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80年代古早味,这款桌游让我仿佛回到童年,泪流满面

大家好我是水导(yooshi),最近航仔给我寄了一盒在市场上还不多见的、由2plus在2018年出版的原创游戏《什么不见啦》。
身为80后的我,在玩的时候被它充满着台湾80年代浓浓古早味,搞的泪流满面,仿佛回到了童年。
说句实话,在没玩这款游戏之前,光听这游戏名字我是排斥的。因为一听就是个毛线游戏啊,“什么不见啦”这种疑问性短语,不就和“您吃了吗”“澡洗了吗”“哎呀我的天哪”这些生活性短语属于一类么?
我们桌游玩家一般都有一种策略玩家的优越感,谁高兴一开始就承认自己是毛线爱好者……咳咳,其实我是。
但是,即使我承认我是毛线爱好者,也不会对如此中二名字的桌游产生浓厚兴趣吧,什么不见啦你自己找呗,问我做什么?

可当我实际拿到游戏后,这游戏的盒子美工还是有吸引到我:绿墙桌前,堆放着一堆老货,充满了《忘忧杂货店》插图的既视感。录音机、挂式电话、非数码单反相机、黑猫(哦不对,这个是混进去的)等等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消失的东西,静静地放在桌子上,颇有种怀念的味道。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说明书,用超凡的阅读理解能力看完了规则,然而明白了机制的我又一次在心里泛起了嘀咕——这是一款记忆游戏。作为一个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对于要求记忆的游戏一般并不是很感冒。
我还是决定隔天和小伙伴们一开为敬。
转眼就到了隔天,这个游戏的人数是3-7人,已经是很明显的聚会游戏了,既然如此,肯定人多才热闹,于是我一口气约了六个小伙伴,决定好好聚会一次。
结果这群渣鸽了三个。于是我们只能以最低人数三人开始试玩这个游戏。
开始给大家(其实也就俩)介绍这款游戏了,一通由于配件画风而引发的吐槽又让我措手不及。
因为他们分别是这样……

这样……

和这样的……

这浓浓的日和风引来一阵嘲笑,我不由对他们俩嗤之以鼻孔。虽然单看确实人物画风有些鬼畜,但是作为一款以八九十年代为背景,主打怀旧的游戏来说,把这些人物放到大图中竟毫无违和感!

说起怀旧,《什么不见啦》真的用心良苦,虽然是台湾地区的背景,但绣花被、铁皮青蛙、毽子啥的我们在大陆也是家家都有,这些曾经的生活用品,早已烙印在我们婶婶的闹海里。
好游戏用心在细节,我举几个例子来炫耀一下我的发现。首先就是刚刚上面的鬼畜人物圆牌,不知道80后和90后早期小伙伴有没有想到什么……对了,曾经风靡一时的小虎队干脆面,里面的旋风卡和这几个一样,边上有四个小圆形的符号,包括石头剪刀布的图案!

找到老图真的差点老泪纵横,上了年纪就是喜欢怀旧。当年为了收集,不知吃了多少防腐剂,但是现在却再也吃不到当年的味道了……
其次,与所选人物颜色对应的token,像极了小时候吃的一种进口糖,肯定很多人吃过。
最后就是卡牌的设计,这复古的配色其实也很花心思,既让人感觉舒服,又容易激起回忆的感觉。这配色很容易带动观者的感情和思绪。

游戏配件刚刚都介绍得差不多了,主要由一堆场景卡,每个玩家自己的人物(有一个是动物猫)立牌,和对应颜色的押注token,以及一刀物品卡和计分token,构成了这个游戏的全部。

游戏开始时,初始设置如图所示,尽量均匀平均发完物品卡,随机抽取五张大的场景卡背朝上放在桌子上,计分片和一个沙漏放于桌子中央,每张场景卡边上放一张押注卡用于后面的押注。
首先有一轮大家偷窥场景的步骤,每个人拿取自己面前的一张场景卡,然后同时数五秒看完,然后换下一张,直到每个人都花了25秒看过所有五张场景卡。在看的时候,你不光要尽量记住画上出现的物品和细节,还要记住这整个场景的位置。
用友人A的话来说,玩大家来找茬厉害的玩家,这时候还是有优势的。

大家都看过记过后,游戏就正式开始了。
由最年轻的玩家开始,每次翻开一张物品卡,如果有人觉得这个物品出现在某个场景卡上时,即立即去抢沙漏,然后可以第一个下注。
到这一步有点像很多反应类游戏,下注阶段又有一点《只言片语》的意思,每个玩家按顺序轮流下注(靠抢沙漏玩家近的玩家优先级也高),放到下注卡上,第一个位置的不扣分,后面的依次会有扣分,越往后扣得越多。
最后如果你猜的场景卡确实有该物品的话,你得到等于本次下注人数的分加减调整值。猜错则直接扣两分。
如果你是这张卡上唯一下注的玩家,则可以额外加一分。某人到35分或牌全部出完则结束,分多的获胜。
由于有的物品会在多张场景卡上出现,所以如何避过大部队而独自去猜另一张有物品的牌常常是拉开分差的策略之一。
实际玩起来,这游戏充满了欢声笑语。才两三轮之后,两位友人就直呼“这游戏不错!”虽然物品都是台湾八十年代的老物,但海峡两岸是文化共通有感触的。
大家常常为了不走寻常路独拿加一分而冒险脑补去猜别的场景卡,毕竟富贵险中求。当你完全不记得哪张有时,又可以跟风去蹭看起来很自信下注的玩家,可结果往往是看起来很自信的玩家其实也是瞎几把猜的,最后所有人都扣分也是喜闻乐见。
其实这游戏并不需要太强的记忆力,有的东西可以根据场景主题去猜测,当你估计在步行街上会有一个中年妇女拎的塑料袋里有一个鱼头,结果翻出来真有一个买菜的中年妇女但她袋子里放的是青菜的时候,这种很接近真相却失之交臂的自嘲感,真的是猜错了都很开心。

游戏还提供了分最低的玩家可以交换翻开的若干张场景卡的规则,别小看这简单的一换,多来几次之后,之前的记忆就会完全被打乱(我说的是我们中老年人,记忆精英略过此部分)。
一局之后,真的酣畅淋漓,我说你们要不要看看其他几个场景还有啥,他们再次异口同声表示拒绝,因为他们还想下次再玩多人局,不想被剧透。
游戏过程中,我仿佛再次回到了童年,简单而激烈,就像曾经儿时的游戏曾带给我们的快乐。
到此,我才明白了那个曾经看似中二的名称的深刻意义——什么不见啦?什么不见啦?大概不见的是儿时曾经的纯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