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搜神记》中的女性形象

2023-03-08 16:22 作者:小陈promax  | 我要投稿

目  录

 

 

引言................................................................................. 3

一、《搜神记》中的女性形象............................................................ 5

(一)女神....................................................................... 5

(二)女鬼....................................................................... 8

(三)女妖...................................................................... 12

(四)女人...................................................................... 13

二、《搜神记》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 16

(一)急剧动荡的社会............................................................ 16

(二)士族门阀制度的兴盛......................................................... 16

(三)错综复杂的宗教观念......................................................... 17

(四)包容开放的妇风............................................................ 17

三、《搜神记》女性形象的价值......................................................... 19

(一)文学价值.................................................................. 19

(二)审美价值.................................................................. 20

(三)现实价值.................................................................. 22

结束语.............................................................................. 24

参考文献............................................................................ 25

 

 

 


论《搜神记》中女性形象

引言

目前学术界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这主要得益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风起云涌的女权运动对女性地位的关注以及现实生活中女性社会地位的日益提高。综合分析现阶段主要的女性形象研究文学作品,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女性创作的文学;第二种是以女性为题材的文学。这两种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社会对女性形象的研究情况。纵观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史,女性的社会地位可以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到后来女人逐渐变成男性的附庸,使得女性的地位逐渐下降。从原始社会末期父权制度开始,母系文化逐渐衰落,男权社会开始崛起,让女性不管是作为整体形象还是个体的自我形象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很多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家庭地位降至了最低点。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女性地位的下降更是具有典型性。中国有很多文学代表作品都展现了这种“男尊女卑”关系,比如《诗经·小雅·斯干》中的“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就十分明显地对比出了一个家庭生男子和生女子的区别。诸如此类的文学作品还有很多,比如《礼记》中的“三从四德”、“七出”条例。《春秋繁露·基义》中对于男女夫妇关系作出的“阳贵而阴贱”价值判断,而后将“三纲”作为道德的根本标准。《列女传》及《女戒》等等,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层层递进,系统地将女性的思想编纂起来,束缚了他们的思想。

在这样的的时代背景下,以干宝的《搜神记》脱颖而出,作为一篇志怪小说,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品。不仅是因为作品中有着引人入胜的奇异故事情节之外,还有干宝笔下充满个性、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魏晋南北朝时期改朝换代非常频繁,期间一共更换了14个朝代,只出现过37年的大一统,因此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混乱和黑暗的时代。另外儒学衰微,佛教、道教和玄学的兴起,使得人们的思想解放和个体精神觉醒。在这样的环境下,女性获得了一定的喘息机会,她们极力地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追求幸福爱情。相比其他朝代,没有以根深蒂固的三纲五常观念为准则,却是以平等的姿态与男性相处。因此,这个时期的女性不像前代的沉闷,而是生动可爱、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搜神记》及相关论著的认真研读,结合文献研究法对《搜神记》中女性形象进行全面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分析《搜神记》中的女性形象与前代文献及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差异,挖掘《搜神记》中女性形象的独特性,揭示丰富的女性形象的现实价值,对女性形象研究的当代意义进行阐述。


 

一、《搜神记》中的女性形象

《搜神记》虽然是一部神奇魔幻的志怪小说,但小说集当中的故事情节神奇离幻,引人入胜。其中最为引人注意的是志怪小说中的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不仅有正义凛然誓死反抗强暴的刚烈现实女性形象,还有个性特异的异世女性,就如神通广大的女神仙、冥间的女鬼、幻化成美丽动人的美女的女妖怪。不管是现实女性,还是异世的女性,她们身上所反映出来的现象,都是对现实世界女性的写照,她们身上都有着世间的浓浓的世俗情感。据统计,《搜神记》全书共20462篇,其中作品当中涉及的女性题材就有65篇。在这些作品中有不少个性鲜明而生动的女性形象,如《园客》、《紫玉与韩重》、《山魅阿紫》、《东海孝妇》等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像各具特点,并且她们身上都是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时期的女性对个性解放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本论文根据这些女性身上所体现的特征与追求,及所反映的思想精神进行分类,如下:

(一)女神

女神,古称为神女。在古代中国文学中,神女和女神是对神话中的神祇女性的称谓,然而,它们已经被广泛使用的时间不同。神女这个称呼大多出现在古籍中。就比如在战国时期宋国宋玉《神女赋》:“夫何神女之姣丽兮,含阴阳之渥饰”,这是形容天帝的小女儿巫山神女[2]。在文学中,由于受《楚辞》《神女赋》等文学作品的影响,女神是人们理想的象征,如果追求不到女神,心中的理想也就幻灭。女神之所以称为人间理想,其根本原因是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神秘并且令人向往。《搜神记》当中的描写女神的故事大多是以爱情为主题,而且在故事当中的女神身份基本都是非常尊贵的,不是天帝的女儿,就是天宫的公主这类背景。涉及到的作品有《园客》、《董永》、《杜兰香》、《河伯婿》等八则作品,从故事情节模式上来,其中的女神故事类型可以分为三类。

1.女神下凡与世间的男子结合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园客》、《董永》、《杜兰香》、《弦超》。将这四个作品分类细化,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其一是女神奉命下凡,帮助凡人,但是因为神女与凡人之间很少会涉及情感问题,相关的男子也往往是因为自身有突出表现而赢得了上天的关注。比如《园客》中男子长相俊美,自身也洁身自好。“尝种五色香草,积数十年,服食其食。”引来五色神娥止香草之上,不久之后女神夜至,助其养蚕,让其大获丰收。《董永》里面的侄女之所以下凡是因为董永“至孝”,被天帝感动,于是让织女下凡嫁给董永并帮助他还债。不管是《董永》还是《园客》,最后女神完成了任务都凌空而去,他们并不留恋凡间的生活,对男主人公也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情感流露。其二是女神与世间男子结合经历了从奉命到自愿的过程。她们在与世间男子结合的过程中,投入了较真的情感,所以在分别的时候,往往涕泪不止。《弦超》是天上玉女知琼先是通过托梦的方式告诉弦超自己的身份,而后坐着神车下凡与弦超相遇,并以“往来常可得驾轻车, 乘肥马;饮食常可得远味异膳;增素常可得充用不乏… 亦无妒忌之性,不害君婚姻之义。”如此优厚的条件获得了弦超的应允。两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弦超却不小心说出了知琼的身份,使得知琼不得不离开。离开弦超后的知琼“优感积日,殆至委顿”,由此可见,两人是有真情的。后弦超奉命前往洛阳,在途中与知琼相遇,“遂披帷相见,悲喜交切。”,于是一起到了洛阳,“遂为室家,克复旧好”,一起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2.凡男误入仙境被择为婿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河伯婿》、《建康小吏》、《如愿》。《河伯婿》讲的是一个醉酒的男子酒醉我在水中石上,被河伯邀去,招之为婿。整个过程这一男子都十分被动,但是整个婚礼是十分繁华、隆重的。可惜仙凡有别,结婚第四日男子就被发遣而去,女神又是赠钱又是赠物以及“ 涕泣而分”,男子“归家,遂不肯别婚;辞亲,出家作道人。”由此可以看出二人都是有了真感情,难舍难分。

