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lobha)与“爱”(love)
梵语(巴利语)的“lobha”(贪欲) 和英语的“love”(爱)是同源词。
“贪”与“爱”的共同“祖先”是原始印欧语(PIE)词根“*leubh-”,意为“关心、欲求、喜欢”(to care, desire, love)。
lobha (贪) ⇔ love (爱)
在印欧诸语中,有很多“贪—爱”的同源词,例如:
巴利语: lubbhati: 贪婪、妄想
拉丁语: lubet,libet 悦意、令人高兴
libido 本能冲动、性欲、“力比多”(desire, lust)
希腊语: λυπτά,(luptáh) 欲求的、心爱的(desired, beloved)
歌特语: liufs 亲爱的、心爱的(dear, beloved)
高地德语:liob 亲爱的、心爱的(dear, beloved)
俄语: Любовь [lyubov] 爱情
Люба [lyuba] 柳芭(女孩名字:“小爱、爱酱”)
德语: Liebe 爱情
lieben 爱(动词)
英语: love 爱
etc.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印欧语的大多数语支里,源自“*leubh-”的词大都是褒义的:英语的“love”、德语的“lieben”和俄语的“любить”就都是褒义词。但唯独在印度—伊朗语支里,“*leubh-”演化出的同源词却具有明显的贬义:
lubh,梵语词根,= lustful,greedy好色、贪婪、执取
lobha:m.[〃] 貪,貪欲,欲.
lubbhati:[lubh] 貪る,貪求す.(lubh + ya),贪婪,妄想。
luddha:a.[lubbhati の pp.] 貪れる,貪 欲の,慳貪の.
Luddhacitta, 貪心者.
佛教所说的“三毒”(不善根)——贪、嗔、痴,为首的就是“lobha”(贪)。
“lobha”(贪) 与 “love”(爱),一褒一贬,是对同一基本语义的不同诠释,也是不同文明赋予同一基本人类情感的不同文化意义。
但对这一点不可过度解读:因为,语义的变化,既有文化原因,也有任意性(arbitrariness)。梵语“deva”(天神)的同源词大都是“神”,如拉丁语的“deus”(神),希腊语的“Dionysos”(酒神)、法语的“dieu”(上帝)等,惟独古波斯语的“daiva-”却变成了“魔鬼”。为什么呢?这不好归咎于文化原因,而很可能是偶然的。
PIE“*leubh-”演化出贬义的“lobha”(贪),并不说明古印度社会对欲望持否定态度,是个遍地圣人的禁欲文化——恰恰相反:在古印度,“爱”(kāma)的文化高度发达,佛弟子中就有名妓安巴拔利(Ambapālī)与西利玛(Sirima)。有人统计过,梵语中竟有多达603个“爱”字!
至于“爱”在西方文明中的地位,我们就不多说了。在现代西方社会,“性爱”(romantic love)是近乎“神圣”的概念,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也是“爱”。
尽管同源词“lobha”(贪) 和“love”(爱) 在不同文明中有完全不同的遭遇,但它们毕竟是同根生的。“食色性也”,“贪”与“爱”都源自“普世”的原始占有欲,其背后都是追求感官满足的生物本能。
虽然卑下的“贪欲”与圣洁的“爱情”被赋予了不同的道德意义,但在佛教看来,作为人类情感,它们都可归为同一缘起支(nidāna)——“渴爱”(taṇhā),都导致“取”(upādāna),都生苦,最终都导向轮回。
对佛教修行者来说,卑下的“贪欲”与圣洁的“爱情”都是危险的,都是证悟的障碍,都应该被“灭”掉。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情感”在佛教名相体系中缺乏明确的定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