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书摘』家人的使用说明书

2021-12-19 15:44 作者:岐亦Kimata  | 我要投稿

  家人的使用说明书

  黑川伊保子

  135个想法

  ◆ 引言

  >> 家人等于精神压力——这一喟叹在当下简直处处可闻。

  >> 作为一个有孩子的工程师,我深切地意识到,孩子们在日常活动中做的“恶作剧”、出的“小差错”是多么可贵,它们对于促进大脑发育起着关键的作用。

  >> 那就是,才智和缺陷一定同时存在于人脑中:●和创造力抱团的是“随心所欲”“浅尝辄止”。●深入思考的能力永远与“无所事事”“磨磨蹭蹭”挂钩。●回避风险的能力对应着“畏缩不前”。●百折不挠的能力则对应着“重蹈覆辙”。

  >> 可以说,如果抹杀某一缺点,其对应的优势也会被削弱。

  >> 一味看到家人的缺陷会让人生气,但若顺着缺点注意到对应的才能,每个人都会是家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 要知道,所有的才能都与缺点相伴而生、相辅相成,也就是说,每一位家人身上都有两面性。

  >> 人工智能的研发教会了我这样一件事:在那些被我们基于生活常识判断为需要规避的负面信息中,绝大部分内容其实都是大脑所必需的——我们的大脑并没有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哪怕一秒钟的时间。

  ◆ 第1章 为什么家人让我们备感压力

  >> 从某个陌生人的“今日怒气值”到纽约上流社会的“日常秘辛”,现代人生活的环境中充斥着繁杂的信息。

  >> 想要在生活中无视“别人在想什么”或“别人拥有什么东西”,几乎是不可能的。

  >> 我们已经无法回到从前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了。大众传媒不停传递的,社交媒体疯狂输出、扩散的,都是名为“信息”之物。

  >>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活成了“趋利避害”的模样,听到一件事情被正面评价就不断凑近上前,听到一件事情的评价消极就极力避免接触,试图活得比谁都充实,比谁都满足。

  ◆ 追求极致的现代人

  >> 好奇心、注意力、斗志,都属于维持生命的力量。它们全部是由大脑神经信号生发的“情绪”,一旦神经信号减弱,这些代表活力的情绪都将逐渐消失,不复存在。

  >> 生病固然痛苦,但也可以被视作塑造健康身体系统的关键步骤。

  >> 过于恐惧死亡,只会让生存这件事本身变得更加艰辛。而原本不害怕死亡的人,也会受到身边那些盲目追求极致的人的影响,迫于他们的汹汹气势而无法做出遵从本心的选择。

  ◆ 有得必有失

  >> 人生没有不用付出代价的事。一味地消除这边的风险,那边的风险便会纷至沓来。不论是紫外线还是胆固醇,都不可能被完全清除。

  >> 太过沉迷于脑海中的事物,就会在认清现实事物上花费更长的时间,无法利索地完成日常小事,最终结果就是东西用完乱放、衣服脱了乱丢、事情做到一半就撒手不管。不管是“任务”还是“物品”,总之就是没办法厘清——这就是一些理性思维活跃的大脑的典型特征。

  >> 与其改变家人,不如换个处理方法

  >> 家中无大事,只要对任何事情都上点心,完全可以避免家里人翻来覆去地为了同一件事发无谓的脾气。

  >> 脑海中被“明明能做到,偏偏不努力”这样的念头占据着,自然而然会很生气,进而强迫对方必须按照自己提出的标准来行事;而早早接受对方根本无法达标的现实,就能很快找到其他方法来适应现状。

  ◆ 心无旁骛的男性大脑

  >> 夫妻之间,总是有舍才有得,学会不在无谓的事上坚持,生活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 多线程的女性大脑

  >> 如果有任何一条线提前完成任务,就会出现空窗期或部分零部件的大量堆积。所以说,任务并不是越早完成越好,“合时宜”才是最重要的。不管是设计生产线还是软件编程,产品经理们都必须把这个原则牢记在心,贯彻执行。

  >> 我们的大脑中存在一种瞬时传递神经信号的模型,我称之为“感性运行模式”。如果运行模式不同,看待事物的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推进事物的做法都将产生天壤之别。说白了,每个人的世界观都不同。

  >> 如果不仔细斟酌人与人之间世界观的差异,那么不仅无法真正理解对方,甚至有可能好心办坏事,最终导致两人彼此看不顺眼,互相生对方的气。

  >> 将“别人办不到的事”理解为“故意不为我做”,甚至会使得自己对对方的体贴、感情乃至人性产生怀疑。

  >> 特别是,男性大脑和女性大脑的“感性运行模式”在生理构造层面就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不事先了解这一点,在组成家庭、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所有人都会很辛苦,人生也会变得更加艰难。