《建康小吏》里面的女神婉就没有遇到像《河伯婿》里面那样洒脱的男子。建康小吏唯唯诺诺、胆小怕事,“形意不安,屡展求请退”,使得女神婉“浑然垂涕,赎诗叙别”。即使建康小吏辜负了女神,但是这个女神依旧“ 赠织成裈衫”,由此也展现了一个多情善良的女神形象。

《如愿》讲述的是一个经常施舍的商人最终善有善报的故事。男主欧明每次坐船经过彭泽湖的时候总会“以舟中所有,多少投湖中”,后来受到湖神清洪君使邀请,途中听从旁人的劝说,表述自己什么都不要,只要如愿。没想到如愿便是清洪君使的婢女。这一故事对他们的结尾没有作过多的阐述,但是“明将归,所愿辄得,数年,大富”可以看出他们的结局是美满的。

3.被迫与凡男结婚

这一类型是比较特殊的,在《搜神记》中只有一例,为《毛衣女》。女神因为毛衣被凡男藏起来而不能飞上天,被迫嫁给了男子。这一女神与奉命下凡完成任务的织女、知琼不同,她对自己的丈夫没有丝毫感情而言,也没有丝毫留恋。所以女神在找到失去的毛衣后,毅然决然地飞上天去,更为绝情的是,过了一段时间,她还将自己与凡男所生的三个孩子给带走了。

在分析了以上几则女神与凡男的恋情故事之后,可以发现一个比较普遍的情节模式,那便是不管女神奉命下凡还是被迫嫁给凡间男子抑或是凡间男子被迫入仙境被招为婿,在情感上面,女神们都占据着主动地位。特别是毛衣女,她在找到了自己的毛衣之后,毅然决然地逃离了无爱的婚姻,绝不浑浑噩噩勉强自己。而凡间的男子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女神们面前他们只有任人摆布的份。其次,在这些故事中,女神与凡间男子往往不能厮守终身,宛如镜花水月。并且他们在不得不分别的时候,女生往往都有所赠。通过这些具体的情节模式,我们可以看出隐藏在男性作家的心理潜意识:女神们摘掉神圣的光环,并不在乎世间男子的门第,不在乎道德不道德的婚姻形式,无怨无悔地追寻自己的爱情。这样的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思议的,而这也恰恰是每一个男人内心的企盼。而每一则故事中所描绘的女神个个都貌美如花,又有才情,还有人间难得的珍宝,跟男性在一起也不需要男性付什么社会责任,甚至幸运的话还可以和女神们一起得道成仙。从这些故事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魏晋时期男子对生命的永恒性及享乐无极性的迷恋与追求。

女神与凡男恋情的模式也是魏晋时期现实生活的真实反应。首先,魏晋时期,人们还没有完全从神学的世界里苏醒过来,还沉浸在神学的迷雾中。所以这一时期的人们依旧保留着对神仙的敬慕和畏惧之情,内心依然虔诚地相信神的存在。从《搜神记》中所描述出来的女神们可以看出:男子对其都莫敢仰视,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从这些故事中展现出来的男女地位不平等给夫妻关系带来的隔膜和伤害其实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魏晋时代普通士族男子在娶了高门大户的贵女之后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的心态。魏晋时期特别注重门第,士卒与庶族之间的差别很大,这些差异体现在文化教养、生活习惯等等方面,由此也形成了比较明显的门第差距;最后,神女与凡人的婚恋表现了当时寒门庶民在门地婚姻的压抑之下展现了人性本能的欲望。这些寒门庶民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与世家豪门的千金达成婚恋,所以他们希望与世家千金达成婚配的潜意识便转变成了一种慕求仙女的心态,以至于造出了一系列的人神婚恋传说。但是理想终究是理想,现实终究是现实,现实不可能因为美好的理想而改变,门第婚姻的存在虽然让当时的寒门庶民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但是他们潜意识里都明白这种想象终究是想象,不可能转变成现实。所以凡人男子与神女结合之后基本上很少有美满的结局,而这也是相关故事中人物出现悲剧的根源。

(二)女鬼

面对死亡的奥秘,人们担忧、惧怕的同时也会对生命的去向抱着关怀与期待,迷茫无助会产生各种神秘观念和表现方式,显现出不同文化或某一时代的精神世界。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长期处于分裂动荡的状态。战乱,诸侯战乱,天灾人祸,疾病肆虐生长,死亡随处可见。整个社会生活都陷入了混乱之中,被死亡的阴影笼罩着。魏晋时期的士人们时常感叹人的渺小、时光的一去不复返。魏晋士人在面对死的恐惧和生的焦虑,亲自经历生命的脆弱与痛苦,越发明白生命的可贵。《搜神记》中的鬼故事就于当时人们对待生命的态度息息相关了。人们认为人死必成鬼,虽然人鬼殊途,但是鬼可以在人间游行,并且在特定情况下,鬼还可以复生。就如《晋书》中的干宝父亲的殉葬婢女在棺中容颜未改,栩栩如生,带回家中还活了过来。从而说明了在魏晋南北时期人们的观念中,“鬼”只是人生命的另一种延续,阴阳相通。[6]正是因为人与鬼之间有着如此亲密的关系,《搜神记》中的女鬼比女仙更艳丽多姿。

