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3 交换,商品,价值

2022-10-26 23:41 作者:斯诺布里奇  | 我要投稿

第二章 交换,商品,价值

1、简单交换:物物交换和商业,发展于产品各别的地区,基于产品的自然属性不同(使用价值不同)。交换的根本特征是计量(不一定准确)的对等补偿。因此,交换起源于原始社会单位之外(在个人服从于集体的情况下,集体内不存在对对等补偿的追求)。简单交换往往是偶然的,也未必是平等的,也不是原始生活正常功能的一部分。原始人获取外来产品的方法通常有简单交换战争掠夺两种。

2、过渡时期的交换:简单交换向发达交换的过渡中,存在着两种过渡方式——沉默的物物交换(在公开敌对的边缘上,建立起约定俗成的交换关系,发源于无亲属关系各原始人群之间的接触)和赠送礼品(严格来说是“分配”而非“交换”,是集体内部成员间、氏族与家族间、公社尚未解体时的小农个体间乃至受共同文化影响的多部落间,不精确计算等价关系而存在的“馈赠”与“回礼”。即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赠送礼品失去了其经济意义,但其文化意义影响深远)。这两种方式是约定俗成的,有规则而非制度性的。

3、发达交换(或普遍交换):是惯常剩余和其他产品接触的结果。个体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交换更加频繁和日益正规化,为了维持经济平衡,公社越来越多地采用计量方法来对待交换,等价原则逐渐起到了首要作用,即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一般等价物也得到了广泛采用并形成制度。具有地区专业特色的手工业品首先进行了常规的交换,此时,交换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而成为了经济生活的辅助手段。手工业者开始逐渐脱离农业生产,但仍在公社整体控制的范围内,尚未形成独立的经济活动。

4、商业:农业革命和经常剩余使得一个部落可以同其他尚未掌握这种剩余进行经常的交换。交换不再局限于少量地区特产,而是包括了整个地区的全部产品,各地区、各集体凭借相对优势实现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其联系日益密切而难以分割。冶金革命后,个体无法习得或进行各种的经济活动,交换工作同其他经济活动分开,商业形成;同时,冶金知识要与矿产材料结合也往往通过商业实现。当然,尚未专业化的普遍交换和专业化的商业在农业地区一般同时存在。

5、商品生产:在原始社会,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需要,即生产者为满足自身需要而生产使用价值,或者将生产剩余进行补充性交换;而专业手工业者的全部生产都是为了交换,将劳动产品换为生活资料,他们脱离了村社,只生产供给集市需要的交换价值,即进行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一般产品生产最大的不同在于,商品生产的生产与产品、劳动与劳动产品相分离,必须摆脱商品的交换价值才能获得使用价值。

6、城市:往往是从集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以周边农村地区为支撑,完全脱离了生产生活资料的集体,由手工业者、商人和行政人员等组成,具有完善的市场。

7、以协作方式组成的社会:一般来说,公社社会如果不是迫于经济和社会的必需,不会自愿取消一大部分闲暇时间去进行更多生产。此时协作方式组成的原始社会不存在除性别分工以外的分工。

经济的必需(交换):可以通过生产更多剩余产品进行交换,以获取本社会不能生产的必需产品。

社会的必需(阶级):强迫把剩余产品定期贡献给集中的权力。

总而言之,(超出必要储存的)剩余产品的增加并非经济独立发展的结果,而是外部压力的结果。

8、以合理分工组成的社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劳动的速度就不能总是由习惯和习俗来规定,必须按照共同的标准来衡量。缺少标准,分工就会瓦解。此时,社会组织的共同标准是劳动时间经济(这也是商业阶段的重要特征)。从生产、分配到剥削,劳动日和工作的数量存在严密的关系。

9、交换价值:在商业出现后,劳动时间经济成为社会组织的基础。商品的交换价值以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

(衍生概念: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抽象/具体劳动、社会/私人劳动)

10、简单商品生产(小商品生产):商品经济发展初期,手工业者用自己私有的生产手段进行商品生产,并逐渐形成市民群体。市场在生产和消费的循环中逐渐体现出一定的规律,形成了精密的劳动计算、严格的劳动纪律、复杂熟练的高质量劳动,社会分化明朗,市场经济逐渐建立。

11、简单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按照商品中包含的抽象的、简单的、社会必需的人的劳动,来支配商品的交换,并通过交换的成功与否重新组织社会支配的全部劳动时间。价值规律还主导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私人劳动只有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才间接得到社会劳动的性质。


读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3 交换,商品,价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