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论 0011
对以上示意图的说明:
第一:当图上的道德内涵在自卑半场时,则代表着以后会讲到的“人情”。如仅从表面行为上看,道德和人情之间当然存在着明显区别,时常也会发生些相互冲突。但他们的基础性质相同,那从本质上讲还是处于同一条内涵中,所以从性格上看,也会有一定的趋同性走向。比如,尊重人情的性格也容易明白道德,只是认可的作用面狭隘了一些,尊重道德的性格也肯定知道人情,只是理解的行为面僵硬了一点。既然自大的半场偏道德,自卑的半场偏人情,这又造成了不同性格在特性上的各有所重,他们虽在同一条内涵线上,却不会造成具体性的混乱。而且这种半场特性,又产生了两边性格对外界环境的感受,以及相互影响的细化区分,由此进一步强化了性格的自带行为特性差别。注:暂时不讨论其真正的目的性认知。
综上可以知道,严格意义的社会整体道德平均水平,应该会略偏向自大,而人情的平均状态就应该镜像的略偏向自卑。至于在图上这么表示,就算是为了简化一些吧(图是先做的,而且手懒)。但如果完整的来显示,那在两个平均水平之间就会出现一个空隙,在里面存在着两类极端状态:其一,高于世人们一般认知的,那些被称道的道德和人情的个案,尤其是具有主观奉献精神的“正义和仗义”;其二,后面会讲到的“无性格”。注:同样的道理,理智内涵也会在对应区间内,表现为一种脱离一般世俗社交理解的,类似“无我”状态的盲区。另外,两极状态如继续延伸到示意图之外,就会成为后面也会讲到的“死亡性格”。
因为有这个空隙间隔,就注定了不存在真正和真实的居中状态,所以在同一个性格中的道德和人情特性,并不具备平衡性。那也不要将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类似自信和不自信那样的,此消彼长的互博属性,这一切都是由群体互动意识所分化出来的,具有不同侧重面的两种表现形式而已,其共同的敌人都是自我原始本性。此外,既然标注为“社会整体道德平均水平”,就代表着不同社会环境中的所有性格之间,其数据或者说其行为性,都不具有直接的图面指示意义,只能将其归纳到一个更大的环境体系中去重新评估比较。
因为二者的内涵本质相同,所以人情与道德也具有同样的双向成本属性:其一,表面性的执行行为成本。其二,背后的破坏性风险成本。而这种破坏也分为两类:首先:对直接的人情或者道德关系的破坏。这叫做社交性破坏风险,属于最正常理解的破坏。其次,自己的人情道德状态,对整体环境现状的破坏。这叫做生活性破坏风险,属于一般理解的不适应或者自我坚持。
在双向成本和接受属性的共同作用下,这又成为最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一条内涵,世人们既会有一种最深处的排斥欲望,却在表面上又会制约一切行为。总之,只要能强化人类的趋群从众意识,就不会因利益变化而过于的敏感和易动,对于个人表现而言,就是虽不容易成为最坏,但也不容易成为最好。当然,他们也会有一种无形的收益部分,但是不属于人类的原始性认知利益,因此与一般理解的自私关系也比较复杂,二者既有联系性又有矛盾性,具体会因每个人的人文和境界建设而异。但总体来说,矛盾性会大于联系性,这在后面会详细说明。
第二:“虚伪”共用自私的内涵来表示。当然在这里所讲的是行为虚伪,而不是本性虚伪。注:同样在后面会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