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生态圈不太适合讨论

我将“网上生态圈”定义为具有大众性质的、交流对象为全体网民的互联网场所。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第一,论题、论点、论据的交锋,要回落到客观现实,也就是要符合客观现实。
第二,合理的讨论过程是需要符合最基本的逻辑,比如:符合客观事实的前提,合理的论证结构以及正确的前提、结论之间的关系。
我们从现实开始,在网络生态圈中的发言,绝大多数只有一个结论,而没有推理过程,比如说针对任意一个争论视频、新闻下的评论,绝大数评论多为情绪的宣泄,或者自己的一点见解、阴谋论、态度或者自己大胆得出的结论。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讨论时,不是仅对着一个结论来进行讨论的,而是从前提到结论一整个体系来讨论的。
针对没有给出前提、仅有结论的发言,你是无法讨论的,因为你不知道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是真是假,推理结构是正确还是错误,逻辑结构是否正确,前提、结论的关系是否紧密。
这个问题带来的后果就是,人们对于这种发言的困惑,如果你是了解过相应事态发展的人,或许可以理出一条逻辑链,并将
你所认为的前提
与对方的结论相结合,得出一个看起来还算符合逻辑的推理,但也只是你认为罢了。
例如:某人在视频下留言“X是答辩”,你可能根据自己对视频的观看,以及对X的了解,详细地列出了几条X的缺点,并且从一个前提出发:有这些缺点的都是答辩,从而得出的X是答辩的结论。但这也只是你认为的,并不是留言者的推理过程,因为你并没有详细询问过对方的推理过程,也许留言者仅是在某处看到了“X是答辩”的留言,随便就在相关的视频下留了言。
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不透明的推理过程,会导致每一位浏览者有着不同的推理过程,真正令人遗憾的是网络生态圈中的网民有着大量的不同前提,而且每一位浏览者的前提都不一定符合客观现实。
继续以上面那个“X是答辩”的例子为例,A认为要符合a、b、c三个特质的才是答辩,B认为要有b、c、d三个特质的才是答辩,C认为D这个人不错,说话在理,D说是答辩就是答辩。幸好,X有着abcd所有特点,大家都还能友善讨论。
但如果不是呢?而且每一位浏览者都有自己的前提,而且网络生态圈面向大众,那么就会从各种前提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更让人痛苦的是,只有结论,没有前提、没有推理过程,甚至无法区评判对方前提的正确与否,只能对着一个结论输出。
骂战就开始了。
例如:禁摩,天天被一群鬼火炸街的人会有一个前提,认为维护好大家的环境,让大家生活的舒适一些才是好的;喜欢骑行的人会有一个相反的前提,可能是要给喜爱骑行的人关怀等等……然后一个支持禁,一个反对禁,各自给一些奇怪的例子开始骂了起来。但是最重要的一个点是,两边都没有给出自己真正的出发点(前提),一边在说之前发生过的危害,另一边在说就爱骑、就爱骑,反驳列出来的危害,然后yygq。
这样吵能有结论吗?不知道,就现在而言,最后无外乎发展成一群人和一群人的对骂。而且在这个例子中,还有一个更大的前提,也是问题,“什么是好的?”,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两边各自的前提,但这些前提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回答出“什么是好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也需要放在客观现实中进行检验,不是在网上吵一次就有结果,就最差的结果也要符合常识吧!
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大量的人群
!当大量人群聚时,而且对某一个结论如神明时,已经无法再讨论。 推理过程也很简单,很多人会有一个观念(也就是得出结论的一个前提):相当多的人在说且有一些“信得过的人”也在坚信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那他/她会信以为真,三人成虎就是一个例子,网络中也有不少例子。因此,当一结论有很多人都在说且坚信其是正确的时候,符不符合现实不重要,经不经得起推理也不重要,此时,只有汹汹的舆情以及排除异己,因为攻击观点不正确的人,让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是快感,甚至是yygq。
最后,不给前提、推理过程的发言,天然给不怀好心的人反串的机会,
因为不用给前提以及推理过程,只需要让很多人一直说、一直说,那么这个观点自然会获得相当多的信徒(推理过程如:大量人那一段),最后这些人也会到处攻击意见不合的人。
那对于一个想要在网络上好好说话、理性讨论的人而言呢?那你将会看见漫天飞舞的个人态度、yygq、攻击性的话语,没头没尾、不知道从什么前提中得出的结论,而且,最气人的是,拿着很多离谱结论的人在冲锋,而且你一旦质疑或者想了解下对方是怎么得出结论的,你只会收获满满的yygq。 最后的最后,当你对着一个结论时,你想推一下对方的前提(也就是原因) 你只会感到迷茫,因为落不到现实中。 所以,在网络生态圈中无法好好的讨论,除非把面对的对象缩小一点,而且对方也愿意谈自己的前提与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