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第5章

1920年代德国表现派

20年代的德国出现了三种类型的电影(表现主义电影、室内剧电影、历史奇观片)。
这一时期德国的电影制作者也在探索一种有别于好莱坞电影的方法,和法国电影制作者借鉴印象主义一样,德国的电影制作者借鉴了表现主义。表现主义这个词,是法国一位画家在1901年展出自己画作的时候首次使用的,他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和当时的“印象主义”作品有所区分,使用了“表现主义”这个词作为自己画作的题目。之后这个词被人们普遍采用,继而发展到文学、音乐、建筑、戏剧、电影等领域。德国是表现主义最为流行的国家之一。
表现主义反对十九世纪前在欧洲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模仿论”美学,而崇尚“表现论”美学。他们认为创作不应该是模仿客观世界,而应该是去表现主观情感、意象和幻想,艺术的表达是出于“内在的需要”,所以表现派画家们认为内在的主观性才是真实的,否定世界的客观性,在他们的画作里呈现出一种人的主观性可以改变客观世界的面貌。《蒙克的呐喊》这是一个被惊吓到的人,恐惧的内心把周围的环境都扭曲了,表现出一种受压抑、焦虑的情绪。
凯尔希纳,他是德国表现主义社团“桥社”的创建人之一,这个团体在1905年成立,到1913年解散,桥社的作品里,大都把都市生活的阴暗面作为绘画题材,这些扭曲的人物和建筑,既是一战爆发前德国社会的写照,也是艺术家痛苦不安的内心世界的宣泄,表现主义是社会文化危机和人们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
其实到了20年代,当电影制作者开始借鉴表现主义时,已经不那么新鲜了。但用表现主义去对电影进行探索,还是有很重要的意义,包括在40年代发展起来的“黑色电影”,也有表现主义的印记。
这个时期德国的表现主义电影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风格化的场景——包括构图、布景、演员、光影。
受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电影制作者普遍倾向于让电影画面也成为一种风格化的平面艺术或者叫图像艺术,所以他们强调单个镜头的构图,而不用像印象派电影那样在一个场景里频繁地切换镜头。舞台布景师赫尔曼·沃姆设计制作了《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的场景,原先他是戏剧舞台布景师,后来成为了职业的电影美术师,他在场景里用到表现主义的特点,比如扭曲的房屋,拉长的凳子,这种拉长的风格在表现主义画家莫蒂里安尼那里就经常用到,莫蒂里安尼喜欢画人物,他的人物通常都是被拉长的。在《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这个场景里,卡里加里博士来到市政厅找工作人员办事,办事人员坐在一个拉长的高凳子上,一方面表现出他高高在上的姿态,另一方面也通过他别扭的坐姿来表现这个工作对他自己来说也是干得挺难受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看似是讲述了卡里加里博士和他的梦游人两者之间的故事,实际上影片是关于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故事。表现主义电影制作者想让电影更像一个平面艺术,他们通过绘制背景图案,尽量去抵消透视,降低影片的立体感。比如这个画面,乍一看像是一个平面,因为地面和墙面用了同样的颜色,形成一个整体形状,就像是在一个平面上画上去的一样,直到演员走到窗边,才感觉到这个空间是有纵深的。这个画面也是同样的道理,乍一看是一个平面,当演员走出来,才体现出了这种纵深关系。表现主义电影里的构图不能用黄金分割的体系去看,比如平时看一张图,只要主体处在黄金分割线上,或者符合黄金分割体系的规则上,通常来说都是好看的,舒适的。但表现主义电影画面呈现出的美感不能用黄金分割体系的理论往上面套,要看懂表现主义电影画面是如何呈现出这种美感的,需要了解一下平面构成,平面构成体系是有别于黄金分割体系的另外一种构图理论,要深入理解是比较复杂的,因为它包含了物理学、光学、数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不过大致来说,就是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排列,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形状的排列形式有重复、近似、渐变、变异、对比、集结、发射、特异、空间、分割、肌理及错视等等。《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女主角的卧室,用到了“近似”的弧形元素,形成一种整体和谐。在监狱、法庭、秘密场所用“重复”元素,形成一种秩序,当然也需要选取居中的构图,才能突出这种秩序感。在精神病院的场景里,用“发射”元素,制造一种幻觉感。表现主义电影里的光影不是为了让场景和人物更立体,所以演员身上不会像好莱坞电影那样去刻意制造轮廓光。演员也要尽量能与场景融合,比如博士手上的三根竖线和头发上的三根线条,也是为了实现人物造型上的统一。
2、强调表演与环境的融合。