《搜神记》中女鬼大多是在爱情作品中体现鲜明的形象,她们比女神更为重情义,身份大多比男性高贵,但是她们却是主动追求爱情的一方。大致可以分为不甘寂寞、主动寻求爱情的女鬼,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的女鬼,谨记女贞的女鬼三类女鬼形象。

1.不甘寂寞,主动寻求爱情的女鬼

这一类女鬼形象主要在《驸马都尉》、《谈生妻鬼》、《钟繇》这些故事中。《驸马都尉》的故事背景定位到春秋战国,辛道度是一个读书人,外出游学中求实误入了秦闵王女儿的墓陵。女谓度约:“我秦闵王女,出聘曹国,不幸无夫而亡。亡来已二十三年,独居此宅。今日君来,愿为夫妇。”[7]女主人公一开始就介绍了自己的身份,是已经死了二十三年的女鬼,并且主动提出与辛道度结为夫妻。女主人公在成婚三日后怕会耗尽辛道度的阳气,主动提出分别,分别时恋恋不舍。想着以后不能与之相爱了,命人取来一枚金枕赠与辛道度为信物。后来辛道度来到秦国,想售卖金枕,恰好被秦王夫人看到,一一说出实情。“妃闻,悲泣不能自胜。然尚疑耳,乃遣人发冢启柩视之。原葬悉在,唯不见枕。解体看之,交清宛若。秦妃信之。叹曰:‘我女大圣,死经二十三年,犹能与生人交往。此是我真女婿也。’遂封度为驸马都尉,赐金帛车马,令还本国。”[7]辛道度原来是一个出生贫民,困苦贫寒的读书人,却因为偶然之间闯进秦王女的墓穴,与之结为三日夫妇,得到了无尽的财富。秦王女死后独自过了二十三年,非常的孤独寂寞,于是偶然之间遇到辛道度,主动追求他,打破了古代女子固有的矜持,主动追求爱情。并且害怕辛道度和她待久的会有祸害,所以只是与之结合三天就让他走,可见秦王女不仅敢爱,还是个有情有义的女鬼。

同时,从辛道度身上可以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寒门士人对财富与权利的追求,希望通过与富家贵女的结合获得一生难追求的官宦职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实行九品中正制,指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的人比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高望重。这种选官制度虽说是可以把具有品第人物收归于中央,利于打击地方士族。但是也便利了掌权的中央豪门士族扩张势力,控制了地方和中央的选官制度,导致那些小官和不居官的地方世家衰落。那些无名无权的寒门弟子更加无法步入官场,因此《搜神记》中与女鬼相结合的大多是寒门弟子,希望通过与贵族女子联姻而获得财富与权利。

《谈生鬼妻》与《驸马都尉》有着差不多的故事情节,都是一个穷书生约到一个贵族女子主动求爱,最后获得财富的故事。年近四十的谈生遇到一个身穿华服的妙龄女子主动追求,自愿与之结为夫妇,同时还为他生下一个孩子。他不仅年过四十还能娶到美娇娘,还可以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可见他是何其的幸运。与女子成婚两年多未见过一面,终于忍不住用灯照了一下女子,导致女子复生无望,最终只能悲痛的离开。但是女鬼不放心儿子,担心谈生没有能力抚养,于是赠送他一件缀了宝珠的袍子,也留下谈生一角衣襟作为念想。正是一件袍子使谈生成为睢阳王的女婿。

不管是《驸马都尉》,还是《谈生鬼妻》,两个女鬼都是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没有享受过男女爱情,因此死后也是不甘寂寞,勇于追求爱情,在最后都帮助了男主人公获得了权富。

2.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的女鬼

在《搜神记》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卷十六的《紫玉与韩重》。紫玉是春秋战国吴国吴王最小的女儿,“女悦之,私交信问,许为之妻。”[9]她喜欢韩重,并写信说要嫁给他,韩重父母上门求亲,却被吴王拒绝。“玉结气死,葬阊门之外。”[9]得不到吴王的同意,紫玉含恨而死。三年后韩重得知紫玉的死,跑到紫玉的墓地痛哭,紫玉也从墓中出来,邀请韩重跟她回到坟墓,同吃同住三天 ,行了夫妻之礼。吴王想用盗墓之罪杀了韩重,紫玉的灵魂也随之出现,并解释了缘由,随后像烟一样消失了。紫玉与韩重的悲剧爱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爱情是没有绝对的自由的。在封建社会盛行的是门当户对,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终究会是一段悲剧。紫玉与韩重生前不能厮守相爱,却在死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可见这是对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的莫大讽刺。

《河间郡男女》有别与《紫玉与韩重》的悲剧爱情,这则故事是以喜剧收场。但是里面男女的爱情是充满波折的,因男主被迫去服兵役,女主被被迫嫁于他人,积怨而死,最后男主去挖开坟墓,女主复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故事。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感动了天地,使人能够死而复生,最终成为夫妻。甚至连朝廷也无法断定对错“此事常事,不得以常礼断之。”这无疑是对封建社会不能自主婚姻的有力批判,对服兵役的给人们带来的不幸的嘲讽。

《紫玉与韩重》是对门阀世家的抨击,《河间女》是反映封建社会繁重服兵役对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但两则故事都是反映了年轻男女的爱情是不能自主决定的,在封建社会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婚姻制度,这种不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也酿成了不少爱情悲剧。紫玉的结局就是悲剧,因爱而死,最后烟消云散。值得欣慰的是河间男女的爱情是有个美好的结局的,因爱而死,同时也因爱而生。两位女鬼都是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值得我们赞扬。

3.谨记女贞的女鬼

卷十五的《贾偶》中的戈阳女是《搜神记》众多作品中难得的一位女性,她时刻谨记女性的贞洁、矜持。这则故事写的是两个被鬼使误召,在回生路上,男主主动提出“悦子之心,愿交欢于今夕。”而戈阳女坚守贞德底线的故事。戈阳女在面对贾文合主动追求时,她毅然拒绝:“闻之诸姑,女子以贞专为德,洁白为称。”在众多主动追求爱情的女鬼中显得格外不同,笔者认为归根到底还是秦闵王女和睢阳王女她们是还没出嫁就去世了,空守墓穴多年,非常寂寞,渴望得到爱情与陪伴,所以她们才会大胆主动追求爱情。而戈阳女只是被误召,会面临着死而复生的可能性,会为自己回到现实生活作考虑,再加上平时深受“三从四德”这样的封建礼教影响,所以她不会主动在一个陌生男子表达自己的感情。戈阳女对待贾文合的态度其实是当时现实女性对待男女恋爱的态度。这种符合当时礼教行为的女性无疑是受到具有儒家思想的干宝的赞扬的,他们起死回生后一起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