  >> 大人和孩子的大脑,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大脑,也会产生类似的摩擦。家庭原本就是不同类型大脑的集合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对于这一点,我们只需心胸豁达地接受就好。否则的话,生活真的会很辛苦。

  >> 世人都渴望无所不能。但是,无所不能同样也代表着危险——因为我们的大脑根本无法做到全能。

  >> 我们的大脑不仅有着与生俱来的偏向性(偏向男性思维或女性思维),还会依据环境变化不断调整,从而让自己更好地生存。

  >> 看向远方,就无法观察近处;注意力在近处,就无法兼顾远方。

  >> 一个人不可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拥有同理心;过于理性难免缺乏创造性;想得太多,实际行动就跟不上。

  >> 大脑天生如此,没有人能面面俱到——大脑不是全能王,希望大家都能明白这一点。

  ◆ 互补才叫一家人

  >> 如果一个人的注意力试图兼顾身旁与远方,最终只能大致地整体浏览。

  >> 因此,对待家人,我们必须做到:内心强大,不会对他人评价耿耿于怀;能够将缺点视作个人特色,给予包容、理解和支持。这一切,正是家人真正的意义所在。

  >> 世人的眼光并不能作为评判家人的标准。家里人的缺点多多少少是能被纠正的,但请你不要忘记,它同时也是可爱的。即使与世界为敌,也要和家人团结在一起。

  ◆ 没有欢笑的家庭培养不出努力的孩子

  >> 在缺少欢声笑语的家庭里,孩子总是很难打起精神追求上进的。

  >> “生活在没有欢笑的家中,孩子也就没有力气拼搏。”

  ◆ 不必惧怕失败

  >> “过分纠结成绩的父母。如果父母对成绩患得患失,就会让孩子逐渐惧怕失败。做父母的绝对不能在孩子遭遇失败或获得成功时比孩子的反应更激烈。”

  >> 诞生伊始的人工智能教会了我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大脑不但不应该忌讳失败,反而要拥抱失败,将失败当作不可或缺之物。

  >> 因为成年人的世界没有标准答案可言。我们常常会遇到“不知道正确答案”,甚至“连问题都没有”的情况,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要走他人未经之路,开拓新世界。

  >> 这一点不仅适用于开展新事业,哪怕在日常工作中,全然按照“别人教的方法”解决问题也远远不够。时移世易,职场中什么状况都有可能发生;维持夫妻关系、做家务、子女教育,也都是如此。

  >> 能用别人教的东西完美解决已知情况已成为理所当然,如何应对新事件,才是对人类感性的一大考验。

  >> 活得久了,我也慢慢领悟了一些更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感性就是生活的全部,人生完全可以用感性一言以蔽之。

  >> 尽管随时有可能落入失败的旋涡,但这里毕竟是一片曾经无人踏足的仙境。

  >> 我所追求的并非什么厉害的成绩,仅仅是感性而已——那是一种在面临意想不到的状况时仍能获得合理答案的力量。一颗感性丰富的大脑将在解决问题时不再轻易彷徨。

  >> 没有信念感,人就会因为渴求来自他人的认同或赞赏,最终活在“他人的期待”之下;如此,一个人将永远无法感知“信念”,从而更加执着于寻求他人的认可,落入内心虚无的地狱。

  ◆ 如何正确地失败

  >> 如果父母害怕失败,孩子便会逐渐恐惧失败;如果父母因孩子的成功而表现得过于激动,这种行为带来的精神压力也会让孩子更惧怕失败。这两种极端情况都是需要避免的。

  >> 不要害怕失败,但也不要对失败过于麻木。如果从失败中感受不到任何痛苦,就代表大脑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失败,也就无法成功转换为正确的脑回路。

  >> 接下来,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下失败的正确方法。1.无惧失败,勇于挑战;2.痛快地承认失败的事实,认真感受失败带来的痛苦;3.坚信“睡一觉头脑就会变得清醒”,心无杂念地去睡觉,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 现在的失败会转化为未来的感性。“不是自己的错更要揽下来”,将周围人的信赖聚于己身,这句话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处世法则之一了。

  >> 你对别人的善意,最后都会成全自己。

  >> 现在我们都明白了,过分执着于过去的失误是完全没必要的;而对于尚未发生、远在未来的失误,也不必过于悲观。

  >> 如果从旁指点的人自己害怕失败,就永远无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目前为止讲到的让失败激活大脑的三种方法。1.不是自己的错更要揽下来;2.不要对曾经的过失耿耿于怀;3.不要唱衰未来。

