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2000年左右的美剧里白人脸拍得那么黑?

最近有位朋友问了一下我:
为什么2000年左右的美剧里白人脸拍得那么黑?
这里我简单说一下个人的想法和见解,包含的干货比较多,我也尽量去“深入浅出”地表达了哈,仅为个人见解,欢迎大家指正交流
首先,要跟大家普及两个知识点
一、据我所知,2000年初的美剧大多使用的是胶片机进行拍摄,众所周知胶片机与数码相机有大不同,其中一个就是胶片机非常“吃光”(感光能力较差,需要的进光量非常大),没有足够的光量就拍不清晰看不清楚,所以胶片机拍夜景是很需要打光的,而涉及到打光又有很多知识点。
假设一个人正常坐在家里的画面镜头(如下图)

我们划分两个区域,红色区域A是人,蓝色区域B的是背景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

若我们从人的前面打一盏光,你就会发现有个很难受的问题,由于物体之间的材质不同(如沙发的面料、人的肤色)and物体之间的距离不同(空间摆位、景深),打光后A和B两区域所显现的打光效果非常不一样,很难达到你想要的理想画面,假设把背景B打亮只需要600nit(尼特,形容光亮强度的一种单位),而打亮人脸A需要1000nit,那么这时候你把人脸打亮打好时,背景就已经过曝了,反之当你刚好打亮背景的时候人脸可能会欠曝看不清。
这还只是有A、B两个区域,实际上要想把一个画面的灯光效果做好,你还需要划分更多的区域去进行光影线条和层次感的塑造,比如人脸的不同侧部分、其穿着服饰、周围不同家具摆放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你在打光时去“控制”和“平衡”的

举一个很小很具体例子——拍蝙蝠侠的脸

你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个面部特写的灯光亮度完全“撑”不起黑色面具的质感表现

但你拉高曝光后会发现虽然面具是能看清一点了,但白色人种的下巴会变得又亮又诡异,甚至有些滑稽感,诺兰导演的蝙蝠侠三部曲也没能逃过这物理规律的制裁

这种有着黑白两极的脸部特写非常难拍。
那难拍就不拍了吗?
我们的影视从业者还是厉害滴,影视的发展史很大一部分也是灯光发展史,想塑造一个完美的画面和好的灯光也不是完全不行,大多数画面打灯还是能拍的,无非多下苦功罢了,比如影视打光会常用到一种器材叫做黑白旗,专业的布光三分打七分遮,通过架设黑白旗,我们能更细的控制光线的使用(透光、折射、区域等)

不仅是遮光,常见的还有侧光、逆光、顶光、环境光、轮廓光等混合使用,你以为的打光现场是几盏灯简单摆在主体人的周围不动,然后拍就完事了

而实际上现场的打光情况↓

回到问题,你可能会想“诶,这不是有更好的打光技巧嘛,那以前美剧这样打不就好咯?”但这样是行不通的,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第二点,情景剧和普通影视剧不共享同一套拍摄方案
二、题主所谈到的《老友记》《生活大爆炸》等美剧,严格来说是指“美国情景电视剧”,它一般有固定的主演阵容,一条或多条故事线,围绕著一个或多个固定场景进行,如家庭或办公室等,跟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电视剧还是有许多不同的。两者的区别放在我们国内举例就是《家有儿女》和《狂飙》的区别

其中《家有儿女》就是典型的情景喜剧,这个大家应该还是比较好理解的。

因为情景喜剧大多由固定的场景组成,绝大部分看点内容(梗、剧情)都设计在大量又超长的台词对话中,你可以理解为这就是话剧搬上荧幕的一种形式,摄影棚就是舞台,摄像机就是观众。

所以情景剧的拍摄方案是:在摄影棚中搭建出场景,然后人物们在场景空间内进行对话和活动,场外的一面设计有多台摄像机拍摄,演员的表演得具有很强的连续性,整段戏“基本”一遍演完过后,再把几个机位所拍的素材剪切在一起即可。

而正常的影视拍摄方案:找好一个场景后,架好机位再布光,不同视角、角度拍完所需要的素材后转场到下一个场地,然后重新置景、找摄像机角度、布光、调度演员......
不难看出情景剧和正常影视的拍摄方案非常不同,两者所耗费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自然不用说,一个有ip且质量不差的情景剧一般能出个两三季是常态,而一部电影才两三个小时,在同样的投资下情景剧不可能按电影的模式来拍。
不同的拍摄模式也就决定了不同的打光方案,比如在情景剧的拍摄模式下,大功率的器材几乎只能设置在活动场景的外围(如下图的红色区域,不一定准确但差不多是那个意思)

如此布光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你总不能在演员的旁边放一个反光板和架一盏影视灯吧,而拍电影却是可以拍完一颗镜头让演员先停下休息,然后重新整摄像机的位置角度、打光方案再开始拍摄下一颗镜头,充分设计每一颗镜头只要前后画面能衔接起来就行(保证人物动作衔接流畅,光线不穿帮等)。
其实2000年初的影视布光技术也并非很差,特别又是在影视工业发达的美国,在影视棚里固定打光不可能打不出几个人脸亮白好看的镜头,但还是那个“平衡”的问题,哪怕通过调整演员妆造、更换道具材质、推翻布景布光......解决了单个镜头中静态人物与背景与其他道具的统一的问题

但人在表演时是会运动的,光线哪怕布得再满、再无缝,人物脸上的反射光线也总会根据其移动位置而改变,人物 是坐 是站 是正 是侧 都是差别


此外,还有同屏出的人物需要“平衡”,可能一套布光方案对于角色A来说非常完美,但对于角色B来说就比较“难看”


所以影视情景剧的打光只能从整体上去考虑,比如所有机位的画面在呈现上是否的统一舒适、是否把场景和角落都打亮打清晰了、各个角度的光线和阴影有无穿帮......而要把某一角色的灯光打得美若天仙等等都是后话了
PS:胶片机不具备画面实时监看功能,也就是说摄影师在拍摄时不能看到素材直出的样子,画面色彩色调的判断全靠日积月累的经验以及其他繁琐的器材(向前辈们致敬)
那为什么现在拍情景剧就没有了所谓的“黑脸”了呢
跟你想的一样,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科技进步了

感光性能更好的数字摄像机出现,影视灯体积越做越小、可调节的参数越来越多,最重要的是后期调色修图的功能大大提升

只要原素材的质量够好,目前许多高端微单即使前期拍没打灯到后期也能给修出一个能用的画面(bushi)。现在专业的影视后期调色可以针对某块区域、某“颗”像素进行调整,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当然后期调色又得花更多更多的时间)

普通消费级层面,现在随便一台手机都有“夜景”功能,不用开闪光灯按下快门后只需要静静等待几秒,算法就能帮你智能提亮调节和调节各光部的平衡,得出一张花里胡哨的照片
说了那么多,总结“为什么2000年左右的美剧里白人脸拍得那么黑?”的原因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以前的影视器材和后期技术技术不足,加之情景影视剧特有的拍摄模式的限制,为了照顾整体画面不得不把人的肤色拍的深和黑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