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讨厌某些亲戚背后的真正原因

2023-02-28 14:08 作者:豹住山水  | 我要投稿

     “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真的是我最近两年听到朋友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了。起初我并不能理解的,后来我明白了,这个过程暂且不谈。当我开始真正思考这个事件的时候,我发现,大家其实讨厌亲戚的背后,讨要的是一套不能理解和接受的观念。

 

      我听过很多关于讨厌亲戚的故事。

 

1、      A的爸爸是一名体制人员,父辈的兄弟姐妹很多,从小到大,A作为家中独子,并没有得到家中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反而是那些同辈的表亲,被父亲出钱出力的帮助,小到吃饭穿衣大到求学工作,而A只能“自给自足”,甚至在老表们的面前还要被欺负。

2、      B的姐姐多年前死于癌症,临终前一个月姐姐的小孩才知道。住院期间,他从外地赶来照顾将要不久于世的母亲,此时他也才大学毕业两年,学业没有压力,工作也没有,为何不知道自己母亲生病手术?二十多岁的年纪,照顾人起来让人头痛,看起来好像他才是需要被照顾的人。家人反对他找的对象,二婚带孩子,大十几岁的年纪差。不久,母亲死后办了婚礼酒席,后来一直没什么交集。多年后,这位女士买房找舅舅姨妈们借钱,而自己的钱拿去理财。

3、      “有没有钱,借我钱,我朋友开公司需要钱,平时关系玩的好”“你朋友开公司没有钱应该找银行不是我吧”“你真的自私!等着被社会教育吧”来自老表间的对话。

4、      “我和你说,我是为你好,女孩子做的好不如嫁的好,你都是25的剩女了,还要读什么博士,再剩下去都要坏了。什么读书不读书的,你看那些没念书的一样赚钱的呀~找个老公养着就好了呀。”

5、      过年的时候,家里有亲戚带孩子来,小孩子对什么都新奇,这也想要那也想吃。一不留神,偷偷溜进主人卧室,乱翻一通,被人发现了。亲戚们不教育孩子反而一直在说:他还是个孩子,不要和他计较了。

6、      爷爷有两个孙子,每次做家务的时候只会命令老大去,老大有一天忍不住质问:为什么这些每次都是我做?爷爷回答说:家务事就应该是女孩子来做!

7、      每次家庭聚餐的时候,总有一些亲戚会问你:工资多少?做什么工作?买房了么?发展怎么样呀?我和你说呀,那个隔壁谁谁谁又升职了呢,一年好几十万呐,你可要加油了,你看看你,这么点工资还不够自己花,和人家比要比到什么时候……

 

…...

     太多这种让然讨厌的故事了,然而故事背后暴露出来的无非是这些原因。

 

     一、不了解别人却要站在高处说教别人,打着“为你好”得名义侵犯别人空间

     所谓亲戚,如果不是那种家风明确且严格的,考虑距离因素,正常也就是一年几次聚会,了解不能说是亲戚就非常多,知道的事情大多浮于表面。但是总有一些人会肆意的侵犯别人空间,对于上一辈来说,可能无法理解隐私和空间的对于年轻一代的重要性,这背后不仅关于对别人的尊重,更是对不要干涉别人的自控。

 

     二、价值观和代沟的差异

     上一辈的活动范围有限,对外界认知有限,途径单一。更多的是时代经历带来的生活经验,刻在骨子里的传统是没法一朝一夕改变的。很多事,如果你细细问他,他可能也回答不出为什么一定要那样做,不那样做能不能这样做的理由,但是他们过分的执拗且要求你必须按照他想的那样做。如不然你就是异类和不孝顺。

     差异的原因非常容易理解。人们更趋同于去选择和自己价值观念接近的人群去交流,而遇到差异,很少人会去理解,对上一代人更是难上加难。

     我们讨厌亲戚对自己的人生指手画脚,用自己的价值观作为评定事情的唯一标准。但凡选择了与他们标准不符的选择时,就会被贴上“荒唐”、“不懂事”、“不孝”等标签。喜欢否定别人的人在社会上有很多,但是若换做一群与你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你不会特别在乎,当他们是那些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亲戚时,其伤害指数往往让人措手不及。我们之所以会伤心是因为这些人原本对我们是很重要的。