  >> 家,是允许犯错的地方,也是能最大限度激活大脑的场所。

  >> 做父母的,首先必须跳出唯结果论的桎梏。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孩子身心受挫,就和他站在一起共同分担痛苦;如果孩子获得成功,就及时与他分享喜悦。

  >> 棋手藤井聪太曾说过:“将棋的世界里有赢就有输,患得患失毫无必要。”这正是养育子女所必须具备的心态。

  ◆ 唯有生活习惯不能纵容

  >> 对于生活习惯,必须有一定的约束标准。特别是在“吃”上,如果放任自流,人就会整个垮掉。

  ◆ 家就是不讲公平的地方

  >> 饮食不但是人生存的基础,更是一个家庭的中枢。

  >> 通过互动最大限度地被激活,是大脑的成长机制之一。正是由于大脑需要帮助我们做出瞬间判断,识别出与自身产生互动的客体究竟是什么,这才形成了大脑认知功能的基本框架。

  >> 而在更成熟的社会阶段,人们必须认识到存在着“能够受到自己行为的影响”之人,并与其结交,这样才能形成集体和组织。

  >> 上述反应——即感知到与自己相关的人或事物,并对此产生强烈反应,正是人类大脑最原始的本能。

  >> 世间万物都遵循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无论做什么,都要尽量让风险降到最低。大脑自然也不能免俗。

  >> 家人之间的缘分和“正义”,本就不能混为一谈,因此胸怀“正义”的家庭成员还是应该眼不见为净,和家人适当保持一些距离比较好。

  >> 如果认为只有自己所秉持的道理才是正确的,最终便会用这把名为“正义”的利刃对家人造成伤害。

  ◆ “爱”到底是什么

  >> 人的表层意识会被某人的优点吸引,然而潜意识却会不自觉地怜爱对方的弱点。当怜爱逐渐超越了吸引力时,也就是单纯的迷恋转化为真爱了。

  >> 人生是不公平的。

  >> 任性的人更受重视,懒惰的人更被娇纵;与此同时,诚实的人却会因为微不足道的任性或懒惰而遭到指责和打压。

  >> 无论是父母还是社会,都对优等生抱有期待,但越是优秀,迎面而来的阻碍也就越多。

  >> 迷恋一个人的理由有很多,而爱上一个人的理由,唯有那个人的弱点。

  >> 从迷恋到真爱——形成这种优质关系的基础,是一个人身上的优缺点共存。

  >> 如果只有缺点,那么这个人任谁看来都会毫无可取之处;但若缺点全无,这样的人又会显得很无趣。

  >> 没错,真正温柔的人,绝不会深陷一段不温柔的人际关系,他们更倾向于与同样温柔的人结伴前行。

  >> 潮水起起落落,却始终和海岸缠绵,不会走远。温柔亦是如此,倾注给别人的,终有一天会反馈到自己身上。

  ◆ 无法回避的原生家庭

  >> 人是很难和养育自己长大的家庭环境彻底割裂开来的。

  >> 人的内心之所以会因为父母的一句话受到刺激,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彼此都被同一套价值观统治着。

  >> 一个人若仍然将世俗宣扬的标准奉为圭臬,还觉得“做人理当如何”,一旦看到父母凡事都用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因为一丁点不达标就挑三拣四,便只会徒增郁闷。但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为了摆脱这种价值观的束缚,我们就必须将父母的评价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彻底剥离。

  >> 但保持和善的态度,事实上也是为自己披上了一层保护的铠甲。

  >> 我们也许无力改变原生家庭,但依然能够努力改造自己的小家。

  >> 全力打造一个令家人愿意依附的家庭环境吧,让家为受伤的心灵提供避风的港湾,让我们每一天都要回的家成为世界上最温暖的巢穴。

  ◆ 家无规矩,不成方圆

  >> 的大脑真是不可思议,能够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一个人在这些物件上耗费的心意、时间和精力。

  >> 我们发现,男女双方之所以会被对方吸引,恰恰是因为对方拥有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特征。而家庭,正是五花八门的天资和气质的集合体。

  >> 家中某人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往往能够为另一些朴素节约的家人带来全新的生活体验,让他们享受更富裕的日子;在外工作赚钱的一方可能有丢三落四的坏毛病,但总会有个在家料理家事的人完美地补齐这块短板,找回各种丢失的东西,给漫无目的的搜寻画上句号。

