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走出“舒适圈”
作者丨君平
出品丨鳌头财经(theSankei)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踏出舒适区圈。一味地在安乐窝内固步自封,终究会被同龄人、被时代所抛弃,只有不断踏出舒适圈,寻找新的挑战,人生才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看似老掉牙的鸡汤,其中也蕴含着企业生存、发展的道理。

坊间流传很广的一则故事是,2014年,时任泰州领导找到刘强东,希望联合京东打造医药城项目,刘强东先后派了两批队伍去泰州考察,得到的结论却是一致的,“太难”。
实际上,2014年,互联网医疗在国内还处于起步期,彼时平安好医生刚刚成立,阿里巴巴也刚进入这一领域没多久。

彼时的医疗和医药行业虽然机会巨大,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贸然进入存在风险。
“要么做成,要么换人。”面对刘强东立下的军令状,京东健康(6618.HK)CEO辛利军频繁带队赴泰州考察、调研,故事的最后,京东健康于12月8日登陆港股。
3440亿港元,上市首日,京东健康的总市值已经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天花板。

对比之下,此前已经在港股上市的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开盘当日市值分别为3121亿港元和1056亿港元,现在二者市值则为3316亿港元和1085亿港元。京东健康上市首日便超越了前者。
“健康这个领域做好了,能再造一个京东”刘强东曾对辛利军说道。至少从市值上来看,京东健康6年从医药电商到“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运营模式已经获得资本的认可。
再造一个京东,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为用户提供价值便是企业的价值
京东健康上市首日市值便成为行业龙头并不奇怪,实际上,在上市前一日京东健康暗盘收涨26.88%,报89.55港元,成交额1.9亿港元。

与此同时,根据配售公告显示京东健康公开发售获得84.62万人认购,超过农夫山泉的70.75万人成为港股认购人数最多的新股。
资本最能看清企业的价值,对于京东健康而言,除了其成长性之外,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用户价值也是资本青睐的原因之一,毕竟涉及到生命的健康行业从来不止是生意这么简单,实际上,京东健康有现在能为用户提供全面健康服务的能力,也是不断打破舒适圈的过程。
鳌头财经了解到,2014年,医疗健康开始作为京东集团的一个独立业务上线运营。一开始,依托于京东强大的供应链基础加之在零售行业的经验,京东健康开始布局医药零售行业。2016年,京东健康已经逐渐成为业内有影响力在线零售药品商。

对于京东而言,单纯的扩大药品零售业,顺便提供一些健康服务是一条舒适的路,但带来的想象空间有限,对于社会和用户,也产生不了太大价值。
究竟是继续做药品零售,还是跳脱出京东零售的思路,以健康行业的规律发展,成为摆在京东健康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在刘强东和辛利军的一次谈话中,两人得出了答案,对于京东健康的规划,一是剥离出来,按照健康领域的规律发展,二是京东健康在初期可以不计投入。

在这一思路下,2017年,京东健康推出在线问诊服务,此后又不断丰富其健康与医疗服务。
鳌头财经对比国内主要医疗健康公司业务发现,京东健康涉及预约挂号、线上问诊、药品零售、互联网医院共建等多个常见领域,也包含跨境药品供应链、中药饮片供应链,药品冷链等其他企业不具备的优势,真正做到了为用户提供全面完整的健康与医疗服务。
实际上,京东健康致力于打造以医药及健康产品供应为核心,医疗服务为抓手,数字驱动的用户全生命周期全场景的健康管理平台。

京东健康的零售药房业务及在线医疗服务业务协同的双轮驱动,构建“医、药联动”的闭环体系,此外,京东健康还通过技术开放赋能给线下医疗行业。
在对用户提供的价值上,京东健康为用户提供便捷、易得、可负担的医疗健康产品和服务。切实帮助用户解决就医痛点,降低看病难度,切实提升用户看病就医的体验,帮助用户提升健康意识。
产业蓝海京东扬帆
大健康领域不单单只是一门生意,也不能只以盈利为导向,但盈利终归是企业的目标之一。
虽然京东健康在初期可以不计投入,但实际上从2017年开始,京东健康就已经实现盈利,并且盈利能力逐步提升。

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京东健康的净利润分别为2.09亿元、2.48亿元、3.44亿元和3.71亿元;2019年京东健康的收入达到108亿元,成为目前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第一家收入突破百亿的公司;今年上半年,疫情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医疗健康行业的数字化需求,京东健康在2020年上半年的线上问诊量是去年的近六倍,同期收入同比增长76%。
业绩成长的关键在于京东健康在业界首创了线上“医+药”闭环,这一商业模式不难理解,从流量贡献上看,购买医药健康产品的用户为京东健康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了天然的流量,而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用户则为其医药零售业务提供了潜在流量来源。简单地说,流量在京东健康内部实现了互相转化。

与此同时,京东健康活跃用户数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京东健康年活跃用户分别是4390万、5050万、5610万、7250万。
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逐渐提高,京东健康仍具有巨大成长性。
大健康产业在国内仍属蓝海,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中国大健康行业的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达到21.8万亿元。

另一方面国家政策对健康产业的发展正不断给予鼓励和支持。
今年7月份,国家十三部委联合发文,要求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从智慧医院、线上医疗纠纷处理、医保支付等方面进行完善;9月份,国务院又印发《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大力推进分时段预约诊疗、互联网诊疗、电子处方流转、药品网络销售等服务。”
“政策红利不断,健康产业应抓住最佳发展机遇,更加精准地对接和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全周期,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毓辉曾对此表示。

回到京东健康,从2014年战略布局医疗健康业务开始,从京东健康的发展历程展现公司的历次战略迭代,经过六年的积累和深耕,从医药电商到“互联网+医疗健康”,运营模式逐步获得市场和行业的认可。
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整体还处于转型升级的起步阶段,未来十年,中国的健康与保健市场的数字化比例将大幅提升,这将为以京东健康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创新模式的企业提供巨大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