从几则女鬼故事身上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当时相关的宗教、伦理、政治及社会观念。首先,女鬼前来委身这一情节其实是潜在男性视角的反映。受中国古代文学特殊性的影响,志怪故事通常是难行,以男性视角出发就会产生异性投怀送抱的情节,并且异性还要是貌美如花的女子。魏晋时期性别界限十分严格,女子不经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注重示好是有违社会习俗的,并且当时的人们重视门第观念,出身高贵的世家小姐很难与下阶层的人有婚姻往来。因此这些志怪小说往往会突破社会伦常,将女性想象成主动、不守家庭约束的婚姻对象。尽管女鬼不能和男子相处很长,但是鬼妻大多都能传宗接代,生下男嗣,这也与中国传统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相契合。女子主动委身,这在情节上其实反映了当时男权繁盛社会背景下男子对女子主动献情的期待;其次,人鬼相处大多不过三日这一故事情节其实可以反映当时民间的鬼神观念和宗教观念。一般人认为死者会损耗生者的阳气,所以人鬼相处不能超过三日。而“死而复生”则与当时佛教文化传入中国息息相关;最后,故事中的结尾男方都名利双收、封官受赐。从根本上说,人鬼婚其实是三国时期政治婚姻的一种变形。魏晋时期门阀制度十分严格,社会主要由士族和庶族两个阶级构成,在通婚上是“士庶不通婚”,这种婚姻之都在《搜神记》成书的东晋时期达到了顶峰。当时人们看来,男子最大的成就就在于仕途与婚姻,相比起寒窗苦读考取功名还不如借助婚姻让自己进入上层社会。而人鬼也反映了当时一种特定的社会习俗——“冥婚”,也成为了有才而无法进仕途寒门青年入赘贵族甚至是王室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机会。当时的寒门庶民虽然无法和士族女子通婚,但是可以被世家大族选为冥婚的对象,被选中的人会封官富贵、改换门庭、显亲扬名、恩泽后代,它可以给这些庶民带来更多实际的利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只是将女子作为发泄性欲工具,如《钟繇》中女鬼可能只是一个无名无势的普通人家女儿,但是钟繇作为一个高官贵胄,不需要女方提供金钱宦途,所以最后“意恨,有不忍之,然犹祈之。”将女鬼杀了。而有了美好结局的女鬼是大多都是因为他们繁衍了子嗣,而且生的都是男孩,比如《谈生》、《崔少府墓》。而那些有过短暂美好随后分别的情节便是男子将婚姻当作成跳板,并没有付诸真心。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说,《搜神记》中的女鬼形象虽然结局不同,但是却都是以悲剧是收场。从表面 上看是受到“人鬼殊途”从古至今的传统思想影响,但是回归到本质,都是因为她们依附于男子,被男子利用或者为男子做了贡献,这恰恰也反映了社会背景下每一个女子的悲剧。

(三)女妖

干宝《搜神记》卷六首篇《论妖怪》:“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本于五行,通于五事,虽消息升降,化动万端,其于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论矣。”[12]干宝认为水、火、木、金、土五行的变化是妖怪形成的根源,人世间出现了妖怪就会给世间带来祸害。《搜神记》中对女妖的描写大多篇幅短小,形象不够突出。女妖们相较于女神和女鬼的地位更低下,她们是被人们所厌弃的,因此她们大多都是隐藏原型,化成外表美丽的女子。对待爱情又是主动多情,但往往都是以悲剧为收场。

《搜神记》卷十八中就有狐狸变成貌美的女子,主动去勾引人间男子的故事,其中《山魁阿紫》最为著名。狐女阿紫贪恋爱情,于是引诱凡间男子,王灵孝就是被引诱男子之一。狐女变成一位美丽的女子多次出现在王灵孝家中,并引诱随她而去,一起过上了一段无比美妙的夫妻生活,最后被发现时王灵孝已经长得像狐狸,还一直哭喊着阿紫。可见狐女对他的迷惑有多深,这也反映出男士痴恋美色。

除了有狐女的主动追爱,还有猪女也幻化成人形示爱,如卷十八《猪臂金玲》。一个猪女还变成人形等待时机去勾引男子,而故事中的男主也是不用猪女开口就主动留宿,可见男子的心思也不纯粹。《搜神记》稗海本之卷七的“李汾”条也写了一个士人与猪女恋情的闹剧。“性好山水”的李汾偶然遇到了猪美女,一夜情之后,李汾为了纪念偷走了猪美女的一只鞋子,猪美女苦苦哀求,表示“愿无留此,今夕再期。若收之,妾身必死,今拜谢君子,幸勿留矣。”然而李汾依旧无动于衷。随后猪女的身份被暴露之后,迎接她的便是被主人屠杀的可悲下场。猪女追求爱情没有错,但是她所托非人,为了一时的贪欢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种教训是深刻的,这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女子寻爱的艰难。在这一过程在,“猪女”的形象其实是比较鲜明的,有着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猪是人们最常见的牲畜,与人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但是在这一文章中猪女的结局往往很悲惨,究其根源,但是当时人们对人兽之间的性交往是持有排斥心理的。

