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如何让角色“显得”复杂的一点随想》

2022-05-28 21:36 作者:悲剧长廊  | 我要投稿

《关于如何让角色“显得”复杂的一点随想》

一、写在前面的话

五月初,笔者在机缘巧合之下,再度接触了江南的《龙族》。众所周知,读者们对该书中的女主角“诺诺”(陈墨瞳)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然而,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江南直至《龙族V》才正式让笔触进入该角色的内心,在此之前,不可琢磨的迷雾一直笼罩着这个角色,很多读者不能确定这位小巫女想成就什么、渴望什么、到底爱谁……

五月中下旬,又是一次机缘巧合,笔者重新认识了《偶像大师 闪耀色彩》中的“樋口圆香”这个角色,忽然发现这位偶像也是让人捉摸不透的角色;思维发散,《少女前线》中的RPK-16,亦是内心不可探知的银狐小姐。

就笔者个人而论,尽管不太成功,但是笔者非常喜欢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研究细腻的情感变化与纷繁的思维矛盾,尤其是外界环境压迫之下的极端选择与复杂纠葛之间的对比。可是,从感性角度而言,笔者并不喜欢过于复杂的角色,因为那会让所有人都很累,无论是读者、作者,还是角色本身、该角色周围的其他角色。这种“复杂”似乎颇有庸人自扰的意味,读者兴许不理解角色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这么做;不知道角色会怎么想、会怎么做;似乎这么做也可以、那么做也可以——过于复杂与过于简单雷同,过犹不及,不外如是。

由此发微,笔者想随便谈一谈,如何让角色“显得”复杂。当然,“显得”一词似乎有“装模作样”的含义,其实不止如此,笔者所指的“显得”还包含“表现得”的意思,若是以这些方法真真切切地表达角色的复杂精神世界,应该也是可以的——只需记住一点,真正的目的是让读者由果(不可捉摸)到因(复杂性格),而非单纯让角色变得扑朔迷离。

二、方法浅谈

(1)复杂本质

所有人都是复杂的,这是一句废话,不过,伟大高尚的人物,一般比较纯粹、简单,平凡庸俗的人物,一般比较复杂、琐碎。在令角色“显得”复杂之前,需要设计好角色的复杂内心世界,而设计步骤应当以童年经历为开端。较为复杂的角色,往往在童年时期经受了与众不同的复杂环境影响,内心变得敏感、细腻、富有洞察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讨好大人。

由于未成年人鲜有冲破家庭、独闯社会的能力与心力,在不安定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必须依附父母,或是依附其中一方,在家庭矛盾激烈时,这种选择冲突尤为强力。许多孩子不愿彻底依附一方,便在两方间来回摆荡,这就提高了对孩童的要求,他必须在讨好一方时,不触怒另一方。恶劣的家庭环境常常是复杂本质的起点,由此滋生成年后的渴望,形成社交方式与态度,以及处理压力和焦虑的保护机制。

(2)不必探究

这是取巧的方法。只要作者避免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就能让角色具备“高深莫测”的基础。实际上,到了现代,小说手法已经相当成熟,描绘内心的方式方法更是层出不穷,一旦作者善用技巧,诱发共鸣,哪怕角色是罪犯、刽子手,仍能取得读者的同情。不对心理活动进行描写,不以全知视角展现角色独白,甚至不插叙角色不为人知的过去……那么,读者与角色始终人心隔肚皮,对该角色的理解能力就预先损失了许多。

(3)不必激烈

这一点尤其关键,在日常故事中方便运用。

角色的行为是角色性格的根本证据,即便作者有意隐去了心理描写,聪明的读者依旧能进行反推,揣摩角色的内心世界。但是,角色实际采取的任何行动,都是客观可行的诸多选项的其中之一,假设多个选项之中没有任何一项具有必然性、最优性,那么角色采取任何行动都是可能的。这就对读者反推角色的内心世界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具体而言,当角色身处的矛盾极端激烈,位于大是大非、非此即彼的艰难抉择之中时,他所能给出的答案是很少的——“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并非戏言,在故事矛盾的两方斗争极端酷烈时,角色只能给出是或否,没有中间的灰色地带可供逃避,所以读者往往能直接推导出角色的真实想法与道德原则。譬如,庵野秀明将“碇真嗣”这个角色,放在极端残酷的与“使徒”的战争之中,他只有逃避与战斗两个选项,而无论他怎么选,都会直接传达出他的内心,是敏感还是坚强,是平凡还是伟大。在每一集、每一次战斗中,他做出选择,都是读者(观众)对他的内心世界的一次认识与考察。

然而,若是日常故事,不存在大是大非的道德压力,也不存在最优选项的利益压迫,在角色看不透未来的迷雾,也猜不到选项的后果时,作者及时将生命、民族、国家、正义、自由、道德等宏伟的主题从故事中抽离,那么此时的角色选择任何一个选项,都只是偶然。可以选择这个,也可以选择那个,而且无论怎么选,都不能决定性地证明角色的人格倾向。这就是在矛盾不激烈时,作者可以通过“随意的”选项令角色在矛盾双方之间的宽广灰色地带随意游走,因此读者揣摩角色的内心就非常困难。

只要留够矛盾之间的余地,客观可采取的行动数量变多(日常故事中往往非常多),必然性的潮水退去之后,露出或然性的沙滩,怪石嶙峋,读者捉摸不透。

(4)镜头语言

这是颇为取巧的方法。

所谓镜头语言,是让镜头像语言一样表达意思,通过画面让读者领会不可视的思想或情感。画面所能表现的,一般是人物的动作与神态,以及自然、人文景观。对于中国读者、观众而言,这点并不陌生,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尽在不言中,是熔铸在中国人审美情趣里的本能。

在文学作品中,哪怕是一段意义不明的单纯景物描写,也仿佛渗透了作者的深意。

譬如,女主角一直爱吃这个品种的蛋糕,但是今天想尝尝别的,于是拒绝了男主角想给她买之前那种蛋糕的想法。在章节结尾,作者将“意味深长”的半个镜头,落在另一品种的蛋糕上,补充一行独白:“还是这个吧……”

一般而言,融情于景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角色的复杂感受,而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留白是在语言简洁精炼的前提下,作者已然将必要信息叙述完毕,一番赘述反而不美时,以无言作为代替的手法。然而,这类手法的“取巧”,实际上是将作者的任务留给了读者,以读者的“脑补”填充没有叙述的部分。在似懂非懂之间,读者发现了捉摸不透的角色。

三、结语

以上是笔者从个人以为,不那么成功的“不可捉摸的”角色中推想出来的办法。

中国传统小说中,角色大多个性鲜明,即便有复杂多变的角色,也很难让人感觉不可捉摸。在受到欧美与日本文学影响后,性格和情感难以辨别的角色越来越多,而且这类角色的推崇者与喜爱者也越来越多,某种程度上这是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反映。

兹作交流,是为结语。

《关于如何让角色“显得”复杂的一点随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