     三、教育差异背后带来的阶级流动

      教育不是进程终点,三观也不完全取决于教育,但是良好教育背后带来的红利是深远持久并且潜移默化的。成绩好不一定说明什么,但起码说明他如果不聪明那一定勤奋和自律。和亲戚们如果沟通困难,有可能是已经严重在交流上不对等了,这背后就是社会解决和三观的影响,是文明矛盾的缩影。

      我们反感的的不是不同,不是差异。我们要的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在理想和现实面前,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对多元和外界的想象,也许争吵和矛盾会更少。

而现在年轻一代,他们信仰“感情优于血缘”、“规则至上”,更多时候他们看重朋友胜过亲戚。

      他们认为不论是什么关系,最紧要也最基础的就是互相尊重。因为他们尊重多元化发展,和朋友之间有着更加相同的价值观念。

      文明社会的规则,也一步步转变为固化阶层的黄金枷锁。等阶层的大流动结束,年轻人不再和亲戚们有明显的价值观冲突,血缘则又会重新成为划分人群的重要标准,而家族政治也将重新登上历史舞台。也许这就是未来的家庭趋势。

      “亲戚”是一个群体,让人讨厌的不是人,而是背后某些人的行为,而行为的背后,我认为是教育的结果,不仅是社会教育,也有家庭教育的关系,而教育的本质我认为在于自主的思辨,思考力的拥有对于高等生物人类来说至关重要,这背后又关乎创造力。最后,我想分享我喜欢的一位作家毛姆的故事:毛姆受过预交带来的福利,也因此爱看书写作最后成为知名作家。但是毛姆的妻子西里尔对于女儿十分宠爱甚至是溺爱, 毛姆女儿10岁的时候,西里尔想让孩子在家上课,但是毛姆坚决认为孩子应该在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远离母亲的影响,和同龄人交朋友。在学校的女儿非常想家,于是用绝食的来抗议,被送到疗养院后又偷偷跑回了家。为了不让女儿再次去学校,西里尔甚至带她去看眼科医生,让医生给她滴一种暂时看不清东西的药水,这样就可以不去学校了。

      毛姆最终认输了,于是她在书店给女儿开了个账户,想买多少书就买多少书,但是而毛姆的妻子则经常带着女儿出入社交场合,对于孩子的教育有一搭无一搭。这导致他们的女儿到了成年,字迹都很难看,甚至被毛姆称为“像女招待写的”。

      这导致毛姆更加厌恶妻子。孩子的问题是两人激烈争吵的话题之一,从毛姆妻子西里尔对女儿的教育来看,两人的教育理念完全不一样,而理念的背后更多是经历带给人的思考和认知不同。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享受过教育带来的福利成为知名作家的毛姆深知刻苦和圈子的重要性,然而在教育孩子上他却无能力为力,因为他选择了一个和他观念不同的女性作为孩子的母亲,他痛苦的根源来自于和自己完全不能同频的妻子。如果他的女儿想走上文学的路,毛姆显然能给她很多帮助,但是她却走了妈妈那条很轻松的“捷径”,这让毛姆对她有些失望。妻子的做法是否错误,这个暂且不说,但是这个事件的背后值得深思的是不同的教育方式养出的孩子是不一样的,你让他成为什么,他可能就是什么。

      舍不得孩子吃苦,以后就要吃社会带来的苦头,身体和大脑都不充盈,那就必然会影响未来对认知的思考,教育的差异被拉大,能进入的圈子势必不同。话题又回到了上面说的家庭趋势上,在血缘和理想的差异面前,谁才是关键影响因素?

      教育绝对不是终点,而思考的能力一定影响终点。

 

 

 

 


讨厌某些亲戚背后的真正原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