右手,用男左女右表示男女生理差异等等(以上参考百度百科)。但本人去看过有名的老中医,也咨询过其他中医,中医号脉左右手都号,不分男女。所以生理上的男左女右大概率只是封建迷信罢了(详情请搜百度百科,上面有更详细的解释,在此因篇幅原因不做过多解释) 综上,在中国古代,男左女右不仅是一个带有性别歧视的词,还有些封建迷信。 但现在社会追求男女平等,所以大多数人说男左女右不是性别歧视(不排除极少数带有性别歧视),而是一种习惯。但是现在也有许多以左为尊的场合,比如官场内部活动,私人宴会,各种庆典、会议等,如果这种以左为尊的场合再遵循男左女右,那就是真的性别歧视了。 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全部延续下去。不要用性别歧视的眼光去看待男左女右,不要因性别歧视而遵循男左女右,不要在以左为尊的场合追求男左女右,更不要在日常生活中过度追求男左女右,在那些需要划分性别的地方,如公共厕所位置等,没必要那么遵循男左女右,随缘就好。 接下来说点题外话: 我清楚的知道男左女右只是习惯,没有歧视,但我仍然会在心里想:那为什么不是女左男右呢?为什么在古代那么具有性别歧视的词会延续到现在呢?为什么男性一定靠前呢?女性不能在前吗?为什么要遵守这种习惯呢? 人们语言中奇怪的习惯有很多,如不说女男,说男女;不说妻夫(有妻夫一词),说夫妻;不说男嫁女,说女嫁男(男嫁女有入赘一词,但在大多数人嘴里具有贬义色彩,有点吃软饭的意思);不说她们,说他们(而且用单人旁的“他”指代男,而不像“她”一样用“男”做偏旁);结婚要男的给彩礼而女的不用给;不说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有一个优秀的男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优秀的女人(但有说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有一群男人);女人生的孩子姓不跟女人,跟男人;称呼在文学上有奉献的伟大女性为“先生”(这真的好吗?)等等。既然这个社会都这么开放了,既然现在都人人平等了,既然现在不男尊女卑了,既然现在女性已经可以不依靠男性生存了,为什么一定要遵守这些奇怪的习惯呢?既然这些习惯都像男左女右一样没有性别歧视,那为什么不能反着来呢?(是顺序反而非指代反)难道这些习惯是像地心引力、地球绕着太阳转一样不能改变的真理?还是说反着来就性别歧视了?“说(shui四声)服”一词说错的人多了,还给改成“说(shuo一声)服”呢。 所以我觉得,在现今这个男女平等的开放的时代,大可不必太过遵守那些“习惯”(不代表一定不能说,只是可以反着来)。 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这个时代里,真的男女平等了,如果这时代本质上还是一个男权社会(注意是本质),如果小时候老师灌输给我男女平等的思想只是个笑话,那我说这些话就是天方夜谭,不切实际,就好像是在清朝给人们讲共产主义制度一样,太过超前了不是吗?(所以才会被网暴?) 我明白中国古代一直都是一个男权社会,所以这也对语言文字、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有巨大的影响,这种巨大的影响是很难改变的,但不是不能改变的,它只是需要时间,它只是需要每个人去影响它,它需要越来越多优秀的女性出现。 只有这个社会真正男女平等了,潜藏在人们思想文化语言上的对于性别的不公才能彻底消除!(第四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