综合分析了《搜神记》中诸多女妖故事可以看出当时的男性对女妖的道德批判,这也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封建社会对女性欲求的压抑导致了男性对女妖的否定态度。干宝笔下的人妖故事基本上是以悲剧收场,这就是作者想要以不可能存在的人妖恋故事折射人类两性关系不平等的事实。故事中的女妖们积极主动、自荐枕席,但是人们对女性主动献情的行为是予以否定的。比如,这些凡间男子在得知了女妖的真实身份之后,不仅没有情感上的依恋,让其独自离开,反而大义灭亲,并亲自完成了对妖的捕捉,显得十分的冷漠无情。这其实也展现了当事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此外,女妖的悲剧故事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男权文化的性别歧视与偏见,使得女妖的最终命运尴尬而悲惨。在干宝的《搜神记》中除了狐和猪的女妖形象,还有龟、水獭等等,这些女妖为情欲所驱使,不求海誓山盟,只求一夕之欢。尽管这些女妖并没有对人类造成任何伤害,但是出于当时的正统观念影响,人与妖之间是没有美满婚姻可能的。于是《搜神记》当中女妖之间的男欢女爱只能存在于男子对妖身份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来进行的,一旦她们原形毕露,世间的男子都会畏敬而远之。比如《猪臂金铃》中呼之留宿的是一头母猪,《阿紫》中猎犬破坏好事,阿紫闻风而逃展现的悲惨结局都集中展现了男权文化中强烈的性别歧视与偏见。魏晋时期的男子们自视清高,并且志怪小说的作家也都是男性,这些男子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他们对情爱充满渴望,内心期望的是那些女要主动求欢,之后就倏忽而去。更重要的是这些女要地位卑贱,并没有显赫的身世,所以这些男子不需要负任何道德责任,会将自己一夜纵情的后果推在女妖身上,自己则扮演的是受害者的角色,使得这些女妖最终也逃不过被男性鄙视、唾弃的命运。她们的悲惨命运总得来说都是当时男权社会背景下男尊女卑的社会文化影响导致的。

(四)女人

《搜神记》中的女主人公在故事开始的时候,都曾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她们对男女之爱都有自己的理解,有的终得善报,有的自食其果。

1.为爱舍身的女人

《望夫冈》是以“地名”为题,所记载的却是一个凄美的故事。中的女子梅氏被妖怪掳去,她的丈夫历经万难才将她救出脱离险境,但是最后却遭到了邻人秦文的陷害。梅氏“乃自誓执志,登此冈首而望其夫。”她所站的地方也就被人称之为了“望夫冈”

《韩凭妻》中刻画的是一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奇女子。何氏是宋康王舍人韩凭的妻子,她生来就长得很美,没想到被宋康王倚强行分开,将其占为己有。然而何氏并没有妥协,而是与自己的丈夫先后自杀,双双殉情,进而唱响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悲歌。“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及“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其实就体现了他们二人的悲壮之情,更是展现了当时人们对忠贞爱情的赞美与美好祝愿。

2.信守承诺和背信弃义的女人

信守承诺的女人以《盘瓤》为代表,这一故事塑造的是一个信守承诺,并且以守信重诺为本并庇荫后代的王之少女形象。主要讲述的是高辛氏被吴国侵入边境,王“乃募天下有能得戎吴将军首者,购金千斤,封邑万户,又赐以少女。”随后一只名叫盘瓤叼来了吴王的头,当时王的大臣觉得盘瓤是一只狗可以不用兑现承诺,没想到王的小女儿却站了出来,表示“大王既以我许天下矣。盘瓢衔首而来,为国除害,此天命使然,岂狗之智力哉。王者重言,伯者重信,不可以女子微躯,而负明约于天下,国之祸也。”于是王听从了小女儿的建议,将其嫁给了盘瓤。随后这一女子随盘瓤升山入谷,二人在一座草木繁盛、无人行迹的南山上定居了下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这一故事中,作者将王之少女放在了一个“重守承诺”的形象上进行了加工,这其实便展现了作者对这一类女性的赞美与期盼。

背信弃义的女人以《女化蚕》为代表,这一故事主要描述的是一个不信守承诺、背信弃义的女性形象。这一故事中的少女非常思念出征在外的父亲,于是她便对家中的马说道:“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没想到,马果然“绝疆而去,径至父所”,将少女的父亲带回了家。随后马便不吃不喝,想要少女兑现承诺。当女子的父亲了解到真相之后不仅不信守承诺,却以“有辱家门”为由将其伏弩射杀之”,还将其“暴皮于庭”。其后,少女和邻家女在马屁附近玩耍的时候还用脚随意踩之,并加以嘲笑。没想到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马皮竟蹙然而起,将这一女子卷走了,父亲寻找亦无果,后经数日,在大树枝间发现,女子与马皮都已经化为蚕。这一故事恰好与《盘瓤》对应,展现了一个不信守承诺最后以悲剧收场的故事。

从以上两个故事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在对待男女情感方面更加注重“守诺”、“信义”等方面的体现,也从侧面表现了信守承诺,就会获得幸福,违背诺言,就会遭到人们的谴责,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3.主动追求爱情的女人

这一代表性的作品是《儿化水》,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太守的女儿,她对自己的所爱并不像其他女子一样压抑在心底,而是积极主动地追求自己的所爱。太守女爱上了自己父亲手下的书佐,以“子认父”的方式来帮助自己获得了理想的夫婿。这里的“儿”其实就是起到了一种媒介作用,联系了太守女和书佐。故事中的太守也并没有因为门第之念棒打鸳鸯,最后同意了二人的婚事。这其实也进一步表明了汉末魏晋时期对青少年男女婚事的束缚有所松动,女子也可以追求自己心中所爱,,这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女性独立意识的萌芽。

4.独立自强的女人

独立自强女性的代表作品有很多,比如卷十六《苏娥》,苏娥丈夫早死,为维持生计就买起了丝织品,最后被歹人杀害,但她也不就此认命,而是托梦为自己伸冤。可见当时的女性不仅可以自立自强,还有一股不服命运的劲。再有《邓元义妻更嫁》中的邓元义妻子,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一个贤妻良母、孝顺的形象,却被休回家,即使是这样原本柔弱的女子没有消极,而是敢于主动寻求自己的幸福,后来嫁了一个比前夫更优秀的人。卷五《丁姑祠》中的丁姑“其姑严酷,使役有程,不如限者,仍便笞捶不可堪。”因忍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而自尽身亡,死后的丁姑成为了一位民间的神,拥有了法力,但是她并没有施展个人报复,反而将视角放在了广大女性被压迫的现实处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忌辰定为“息日”了,也就是妇女的节日,妇女可以歇息一天。在那样的社会,丁姑这样的做法算是对封建统治“无理”的挑战,她拼尽全力为女性争得了一天的休息权,这也充分展现了魏晋时期女性权利意识的觉醒,更展现了早起女性主义的革命性与先进性,更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巾帼不让须眉”的独立自强女人形象。这些女性是我们的榜样,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今社会,女性都应该自立自强,不在依附他人存活。


 

