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呃逆:胃阴不足证

2023-08-07 13:33 作者:从零开始学中医  | 我要投稿


     胃阴不足:舌少苔

     主症:呃逆,呃声短促而不得续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

     呃逆、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还与肝、脾、肺、肾诸脏腑有关。病理因素不外有气郁、食滞、痰饮。本病之病理性质,初以实证为主,日久则为虚实夹杂证或纯为虚证。急危重症及年老正虚患者可出现元气衰败的危候。

舌诊上焦:

      心烦,心悸:舌浅红少苔,为阴亏内热,热扰心神。

舌诊中焦:

      呃逆,胃胀:舌中淡红,为胃阴不足,脾胃虚弱,胃失和降。

      胃脘隐痛,饥而不欲食:舌淡红少苔,胃阴不足。

舌诊下焦:

      舌淡红,少苔,为肾阴亏虚。

      主症:呃逆,呃声短促而不得续。

      证机:阴液不足,胃失濡养,气失和降。

      治法:养胃生津,降逆止呕。

      临床表现:呃声短促而不连续,口舌干燥,不思饮食,或有烦渴,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药: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益胃汤:养胃生津,治胃阴不足,口干舌燥,舌干红少苔者;

      滋养胃阴:沙参10克、麦冬10克、生地黄10克、玉竹10克、冰糖。

      橘皮竹茹汤:益气清热,和胃降逆。治胃虚有热,气逆不降之呃逆。

      和胃降逆平呃:橘皮10克、生姜10克、竹茹10克。

      补益中气:党参10克、甘草10克、大枣10克。

      清胃降逆止呃:枇杷叶10克、芦根10克、柿蒂10克、刀豆子10克。

      7剂、水煎服,日1剂

      呃逆辨证要点

      1.首先应分清是生理现象,还是病理反应。一时性气逆而作呃逆,且无明显兼证者,属暂时生理现象,可不药而愈。若呃逆持续性或反复发作者,兼证明显,或出现在其他急慢性病证过程中,可视为呃逆病证,需服药治疗才能止呃。

      2.病理性呃逆当首辨虚、实、寒、热。病属初起,呃声响亮有力,连续发作者为实证;呃逆时断时续,气怯声低乏力者为虚证;得寒则甚,得热则减,脘冷苔白者为寒证;呃逆伴口臭,烦渴,便秘,舌红苔黄者为热证。

      3.辨危候。病深临危,老年正虚、重证后期、急危患者之呃逆持续不继,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难进,脉细沉伏,多为病情恶化,胃气将绝,元气欲脱的危候。

     呃逆发生机理

     呃逆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而引起胃失和降的病理因素,则有寒气蕴蓄,燥热内盛,气郁痰阻及气血亏虚等,此外,肺气失于通降,在发病过程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手太阴肺经环循胃口,上膈,属肺;肺胃之气同主于降,故两脏功能互相影响,且膈位肺胃之间,当各种致病因素乘袭肺胃时,膈间之气不畅,胃气上逆,往往断续冲出喉间,而引起呃逆。

      呃逆的虚实寒热诸证如何分辨?治则如何?

      凡呃逆,呃声响亮有力,连续发作者多属实证;呃逆时断时续,气怯声低乏力,多属虚证;呃逆得寒则甚,得热则减,脘冷苔白者多属寒证;兼口臭、烦渴、便秘、舌红苔黄者,多属热证。呃逆的治疗大法,当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主,实证祛其邪,如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证补其正,如虚寒温补,阴虚滋养,此为各证治法之大要。


呃逆:胃阴不足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