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光·七苦山


一座山之名,除了它秀丽的风景,还有它的文化底蕴。
一张照片的珍贵,除了那永不磨灭的瞬间,更有曾经无数次的回忆。
一辈子的生活,除了爱上一个人,更要珍惜在一起的时光。
一次旅行,不在于寻山问景,还在于自己的内心。
七苦山上七苦堂,一张照片两人缘。
相爱必懂珍时光,盛景难抵仙人伴。


山西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居于中原的核心地带,传说中的尧都平阳、舜都薄板、禹都安邑都在山西,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外来文化纷至沓来,它们与中原传统文化相遇相融,在这里生根繁衍。在它们的背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子总是非常明显,佛教如此,天主教也不例外,太原市著名旅游胜地七苦山就是一处闻名全国的天主教圣地。



七苦山位于太原晋源区姚村西南的洞儿沟。洞儿沟有百亩桃园,向西穿过大运高速公路西面的山上就是七苦山了。七苦山为天主教圣地,自然风光优美。通过之字型山路通向山顶,每个拐弯处都有一处耶稣受苦的亭子,共14处。快到山顶就能看到“上天之门”,登上39级台阶,通过上天之门,就能看到中西合璧的祭坛和主殿。每年的9月15日有数万天主教来此朝拜。七苦山上春季野花飘香,有翠柏参天,山下有修道院旧址,建筑充满西式风格。

七苦山何以得名?


一百年多前,每到白露秋分时,庄稼行将成熟之际,洞儿沟庄稼屡屡遭受冰雹袭击的灾殃,以致村民年年度荒。当时的神长带领教友,举着十字圣架,祈祷游行,把十字架插到山顶上,求主免去灾殃。“十字架,威力强”连教外人都这样夸。从此,洞儿沟不再有灾荒,人们生活也有了保障。

洞儿沟的神长教友,每逢秋收季节,总要感念十字圣架的保护,免遭冰雹之苦,十字架与圣母如此紧密相连。1924年,教友们准备在山上修建圣堂,那时,教宗钦定“圣母七苦”的通谕(1913年),才传到这里不久,于是他们给圣堂起名“圣母七苦堂”,南山也就叫七苦山了。

那么究竟何为七苦?指圣母一生所受之七种巨大痛苦;传统之圣母七苦经文如下:

(1)闻西默盎,预言吾主,受难之状,圣母一苦。
(2)王黑落德,心生恶计,谋?吾主,圣母二苦。
(3)京都瞻礼,行归在路,不见吾主,圣母三苦。
(4)主负十字,重压跌仆,苦街相遇,圣母四苦。
(5)见举圣架,通体全伤,七言而终,圣母五苦。
(6)吾主圣躯,二圣取下,白布敬殓,圣母六苦。
(7)圣身已葬,石板盖墓,忧闷回府,圣母七苦。















七苦山,圣光与历史的交融:

从山脚看七苦山并没有特别之处,但山顶的建筑却异常醒目:建筑整体呈灰色,大门是西式的凯旋门,顶上却是八角飞檐、上覆黄色琉璃瓦的大芜顶,完全的中式建筑风格,显得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大芜顶的顶端高耸的十字架,告诉人们这是一座天主教建筑。所谓七苦山,指的就是这里,这座山在天主教徒心目中非常有名,这里是他们心中的圣地。






七苦山在许多人听来都比较陌生,但是在天主教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省内外天主教友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每年的9月15日,都会有数万名天主教徒到此朝拜,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活动。从清徐的洞儿沟到七苦山沿途人流浩浩荡荡,延绵不断,每颗虔诚的心都在祈求天主对自己的保佑。

随着教会的发展,洞儿沟逐渐成为在中外天主教史书上享有胜名的村庄,现在洞儿沟已被定为“七苦山生态旅游区”。


如今的洞儿沟早已今非昔比,林木丛丛不再荒凉。教会在此新建了残障儿童院和幼儿园。洞儿沟小学也是教会筹资修建的。村子周围是结实累累的绿色果园,满眼尽是瓜菜梨桃、红枣葡萄。座落在七苦山脚下的洞儿沟村多年来蒙圣母无限眷顾,人们的心灵充满慰藉,生活上也逐渐富裕。

七苦山今世风貌:




七苦山上春季野花飘香,有翠柏参天,山下有修道院旧址,建筑充满西式风格,是天主教学习和游人可去的好地方。

如果你想了解一些西方宗教文化,亦或是探寻一番中西方宗教思想的融合,七苦山的确是个值得一去的地方,中西方建筑的人文美学,结合大自然的绿意馈赠,让心灵得到一次宁静的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