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1.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

2023-05-11 23:46 作者:铁山望江一闲人  | 我要投稿

原文

戊申六月初,枢判“白文举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虚损病,目疾时作,身面目睛俱黄,小便或黄或白,大便不调,饮食减少,气短上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至六月中,目疾复作,医以泻肝散下数行,而前疾增剧。予谓大黄,牵牛,虽除湿热而不能走经络;下咽,不入肝经,先入胃中。大黄苦寒,重虚其胃;牵牛其味至辛,能泻气,重虚肺本,嗽大作,盖标实不去,本虚愈甚。加之适当暑雨之际,素有黄证之人,所以增剧也。此当于脾胃肺之本脏,泻外经中之湿热,制清神益气汤主之而愈。

 

白话

戊申年的六月初,是暑湿的季节,枢判白文举六十二岁了,平素就有脾胃虚损的病史,眼病也时常发作,全身及面目均发黄,小便时黄时清,大便不调,饮食减少,气短而呼吸急迫,乏困嗜睡,四肢无力。到六月中旬,眼病又复发医生认为“目为肝窍”,给用泻肝散治疗,服药后泻下数次,眼病没有治好,反而使以前脾胃虚损的病证更加厉害了。我认为“泻肝散”中的大黄、牵牛虽能除湿热,但不能外行经络,属导下峻泻之药,服下后,不入肝经治眼病,且大黄苦寒人胃中更伤其胃,牵牛味辛则更泻肺气,致咳嗽发作,这使得邪气实的标病没有祛除,正气虚的本病更严重了。加上正逢暑天多雨的时候,湿热交蒸,素有黄道病的人感之,所以病情更加增剧了。在这种情况下,治疗时应注意脾、胃肺各脏的虚损,同时配合泻体表经络中的湿热方可,自拟制了清神益气汤,使白文举的病获得治愈。

 

原文

清神益气汤

获苓            升麻已上各二分

泽泻            苍术

防风已上各三分  生姜五分

此药能走经,除湿热而不守,故不泻本脏,补肺与脾胃本中气之虚弱。

青皮一分         橘皮

生甘草           白芍药

白术已上各二分   人参五分

此药皆能守本而不走经。不走经者,不滋经络中邪;守者,能补脏之元气。

黄一分

人参已上各二分

麦门冬

五味子三分

此药去时令浮热湿蒸

上件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空心服。

火炽·之极,金伏网之际,而寒水绝体图,于此时也,故急救之,以生脉散,除其湿热,以恶@其太甚。肺欲收当,心苦缓回,皆酸以收之。心火盛则甘以泻之,故人参之甘,佐以五味子之酸。孙思邈云:夏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是也。麦门冬之微苦寒,能滋水之源于金之位,而清肃肺气,又能除火刑金之嗽,而敛其痰邪。复微加黄柴之苦寒,以为守位,滋水之流,以镇坠其浮气,而除两足之痿弱也。

 

白话

清神益气汤中获苓、升麻、泽泻、苍术、防风、生姜能外行经络,除湿热而不固守,所以不会泻去脾、胃、肺各脏的虚弱,而且能升散中气且补各脏虚弱。青皮、橘皮、生甘草、白芍药、白术、人参诸药能固本而不外走经络,不外行就达到不助邪气的目的;能固守,就起着补益脏脆元气的效果。黄柏、麦冬、人参、五味子等药又可祛除暑热湿蒸之气。以上各药切碎成麻豆大小,合在一起,作为一剂药,用水.盏,煎至一盏,去药渣,乘热在饭前服。

农历六月,正是酷暑炎热的“三伏”之时,因热而汗水蒸发,人体水液多绝离体外,在这个时候,就应当采用急救津液的生脉散,若用泻下的药来除其湿热,会更损伤津液的。肺气耗散,心气施缓时,生脉散中五味子之酸均可收敛其浮越;心火旺盛,遵从《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所言“甘泻之”,所以用人参的甘润,佐以五味子的酸,来润津固液唐代医家孙思遍说:夏天气候炎热,汗出过多、津液损伤常服用五味子的泡汁,其酸苦甘辛咸五味俱全,可以滋补五脏之气。麦冬微苦寒,能滋肾水的上源而清润肺气。本方又能消除因心火亢盛灼肺而致的咳嗽,火降肺气清肃则嗽止痰消。此外少加黄柏之苦寒以人肾经,降泻阴火上浮而坚守肾水,还能消除肾阴不足而致的两足痿弱无力证。