  >> 正是通过将自身五花八门的性格特征组合起来,家人们才能最终拼成一个完整的圆,成为一支携手走过人生的队伍。

  ◆ 法则一:不要把“世俗”的评价标准带进家门

  >> 耿直和纯粹是最强大的特质,能够给予一个人即使收到外界投射过来的恶意,也能将其当作谆谆教诲,进而转换为支撑自身前进动力的力量。

  >> 至于世俗的评价,我毫不介怀——这就是我作为一位母亲,能为孩子提供的不同寻常但充满爱意的包容和体谅。

  >> 一旦孩子受到夸赞,不知不觉间就会被逼上必须做个“好孩子”的道路——恐怕这样一来,父母就会错过为孩子撑起“活得纯粹”这把保护伞的绝佳时机了。

  >> 我们在育儿杂志中常常能看到“鼓励式教育”的字眼,可是“好孩子”和“坏孩子”这种形容词,事实上都是世俗眼光下的产物,以这样的判断来评价孩子,完全是弊大于利。

  >> 至于“好孩子、厉害的孩子”“坏孩子、不靠谱的孩子”这种评价,实则充斥着将孩子推给社会大众检视的表现欲。

  >> 如果家中充斥着来自世俗的目光和评判标准,早晚有一天,家里的所有人都会被逼疯。

  >> 一旦以“完美优等生”的滤镜去看待子女,就会发现他们浑身都是缺点,而自己也会在这种精神折磨中变得越发暴躁。

  >> 大脑并不是全能王,如果继续把现实和理想化的形象进行对比,从而对实际的生活产生种种不满,就只会对万事万物更加失望、更加愤怒。

  >> 越是追求上进的母亲,越是会深陷在双重对比的精神压力中无法自拔——第一重对比是理想的孩子形象与现实的对比,第二重则是理想的父母形象与现实的对比。

  >> 相比于死读书、把知识塞满了大脑的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循序渐进的孩子也许更能在未来的商界大展宏图。

  >> 我们完全不需要事先在心里树起一个如此理想化的标杆,给未来妄下定论。

  >> 不要把世俗的那一套带进家门。

  >>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窥探他人的秘密,不要说话阴阳怪气,不要总把“好孩子”“坏孩子”之类的评价挂在嘴边——这就是我想推荐给大家的宠爱家人的基本法则。

  >> 等孩子走上社会之后,他们或多或少都会被社会上的人和事所刺痛、伤害,没必要先人一步,在家中就营造出这么冰冷的氛围。

  >> 只不过,在让孩子更加自在地长大的同时,我们还是要确保他们不至于对世间的规则一无所知。为此,可以通过让孩子大量接触各种故事来增加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

  >> 如果你继续试图模仿别人而不是做自己,那些爱你的人还怎么能在茫茫人海中一眼就找到你呢?

  >> 但对于自卑的女孩来说,除了一味强调在故事最后获得丰硕成果的奇幻冒险作品之外,她们更需要的是一些教会她们爱究竟为何物的文艺作品。

  >> 乖巧听话、成绩优异、举止端庄,这些都不是父母爱孩子的根本原因。他们爱你只是因为你是你,做自己才是最值得被爱的。

  >> 温柔、做饭好吃、会给零花钱,这些也不是孩子爱父母的根本原因。作为父母,自然值得孩子敬爱。

  >> 进取心和自以为是的正确让我们总是对家人不自觉地唠叨着“我是为了你好”,但这种矫枉过正的态度正是令家庭关系变得针锋相对的关键点。

  ◆ 法则二:包容遭受挫折与失败的家人

  >> 第二条规则:不需要特别防范或指责失败的发生。

  >> 在我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遭受失败和挫折的人是不需要为善后的事操心的。

  ◆ 法则三:重视心灵层面的对话

  >> 值得一提的是,青春期的女儿之所以讨厌自己的父亲,从生物学上也能得到解释:作为成年男性,父亲身上一定会有股让女儿反感的味道。

  >> 动物通常可以从对方的体味中提取基因信息,从而判断对方是否可以作为交配对象。它们便能够从中筛选出特定的发情对象,这些对象往往拥有与自己完全不同的HLA基因。这是一种防止与基因相近的个体繁衍后代的机制。