二、《搜神记》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段时期,常年战乱导致民族交流频繁,人们的心理意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混乱的社会中人们的信念也发生了变化,儒学衰微,礼教破损,佛、道等多种宗教得以盛行,也开始流传一些富有宗教色彩的故事。在各种因素结合的背景下,《搜神记》中所体现的女性形象也是形形色色,富有特性。

(一)急剧动荡的社会

魏晋南北朝频繁的战乱,自从黄巢起义后,朝廷和人民的矛盾达到空前尖锐的程度,各地方势力趁虚而入,企图多下中央政权。长期的战乱导致各民族开始交流融合,使得人们原始的保守心理被打破,思想逐渐开放。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统治者非但没有想决策解决,而是一味逃避,开始相信长生这种荒诞的说法,信道求佛。统治者的信仰发生改变,可想而知,这个社会政策发生改变,整个社会都开始笼罩在“鬼神皆实有”的氛围下。在战乱中受苦受难的都是底层人民,当时统治者都开始逃避现实,那么上层阶级无人管控,也随之开始荒淫无度、欺压百姓,导致民不聊生。老百姓面对沉重的压迫与剥削,是极力对祈求摆脱这些沉重的枷锁,奋力抵抗统治阶级的压迫,渴望幸福自由的生活。然而现实生活中底层民众找不到出路,想要寻求一个精神寄托,于是百姓开始奇思幻想。

(二)士族门阀制度的兴盛

魏晋时期,频繁的战乱导致统治政权不断地被削弱,而在战乱中不断走向兴盛的却是门阀士族制度。这是一个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在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上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而且士族是非常重视教育的,且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在对待家族女孩的教育上也是不含糊,学的基本是跟家族男子一样的知识,不在沿袭“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想法,家庭的文化氛围十分浓重。士族不仅势力强盛,在家族的血统方面也要严格把控。为了防止士庶的通婚,严格区分士、庶族群。也正是因为这一制度妨碍了寒门子弟出身的士人的仕途之路,面对士族把持政治权利的局面,不少寒士在作品中强烈表达对这一制度的不满。同时寒门的男性再这样的背景下深受压迫,于是想寻求轻松的环境。在《搜神记》当中的婚恋故事中就有许多寒门男性与贵族女子的搭配,故事中都是贵族小姐主动追求,不管男性的年龄和身份。并且就连神通广大的女神都主动与凡间男子结发为妻,帮助男子求得荣华富贵。而最匪夷所思的却是人鬼恋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都是一些豪门贵族或者帝王后代的女子主动追求,男子都是寒门士人,虽然女子身份高贵,但是在过程中却不是掌握主权的一方。这些故事可以反映出门第婚姻制度对寒士庶民的压迫,因此形成想要与贵族女性婚恋的意识,想通过与贵族女子婚配获得地位与财富。这些故事中的女性其实也就是当时男性心中的理想女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望与要求。

(三)错综复杂的宗教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宗教与政治一直是相伴而生的,并服务于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政权更替频繁,为宗教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得当时不在儒学当霸,而是道教、佛教等诸多宗教同时存在发展。汉武帝时期就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而到了魏晋时期佛、道的兴盛以及玄学的兴起,儒学独尊的局面也随之被打破。不过,尽管儒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儒学也充分发挥了自身兼收并蓄的特点,在巩固封建统治方面仍然保持着正统地位。也随之形成了各种宗教在斗争中互补发展,因此也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发展,《搜神记》中就包含了许多的宗教故事,从而反映了错综复杂的宗教观念。在作品中的道教观念基本体现为崇拜天地鬼神,巫术就是其中一个线索。戴女通过修炼成为祠堂的神巫,何比干持着道符被保佑子孙满堂等故事。这些故事也反映了当时乱世中人们的愿望,通过占卜来了解或者祈求某些事情。干宝就认为妖怪“本于五行,通于五事”,“其于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论矣”(《搜神记》卷六)[16],从而反映干宝对占卜之道也是深信不疑。佛教的传播也是志怪小说带来的新内容与影响,《搜神记》中丁姑的事迹宣传就是善有善报的佛家思想。错综复杂的宗教观念,使得压迫女性的礼教制度的有所松懈,使得女性得以喘息的机会,因此才会形成个性鲜明的女性。

(四)包容开放的妇风

魏晋南北朝动荡的政局使社会环境变得相对宽松。儒学的衰微、门阀士族的掌权等因素综合作用,促进了这一时期的人们思想相对解放,自我意识觉醒。当时的女性也随之受到了时代的影响,思想、性情上都开始产生新的特征。这一时期的妇女之风相对开放,女性的贞德观相对与前代来说较为薄弱。有的女性在婚配前就与男子相会私通。就如卷十六《紫玉与韩重》中吴王女儿紫玉喜欢韩重,于是“私交信问,许为之妻。”作为一个高门贵族的女子主动追求男子,并与之私下约定终身,可见当时的女性有多开放大胆。再有就是未婚生子的女性,卷十一《饮水生儿》中太守的女儿爱慕官府中的书佐,于是偷偷让婢女取来书佐的洗手水喝了,怀上了孩子。当时太守也能让女儿生下这个不知父亲的孩子,并且在孩子能够走路的时候,抱他出去认夫。在当时封建社会下,这种未婚先孕不管是当事人,还是家人,都会被唾弃。但是当时太守女没有面临这样的问题,可见当时人们对于未婚先孕也是可以包容的。不仅是未婚的年轻女子可以大胆的追求爱情、自由,就连女子也是可以离异再嫁,她们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开启自己新的生活。卷十一《邓元义妻更嫁》,伯孝流涕曰:“何意亲姑反为此祸!”遣归家,更嫁为应华仲妻。仲为将作大匠,妻乘朝车出,元义于路旁观之,谓人曰:“此我故妇,非有他过,家夫人遇之实酷,本自相贵。”[16]邓元义见妻子在家总是被欺负,于是让妻子回娘家,而且在得知妻子改嫁华仲时,还送上真心的祝福。可见当时改嫁在人们的心中不是一件什么过错的事,寡妇再嫁俨然成为一种风气。