 

原文

范天駷之内,素有脾胃之证,时显烦躁,胸中不利,大便不通。初冬出外而晚归,为寒气怫郁,闷乱大作,火不得升故也。医疑有热,治以疏风丸,大便行而病不减。又疑药力小,复加七八十丸,下两行,前证仍不减,复添吐逆,食不能停,痰唾稠粘,涌出不止,眼黑头旋,恶心烦闷,气短促,上喘无力,不欲言。心神颠倒,兀兀不止,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头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余谓前证乃胃气已损,复下两次,则重虚其胃,而痰厥头痛作矣。制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而愈。

 

白话

范天駷的妻子,平素就有脾胃虚弱的病证。时常出现烦躁、胸闷不畅、大便不通之症。有一次,初冬气候寒冷,她外出时久,回来很晚,被风寒所感,自觉心中郁闷不舒,烦躁大发,这是因为寒气外闭,火自内生的缘故。当时的医生认为有内热,给以疏风丸治疗,药丸中有大黄之泻下,大便虽然泻动了,但病势不见减轻。医生怀疑是药量太轻,又增加了七八十丸,泻下两次,前证不但仍未减轻,反而又增加了呕逆,食人即泻出,口吐痰涎粘稠,不断涌出,头晕眼花,恶心烦闷,气短而喘促,疲乏无力、不想讲话。进而出现神志不定,昏昏沉沉,双目不敢睁开,仿佛置身在云雾山被风吹刮着,头痛如裂,身体沉重,四肢逆冷,不能入睡。我认为以上诸症是胃气已损,又加上连用苦寒泻下药两次。则更加重了胃气的虚损,使痰浊上升,头痛发作。针对这种升降失调的病机,自制半夏白术天麻汤来治疗而使病获愈。

 

原文

半夏白术天麻汤

黄柏二分      干姜三分

天麻          苍术

白茯苓        黄芪

泽泻          人参已上各五分

白术          炒曲已上各一钱

半夏汤洗七次  大麦蘖面

橘皮已上各一钱五分

上件㕮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带热服,食前。此头痛苦甚,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其苗为定风草,独不为风所动也。黄芪甘温,泻火补元气。人参甘温,泻火补中益气。二术俱苦甘温,除湿补中益气。泽、苓利小便导湿;

橘皮苦温,益气调中升阳。曲消食,荡胃中滞气; 大麦蘗面宽中助胃气。干姜辛热,以涤中寒。黄柏苦大寒,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发躁也。

 

白话

将半夏白术天麻汤中各味药切碎混合,每次服半两、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药渣后乘热在饭前服下。上述这个病例,头痛很剧,属足太阴脾经痰浊上逆而致的头痛,要豁痰降逆非半夏不行;头晕眼花,是虚风内动,非天麻不能消除,天麻的茎杆又叫定风草,意思是不被风所吹动。黄芪甘温,泻虚火补元气;人参也属甘温,更能泻虚火补中益气;白术、苍术二药俱苦甘温,能健脾燥湿,补中益气。泽泻、茯苓淡渗利小便而使湿泻:橘皮苦温,理气调和脾冒而使中阳之气升浮。炒神曲消食且能荡涤胃中滞气;大麦曲面、宽中开胃健脾;于姜辛热,以温散中焦脾胃寒湿。黄柏苦寒,用酒洗后人肾水以降冬季伏郁在下生气的少火。全方健脾

胃,化湿浊、镇痰逆,息虚风、达升降协调的目的。

 