  >> 如此我们便会发现,当前,人们正经历着一个思想和价值观翻天覆地转变的时代,而相对的,来自家人的精神压力也会瞬间增大。

  >> 沟通有两种,一种是心灵层面的沟通,一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沟通。

  >> 心灵沟通借由共情推进,最终使得沟通双方达成和解与共识;解决问题式沟通则是从确认问题点出发,不断指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 即便是在解决问题时,家人间的对话也需要从共情的角度切入。在试图说服对方“或许你应该这样做”“人家说得也有一定道理”时,首先应该让他们相信,作为家人,我们真的能够理解他们的心情,认为他们已经做得很好了。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步的沟通才会事半功倍。

  >>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家庭的首要任务是给予家人安全感,让家人感觉到自己“有枝可依”,从而减轻心理负担,最大限度地刺激大脑,使其活跃。在这之后,我们才能到达解决问题的环节,最终生成能直达大脑最深处——也就是所谓“直击灵魂”的顿悟。

  >> 所谓心灵沟通,一般是说话者从自身找话题,而不是对对方身上的事情穷追不舍。我将其称为“聊天的水引子”。

  >> 在所有事情中,那种让自己感到难为情甚至难过的事,反而能打造出家人之间最牢固的纽带。说白了,就是要学会叫苦和示弱。

  >> 大脑是通过和其他对象产生互动而被激活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渴望着“他人因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反应”。越是向自己寻求建议,并为此感激不已的对象,人们越是容易对其产生亲近感。

  >> 从大脑的功能性来看,主动给予别人善意的大脑会比被动接受善意的大脑获得更强烈的满足感。把这种满足感带给你的家人吧——去依赖他们,感谢他们。

  >> 不论是夫妻还是亲子,要想开启家人间的谈话,首先必须接受对方的情绪。

  >> 即便整件事都是妻子、丈夫或孩子的错,也要先和他们站在同一立场,公平客观的建议暂时往后放放,待到谈话进行到后半段时再提也不迟。如果能在对话中表现出对谈话对象绝对的包容和袒护,到最后,当事者自己也能领悟到解决事件的公正方式。

  ◆ 法则四:不要侵占家人的时间与空间

  >> 第一,别把“世俗”那一套带进家门;第二,包容遭受挫折与失败的家人;第三,重视心灵层面的对话。

  >> 每一个家人所拥有的“时间”和“空间”都需要被分隔开来。注意,需要分隔的不单单是空间,还有时间。

  ◆ 宠爱家人又何妨

  >> 宠爱家人又何妨?厚待自己亦无可指摘。对我来说,家就是这样的存在。——谁又能说这样不行呢?

  ◆ 坚定地付出温柔

  >> 付出温柔和付出金钱不同,是一件完全不需要任何成本就能做到的事。

  >> 即便自己没有从父母身上获得温柔,也同样可以施与自己的孩子;即便无法从同伴身上获得温柔,也仍然能够向同伴倾注。

  >> 为家人付出的温情,终会在家中形成一个温暖的循环,就像一口永不干涸的泉眼,不断地涌出甘甜的泉水。

  >> 所谓家庭,事实上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占据着超乎想象的重要地位。

  >> 我们的人生,就是接连不断的惊喜。

  ◆ 结语

  >> “在我长大的那座小城里,每天都经历着战争和死亡,要么投身战争,要么就只有送命。能和自己喜爱的舞蹈共度一生,仅这一件事就让我觉得已经获得了远超常人的幸福,所以我从来没有想过什么辛苦不辛苦。”

  >> 奋起反抗,或是坐以待毙。

  >> 这是何等危险又残酷的抉择。那里的人们不敢奢望自己能享受毫无负担的快乐人生——没错,这个世间的的确确还存在着这样痛苦的地方。

  >> 长久地处于能够自由追求心中理想的环境之中,人们在看待事物时便会不自觉地落入“理想丰满但现实骨感”的窠臼,以自己心中的最高标准来要求周围的环境与之适配。

  >> 如果一直与心灵上的饥渴共处,活在他人的视线和评判之中,而不是依靠自我的意识,那么无论再怎么艰苦奋斗都难以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与此同时,疲惫也会在拼搏与懈怠的来回摇摆中与日俱增,堆积在心头,成为一座移不动的大山。

  >> 如此一来,便会带来一个悖论:生长于和平国度中的人,反而活得比生存在残酷环境中的人更疲惫。

  >> 正因为如此,能对拼尽全力只为让生命闪耀的人说出一句轻飘飘的“太辛苦了”,便也不足为奇了。

  >> 同理,大而化之的激励人心的词句或人们普遍认同的道理,有时也会给那些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去追逐梦想的人的内心带来深深的伤害。

  ◆ 译后记

  >> 愿我们在遍尝辛酸后,同有缘聚于此世的家人一道,享受光芒万丈的人生。


『书摘』家人的使用说明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