再则在《搜神记》的一些故事当中能够反映出一些女性性好嫉妒。在儒家学说中忌妒是犯了“七出”的第六条,礼教中是不允许有妒妇存在的。但是在儒家思想衰微的魏晋南北朝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妒妇这样的形象也就应运而生。《搜神记》作者的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妒妇形象,干宝母在其父下葬时,把其父生前最宠爱的一个婢女推下去殉葬,就是因为忌妒婢女得到宠幸。妒妇这一形象的产生,终究还是由于不合理的婚姻制度造就。在封建社会中男性可以三妻四妾,而女性却必须忠诚于自己的丈夫,言听计从,可见当时的婚姻制度对男性是宽容的。然而在魏晋南北朝却不见得是这样。

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性在战乱,门阀制度盛行,儒学衰微,错综复杂的宗教观念的环境下,妇风变得包容开放,女性得以有喘息的机会,也开始追求思想自由解放。


 

三、《搜神记》女性形象的价值

(一)文学价值

《搜神记》当中的女性形象有着极其高的文学价值,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女性形象的创新;其二,多变的叙事视角。干宝在《搜神记》这一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批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所采取的叙事视角也十分丰富,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1.女性形象的创新

一方面,《搜神记》塑造了一批情感自由的女性形象。处于男权中心社会,女性的情感原本就受到了诸多限制。在很多古典小说中所刻画出来的女性大多都是对情感忠贞不渝的,一旦变心,就很可能会以不守妇道之词加以批判。但是《搜神记》这一作品中并没有受到男权中心文化的影响,叙事者对女子的情感变化并无微词。并且所描述的女子大多都是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虽然最后的结果有好也有坏,但是作者都以客观的视角描述了这些女子的爱情,也描述了他们自己的选择。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这都展现了一个个情感自由的女性形象,而这在中国的小说史上是十分珍贵的;

另一方面,《搜神记》塑造了早期女性主义的形象。在中国古代,女性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虽然现在全人类倡导男女平等,但是依旧有一些重男轻女的根深蒂固思想存在。女权运动最早出现在法国,随后传到英美才逐渐兴起,五四时期才传到了中国。但是早在魏晋时期,女性意识便开始觉醒,并尝试做出抗争,出现了一系列因不堪压迫和奴役而奋起抗争的早期女性主义者,比如丁姑、苏娥等等。并且《搜神记》中大多数的故事都讲述了女子赠男人财物或者权力,这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早期是存在男子依附于女子生活现状的,而这也展现了中国早期的女性主义思想。

2.多变的叙事视角

1)全知视角

《搜神记》的叙事方式采取了第三人称式的全知叙事视角,主要特征是叙事者躲在幕后,冷眼看人和事,既不参与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不对人物的事件进行评价。比如在卷十四的《窦氏生蛇篇》中,从窦氏生蛇到窦氏死去,有大蛇出现,叙事者却并没有对这种奇异知识做出任何解释,也没有叙述窦氏以及他人对生蛇一事的态度及想法。除了整个事件本身,读者无法得到任何信息,直到最后从时人的角度来分析,我们才可以看到其中的端倪——“窦氏之祥,而这也为读者对整个故事及当时社会背景的分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总的来说,全知视角更能够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它能够让读者看到一个更为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而这也是《搜神记》的独特之处。

2)限制视角

限制视角不同于全知视角,它主要指的是叙事者将自己的权利不断压缩,并不会事无巨细地交代整个故事的具体情节,而是以故事中的人物为视角,将其作为立足点,将人物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感作为推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揭露整个事件真相的主要参考点。这一视角有着当局者迷的特点,故事中的人物不可能全能全知,这也就给读者获取事件的真相真多了时间,以此来制造悬念。而这也是志怪小说描写怪异之处主要参考的方式。比如卷十五《贺瑀篇》中,贺瑀死了,三日后又复生,他通过自己的叙述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叙事者完全是以贺瑀的视角来描述整个故事,通过贺瑀的描述,我们才可以知道整个事件的始末,也能够彰显整个故事的奇异之处。因为亲身经历者的叙述更能够增强整个故事的真实性及可信度,更能够将这种荒诞离奇的经历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获得更为真实的阅读体验。

3)流动的叙事视角

不管是全知视角还是限制视角,它都是对叙事视角的静态分类。在《搜神记》这一作品中,作者经常使用的是流动的视角,是若干个角色视角和叙事者视角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进行的动态组合,经常出现以一些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的篇章中。通过不同人物的转换,采取不同的视角,以不同人物的不同口吻来叙事,使得整个故事更为真实。比如在卷十七《彦思篇》中,故事最开始都是以彦思作为叙事的视角所发生的事情,也是他亲眼目睹的。比如从最开始家中有鬼到后来鬼要求娶他的小妾,请来道士做法,鬼魅再将这一道士赶走,最后再到彦思将家中有鬼的事情告诉妻子,被藏在悬梁上的鬼听到之后威胁要将整个房梁截断,使得彦思一家不得不搬到外面等等事情,都是以彦思的视角来展开叙述的。而后这一视角发生了转换,移到了郡中典农身上。典农指出这一鬼魅是狸物,被鬼魅危险,要揭发他贪污的行径,使得典农急忙向鬼魅谢罪。最后又以自后无敢道者,三年后,去,不知所在。作为全篇的结尾。这样流动的视角使得整个叙事的立场发生了变化,也避免整个故事单一、枯燥、乏味。使得整个故事的情节更为紧凑、复杂,能够让读者产生更为积极的阅读兴趣。

(二)审美价值

在魏晋时期,虽然女性的生存状态相比起之前压迫与钳制有所弱化,也更为自由与开放。但是女性依旧是当时的弱势群体,她们执着追求自己的社会理想和爱情理想,在实现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障碍。她们给我们展示的“悲剧”是立足于一种比较宏观的视阈,体现出来的并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悲哀、悲悯,而是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及毁灭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独特情感。比如她们敢于斗争的勇气和对理想追求的力量感,所展现出来的美才更有内涵。所以《搜神记》这篇作品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它更能够彰显作为古代弱势群体的女性敢于追求理想爱情及独立人格尊严过程中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勇敢,更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他们的悲剧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加以分析:

一方面,爱情悲剧。《搜神记》中大多数的结局都是以悲剧收尾,不管是人鬼、人妖还是人神,他们的结局基本上是以悲剧为主。并且这些女性基本都是善良的,她们追求人世间的真爱,却被自己所深爱的人深深伤害,而后也没有施展任何报复。其中所展现出来的不仅是情感美,还散发着独特的人性美,特别是角色放在了女神、女鬼或者女妖身上,更展现了人世的无情。这些女性追求自己爱情的过程虽然显得痛苦而无奈,但是并没有给人一种消极悲凉之感,反而是有一种悲壮的审美感受。比如《紫玉与韩重》中,两人自由恋爱,最后因为门第悬殊,两人死于非命。二人的纯真爱情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但是作者却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小说中帮她们实现了。两人在墓中完婚,这种浪漫且诡异的表现手法既展现了当事女子对婚姻不自由的一种反抗,也从侧面展现了作者对门地观念的强烈鞭挞。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人世间的真情可以冲破时间、门第甚至是生死界限,不仅彰显了爱情的伟大,也展现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盛行的时代下女性追求爱情自由的勇气与抗争精神,这种悲剧所展现出来的美是富有力量性和启迪性的;

另一方面,《搜神记》中的故事还展现了当时特定社会现实的黑暗与混乱,也展现了当时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这些女性形象不仅承载着时代的精神,也记录着时代的乱象。这些女性生于乱世,妄图寻求一线生机,而后被黑暗现实摧毁的这种现实悲剧往往也能够给读者展现出一种悲剧美的感悟和体会。比如《东海孝妇》中的周青因为婆婆不想拖累她自缢身亡,却被自己的小姑诬陷,被官府屈打成招,含恨而终。随后当地大旱三年,天地出现奇变才显示出周青的冤屈。这一故事情节不仅展现出了作者对封建时代孝道的讽刺,还能够展现当时社会女子的悲哀。孝妇只能靠死后天地的反常变化来证实自己的冤屈,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的女性生存是多么的艰难。特别是在等级门阀制度十分森严的情况下,当时下层人民蒙受的不平和冤屈多如牛毛,这也正是展现了当时社会时代的悲哀。所以《搜神记》这一作品中不仅展现出了含有悲剧美的女性形象,更给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悲剧以及生活在悲剧时代中女性群体的可悲,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十分强烈的悲剧美感受和体验。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及人类命运进行思考和感悟,升华他们的灵魂。

(三)现实价值

即使现在有了人人平等、男女平等这样的说法,并写进了宪法,但是中国已经历经了五千年,有些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存在。就如女性歧视,在当今社会仍是存在,很多企业单位都是优先考虑男性,对女性存在不公平的待遇,很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在面试时用人单位都会问女性的婚育计划,这就是对女性的一种普遍看法,认为女性就是婚后相夫教子。虽然已经进入了新世纪,有一些人还存在重男轻女的观念,认为只有生了男孩才算完成传宗接代,并有养儿防老这样的老话,而且在一些财产分配方面也是默认女儿无分配权,可见人们对女性还是存在性别歧视。

而且现实中对女性总会存在一些固化的标签与思维,认为女性有些事情只是出于无奈被迫完成,但其实并不是因为一些标签才去做的。在生活中,我们总跟别人说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又或者按照别人的想法去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往往忽略了我们的个体主观意愿,女性的个体需要活成什么样子是取决于她自己的选择,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想法去活。我们要正确看待女性的社会地位,男性与女性都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男性并非是家里的顶梁柱,女性也不是非要委曲自己顺从家庭。女性的自由平等,还是得靠女性自己去争取,在这一方面给我们带来启示的历史女性有很多,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性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生活在连年战争的时期,但是女性们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反而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女性得以喘息的机会。她们聪明才智,尽情的展示自己的魅力。她们在穿戴服饰方面也敢于挑战,在封建礼教社会每一类人的服饰穿戴都有一个严格的标准。而魏晋的女性却是大胆的冲破封建礼教,追求自然美,《西晋服袄》就讲了在元康末年妇人的衣服开了两个裤裆,加在衣领的上面,这种是内出外的象征,与传统背道而驰。又有《方头屐》中女子不再是原来的圆头屐,而是与男子一样的方头屐,可见当时女性就试图与男性持一样的地位。再则当时的女性就不在依附男性而存活,《搜神记》再众多的人神恋、人鬼恋当中的女性就是不依赖男性而活,她们还主动帮助男性获得地位与财富。再则就是魏晋有名的才女谢道韫就是一个典型追求自由解放的女性,她不仅有才,还勇敢无畏。她直接指责丈夫,并且表达了对这个所谓门当户对的婚姻不满,这样的行为在封建社会是大逆不道,但是谢道韫却是无畏。

魏晋的女性不仅为我们展示了追求美的女性,还为我们展示了独立美。卷十六《苏娥》,苏娥丈夫早死,为维持生计就买起了丝织品,最后被歹人杀害,但她也不就此认命,而是托梦为自己伸冤。可见当时的女性不仅可以自立自强,还有一股不服命运的劲。再有《邓元义妻更嫁》中的邓元义妻子,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一个贤妻良母、孝顺的形象,却被休回家,即使是这样原本柔弱的女子没有消极,而是敢于主动寻求自己的幸福,后来嫁了一个比前夫更优秀的人。这些女性是我们的榜样,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今社会,女性都应该自立自强,不在依附他人存活。

女性从来都不是历史的旁观者,在人类发展史上,女性是直接的参与者,甚至是创造者。[17]通过对《搜神记》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女性都是敢于与恶势力抗争,试图追求自己的自由,即使最后能成功的战胜封建礼教,但是她们身上敢于斗争,主动追求爱情,为当时,乃至后来的女性做了表率的作用,她们值得我们敬佩,学习。

 


 

结束语

《搜神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经典的小说,它里面的内容颇为传奇,与古代严肃的文学大不相同,但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具有承前启下的作用,其作者更是因此被称为“志怪小说鼻祖”。《搜神记》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后世在塑造女性形象时,不仅只体现传统思想的影响,还充分体现各个时代的特色,为后世小说塑造女性形象奠定了基础。《搜神记》中的女性形象具有明显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不管是异世的女性,还是现实的女性都具有鲜明的特性,同时在一个人的身上也可以体现出多种特质。而这些女性都蕴含着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时可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她们对现实社会也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对我们现社会女性有着榜样作用。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应该学习《搜神记》中敢于斗争,追求爱情婚姻自由,追求人格自由的精神,坚决成为别人的附属品。


《搜神记》中的女性形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