演员不仅在造型上与场景融合,在表演上也尽量与场景融合。比如这位梦游人,沿着墙上的斜线,做出相呼应的肢体动作,以匹配这个线条的弧度。当他神经质的状态到达极致的时候,用肢体去匹配这种看似也处于疯疯癫癫状态的树枝形状。
3、奇幻或恐怖元素的叙事。
和印象派电影一样,表现派电影制作者也需要选取那些与他们风格匹配的题材,通常是神经质、奇幻、恐怖、甚至未来的题材,影片《大都会》就设定在一个未来城市的环境里。表现主义电影的故事在默片时代是相对比较复杂,像《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不听解说的情况下,基本靠猜,而且影片字幕又是德文。所以我在评论区放了一个别人写的这个影片的剧本,有兴趣看全片的朋友可以对照着剧本观看。
以上表现主义电影的特点主要都是拿《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在举例,主要是因为它是风格最突出的一部。其他表现主义电影风格相对没有那么突出,因为电影不能完全像绘画那样去操作,它毕竟会受到成本和剧情等因素的限制,制作者只能在有条件体现这种风格化的时候去体现,无法保证每一个画面都达到那么风格化,所以其他表现主义电影很多时候还是比较常规的拍摄,能做到《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这样的还是少数,所以有一些电影史学家认为使用了起源于戏剧表现主义的变形的、图形化的场面调度风格,才能称为表现主义电影,但如果是这个标准,那表现主义电影就没几部了,因为要做到像戏剧那么突出的表现主义风格,是不容易的。所以通常还是用更宽泛一些的定义,只要这一时期包含了某种风格化变形特征的电影,就是表现主义电影。
室内剧电影——这个名称来源于戏剧的室内剧。
室内剧电影的特点是主要场景都在室内,故事就集中在几个人物身上,并细致地探索他们生活中的危机,节奏通常是缓慢的,结尾通常是悲剧的。《除夕夜》讲述了,一对夫妇经营着一家小酒吧,除夕夜这天,男主的母亲来家里庆祝新年,母亲与男主妻子关系向来不好,从女主之前的表演状态就能看出来。当她得知男主母亲要来和他们一起过新年的时候,她的状态是沮丧的、忧郁的。男主的母亲有些神经质,在看到两人结婚照后,也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可能是出于嫉妒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她与男主妻子发生了冲突,男主忍受不了这种长期婆媳关系的折磨,最后在新年钟声响起的时候,他自杀了。影片里时常穿插一些街道和酒吧热闹的氛围,来与家庭内的阴郁氛围形成对比。这部影片没有字幕,大部分室内剧电影都没有字幕。制作者是希望观众自己去体会影片里的细节。《最卑贱的人》是室内剧电影里唯一一部有大团圆结局的电影。影片的男主角是一家高级酒店的老门卫,一直以来他都为这份体面的工作感到自豪。当他下班后穿着神气的制服,回到自己所居住的贫民区时,邻居们都会向他投来尊敬的眼光,他也因为周围的人的尊敬而自信。但这一天,跟往常一样上班的他发现饭店门口来了一位新门卫,穿着和他一样的制服,他找到老板,却被老板告知,因为他年纪太大要被辞退,但老板念在他工作多年的份上,只是辞退了他门卫的工作,为了照顾他,把他调去厕所打扫卫生,当然也收走了他的制服。他一下子从神气十足的看门人变成了厕所清洁工。他没有把被调职一事告诉家人,为了面子,在参加侄女婚礼时,他夜里潜入旅馆把制服偷了出来。不过纸包不住火,他的秘密还是被家人和邻居知道了,邻居们互相转告,都纷纷嘲笑他被解雇了还假装镇定的滑稽行为,他也颜面尽失,于是跑回旅馆归还了制服,失魂落魄地坐在厕所里。本来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制片人认为这种悲剧结局不够商业,确实当时的室内剧电影的受众主要是评论家和部分人群,编剧没办法,勉强加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就是这个老门卫突然接到了一个濒临死亡的富翁馈赠给他的一大笔钱,从此以后,他成了那家高级酒店的贵客,大家都来伺候他。这个结尾非常生硬,但据说这部影片能成为当时最成功和最著名的室内剧电影,这个荒谬的结局可能也起了作用。《最卑贱的人》的导演茂瑙也在这部影片里对摄影机的运动方式做了很多尝试,到了20年代晚期,升降机、吊臂、摇臂、旋转台等辅助摄影机运动的器材都已经产生了。微缩模型也开始运用在电影里,比如模型汽车,模型火车,后来好莱坞电影人也把微缩模型用在电影里,直到现在都有很多电影使用微缩模型来拍摄,效果也可以以假乱真。
历史奇观片——这一时期德国也制作了一些历史奇观片,或者叫史诗片,一方面是因为意大利的史诗片之前在国际上取得过成功,制作者想借鉴一下意大利的史诗片的成功经验,也想尝试一下。另一方面是20年代初,德国出现的通货膨胀,反而有利于投资大制作电影,1921年,恩斯特·刘别谦导演的《杜巴里夫人》在美国上映时,据专家估计,要在好莱坞制作这样一部影片,成本大约是他们的十倍。但历史奇观片也就是在20年代初期制作了一些,到了20年代中期,通胀结束后,这种大制作的历史奇观片就失去优势了。
20年代德国的电影还是比较活跃的,很大程度是因为政府在1916-1920年间禁止绝大多数外国电影进入本国,让国内市场有较小的竞争,本土制作者有了发展的空间。但到了20年代末期就不太理想了,有部分原因是那些成长起来的优秀制作者,很多都被好莱坞挖走了。表现主义电影也因为投资和制作者流失,在1927年衰落,《大都会》被认为是最后一部表现主义电影,《大都会》在赛博朋克类电影里也算得上是鼻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