原文

戊由有一贫土,七月中病脾胃虚弱,气促憔悴,因与人参芍药汤。

人参芍药汤

麦门冬二分      当归身

人参已上各三分  炙甘草

白芍药          黄芪已上各一钱

五味子五个

上件㕮咀,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二盏,盏至一盏,去渣,稍热服。既愈,继而冬居旷室,卧热炕、而吐血数次。予谓此人久虚弱,附脐有形,而有大热在内,上气不足,阳气外虚,当补表之阳气,泻里之虚热。冬居旷室,衣服复单薄,是重虚其阳。表有大寒,壅遏"里热,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于口。因思仲景太阳伤寒一证,当以麻黄汤发汗,而不与之,遂成衄血,却与之,立愈,与此甚同,因与麻黄人参芍药汤。

 

麻黄人参芍药汤

人参益三焦元气不足而实其表也

麦门冬已上各三分         桂枝以补表虚

当归身和血养血,各五分   麻黄去其外寒

炙甘草补其脾             白芍药

黄芪已上各一钱           五味子二个,安其肺气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三盏,煮麻黄一味,令沸,去沫,至二盏,入余药,同煎至一盏,去渣,热服,临卧。

 

白话

成申年有一个贫苦的读书人,在七月中愚脾曾虚弱,呼吸短促,面容黄瘦,属气阴两亏,给人参芍药汤。方中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敛汗,养阴生津,实为生脉散;当归、芍药养血;黄芪、甘草助参补气,服后病即告愈。但体质还差,人冬到了寒冷季节,住在较大的空屋内,睡在烧热的炕上,出现吐血数次。我认为,这个病人久患脾胃虚弱,在脐附近可触及一个有形痞块,本来阴亏有内热,又卧热炕,热盛于内,火再伤元气,致使清阳之气不足,卫外的阳气虚而不固。治法当补卫外的阳气,清泻在里的虚热。寒冬季节,居住在空旷的房里,加上衣着单薄,这是重虚其阳气,寒气袭表,腠理闭塞,阻遏内热,使热邪不得发越外散,热迫血妄行而出于口。因而想到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篇》:“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证当用麻黄汤发汗,如果没有给发汗,就可造成衄血,服用后诸症则很快消退。这病情与此相同,因而给子麻黄人参寿药汤,方中麻黄去其外寒,桂枝以补表虚,人参、黄芪、甘草补中益气而实其表,当归、芍药和血养血、五味子、麦冬补肺气,固阴液。以上各药量为一次服用的,取水三盏,先煎煮麻黄一味,至沸去掉药沫,至二盏加人余药,一起煎至剩一盏药液,去渣在临睡时乘热服下,汗出而使吐血止。

 

原文

治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火郁则发之。

升阳散火汤

生甘草二钱       防风二钱五分

炙甘草三钱       升麻

葛根             独活

白芍药           羌活

人参已上各五钱   柴胡八钱

上件㕮咀,每服秤半两,水三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忌寒凉之物及冷水月余。

 

白话

升阳散火汤,主治男子妇人四肢发热,或肌表发热,或是筋脉拘急、弛缓不收、关节疼痛的筋痹证,或自感骨髓中发热,或全身乏困肌无力,身如火燎、扪之烫手。这些热证,多由血虚而致。或者是因脾胃虚弱,贪食冷物,使阳气遏制于中焦不能升散所成。根据《内经》中“火郁发之”的治则而立方治疗。方中以柴、升、羌、防、独活、葛根一类升散阳火,使火散而热退:用人参、白芍、甘草补出益气。养血敛阴,使散中有收。上药切碎,每次服半两,用水三盏,煎至--盏,去掉药渣,较热时服下,取热因热用之意。服药后在一月余时间内勿食寒凉生冷之物,并少用冷水洗浴。

 

原文

治因饮食汗出,日久心中虚",风虚邪令人半身不遂,见偏风痿痹之证,当先除其汗,懔悍之气,按而收之。

安胃汤

黄连拣净去须   五味子去子

乌梅去核       生甘草已上各五分

熟甘草三分     升麻稍二分

上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远"。忌湿面、酒、五辛、大料物之类。

 

