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消费主义引起的精神内耗
对于一小部分富人来说,购买华而不实的奢侈品,不是为了实用,而是用来展示身份和地位的手段。同一条炫富视频,能被富二代看到,也能被来自山区的孩子看到,前者可能对此习以为常,后者则被激发了欲望。想要却又得不到,焦虑就此产生。通过屏幕,不同身份和不同背景的人能看到同一条视频,这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人人平等”。

从古到今都有所谓的贫富之分,也有其对应的阶级。在封建皇权时期,一个人的阶级生下来时就已经被确定了,是不可更改的。有人生下来就是皇亲国戚,有人则是一辈子的庶民。百分之九十九的庶民(不包括朱元璋之类的猛人),没胆子去想如何从一个平民成为皇帝,因为谋反是重罪,是要杀头的,想要跨越阶级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每个人都在属于自己的阶层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皇帝阶层没兴趣关注庶民阶层,庶民阶层也不会因为欲望的膨胀而去对比皇帝和自己的处境。庶民们没有“梦想”,没有“奋斗”,他们不会因为皇帝比自己吃的好睡的好而失眠和焦虑。

现在,由资本主导的世界,阶级的界限被有意模糊了。资本家引导人们相信阶级是可以跨越的,其目的是为了刺激人们的欲望、销售商品、让储蓄资金流动起来用于消费。因为钱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创造更多的资本,一直储蓄在手里的钱对资本家来说就是一潭死水,节俭这种美德并不为资本家们所提倡。

为了让普通大众把辛苦挣到的钱用于消费,资本家开始塑造商品光环。在早期,人们通过电影电视的大荧幕看到过电影主角在使用某件商品,这在暗示人们,仿佛只要拥有了某件商品就能拥有像电影主角般耀眼的生活,就能跻身上流阶层。而电影的内容则是类似的,一个穷小子,通过努力、幸运、和其他一些手段,在短短的一部电影的时间内,成功从社会底层,跻身于上流社会,并过上了挥金如土的生活。

由于受到资本家刻意营造的舆论氛围的刺激,穷小子翻身做富翁的故事开始越来越受欢迎。更多的人开始相信,自己可以成为电影故事中的主角。每个人都想成为富人,每个人都想成为资产阶级,每个人都想比他人过得好。“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每个人都在拼了命地挣钱,每个人都坚信只要挣到了足够的钱就能改变命运。为了“向钱看”人们只能用时间换金钱,不得不牺牲属于自己的舒适生活,整天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但阶级的跨越真的有那么容易吗?
一个普通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要努力工作可以成为中产阶级,吃喝不愁,但绝大部分中产都不会成为资本家。因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富人注定只是那么一小撮人。有些东西,出生时有出生时,没有就没有。这就是命。你所看到的世界是被刻意营造的,媒体背后的资本刻意挑选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来展现给观众,观众不知道某个人成功的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内幕,也忽略了一个人成功的概率。观众只看到刻意呈现出的、区别于常人的、五光十色的生活。

资本所画的大饼无疑是非常完美的。它所呈现的内容是那么奢侈,足以让每个观众激起内心的焦虑和自卑。它牢牢地根植于人的内心,因为它是构建在欲望的基础上,而人的欲望想要的永远是更多、更多。但我们要清楚的是,资本构建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让穷人翻身做富翁,而是为了要激起欲望。在欲望的加持下,销售一件完全用不到的东西就像给生锈的齿轮添加润滑油。在欲望的加持下,资本前所未有的高速流动,为资本家们创造更多财富。

媒体所传达的内容是那样的丰富和新奇,年轻一代的人们,开始逐渐抛弃父母长辈们的谆谆教诲。年轻人反感长辈们老掉牙的训斥,这也正是资本所期望看到的。在自古以来口口相传的教条中是存在真理的,这些真理就像金子那样永不褪色。可现在金子被黄沙给掩埋了,被当成了嗤之以鼻的垃圾丢在了历史的角落。

如今几乎每个人都逃不过消费主义的漩涡,因为现在人们唯一认可的就是购买力,是金钱。道义和美德与金钱相比就是鸡蛋碰石头。在商品快速迭代的如今,资本家们使出了更加多样的手段,来刺激欲望,引发人们的焦虑。求而不得是痛苦的,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被舆论包围,无时无刻都在被欲望折磨。
参考:《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