白话

安胃汤主治每于饮食时汗出不止,“汗为心液”,汗出日久,耗津伤液则会引起心中空虚,而见心悸、心慌。风冷邪气乘虚而人,致人发生半身不遂的症状,表现出口眼歪斜,一侧的手足痿软无力,麻痹率缩,不能随意运动。治疗时应当先消除汗出的病因,对惊悍的卫气外越之象,要用收敛的方法。安胃汤中用黄连苦寒以泻胃火,配生甘草泻火以缓黄连之药性:五味子、乌梅酸收敛汗,佐灸甘草器气以收阴液;再少用升麻梢引药人足阳明经。上药剂量分作二次服。每剂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药渣,于饭后较长时间再服,服药期间,应忌食面、酒、姜葱、椒茴等辛香物。

 

原文

治因服补胃热药,而致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热,发大痛",此足阳明别络入脑也。喜寒恶热,此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

清胃散

真生地黄    当归身已上各三分

牡丹皮半钱

黄连拣净,六分。如黄连不好,更加二分;如夏月倍之。大抵黄连临时增减无定  升麻一钱

上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放冷服之。

 

白话

清胃散主治过服补胃的热性药而引起胃火上冲,导致属足阳明胃经的上下牙龈红肿,痛不可忍,还牵引到整个头脑胀满发热,头痛刷烈。这是因为足阳明别络人脑,胃火循经上迫人于头脑中。这种喜凉怕热的情况,证明为阳明经中火热太盛上攻而致。清胃散用黄连苦寒清泻胃火: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则血分亦热,故生地、丹皮凉血清热,当归养血和血;升麻引药人阳明经,且清胃解毒,又能升散郁火。方名清胃,以循经选药,直达病所,使火清而头面牙龈肿除痛止。上药制成细末,为一次剂量。用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即可,去掉药渣后放凉服下,以应喜寒恶热之病情。

 

原文

治口㖞,颊腮急紧,胃中火盛,必汗不止而小便数也。

清阳汤

红花                酒黄檗

桂枝已上各一分      生甘草

苏木已上各五分      炙甘草一钱

葛根一钱五分        当归身

升麻                黄芪已上各二钱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酒三大盏,煎至一盏二分,去渣,稍热服,食前。服讫,以火熨摩紧结处而愈。夫口㖞筋急者,是筋脉血络中大寒,此药以代燔针劫刺破血,以去其凝结,内则泄冲脉之火炽。

 

白话

清阳汤主治口角歪斜、面颊肌肉抽急紧缩,若属胃中火盛,必当有胸以上汗出不止及小便频数证。而口角歪斜、肌肉抽急之证,往往是由于筋脉组络受到寒邪侵袭,寒主收引,故面颊肌肉抽紧挛缩;血得寒则凝滞,血络不通,冲脉血阻,“冲脉丽于阳明”,冲脉之气随胃火上冲,迫汗外泄,小便频数。因而清阳汤中用桂枝、当归温通血络;红花、苏木活血通经;配合火熨面颊紧急部位,以温散血络中之寒邪;升麻、葛根均人阳明胃经,意在升阳气,引药直达面部而解肌;配以黄柏、生甘草降泄冲脉之郁火:再佐黄芪合炙甘草补中益气敛汗止小便。全方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升清降火之功。饭前热服,使药物吸收快而收效速。

 

原文

治虚风证,能食,麻木,牙关急搐,目内蠕瞤,胃中有风,独面肿。

胃风汤

菱荆子一分      干生姜二分

草豆蔻          黄柏

羌活            柴胡

藁本已上各三分  麻黄五分,不去节

当归身          苍术

葛根已上各--钱   香白芷一钱二分

炙甘草一钱五分  升麻二钱

枣四枚

上件到如麻豆大,分二服,每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热报,食后。

 

白话

胃风汤主治因感受虚邪贼风而出现的能食、手足麻木、牙关抽痛、眼睛闪动。阳明胃经受到风邪的侵袭,还会表现出单独面部肿胀。胃风汤中用麻黄、羌活、蔓荆、藁本、白芷祛风通络,消肿止痛;胃中有风,故又用葛根、升、柴引药人经,升发清阳之气,宣散胃中之风;胃虚方易感受虚邪贼风,草蔻、苍术、干姜温中健胃而祛寒湿;当归、炙草、大枣补虚缓中以安胃:盖风能生热,后如黄柏以制阴光,上药剂量分成二剂用,每剂用水二盏煎,至一盏时去药渣,于饭后热服,药效更快。


11.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