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清明)国风

2023-04-05 21:14 作者:弱水三分  | 我要投稿

小时候零零碎碎听父亲说过不少习俗、习惯或是经验和“讲究”,有本地的也有别处的,我们称为“乡风”,与现在提到这个词常用的意思有些出入,这个“风”不是“风气”,而是作“风俗”解,当然里面也混了不少杂谈传说,可能还有些封建迷信,聊为之一记。

每逢清明都被提醒出门,因为“清明前后刮鬼风”,平地能起风把东西卷走。拿鬼吓唬还不算,据说这鬼风还能将人脸孔鼻子吹得又歪又斜,那就十分可怕了。现在结合专业知识想想,所谓鬼风大概就是尘卷风,那时候唐氏综合症有时还能听说或见到,大概也就成为俗语的佐证。

说到专业,本门似乎早年间还有看风水的业务,可惜我是一点没学到。倒是父亲好像懂一点,在省城买的小房子他觉得从风水上来说很不错。我虽然胸无点墨,但毕竟在家庭和师门受到熏陶,后来装修现在这个住所的时候,老婆家提出一个啥据说是有妨碍的,说得好像头头是道,我就直接说你都打算主卧里这样这样摆东西了,装啥讲究人啊?

当时要买省城的小房子,有天突然接到销售电话,说是要提前认筹,去晚了就没有了,于是也顾不上像平时一样倒公交了,赶紧打车去售楼处,到了又说改天,销售是连连道歉,态度特别好。打电话跟家里说,父亲则安慰我不必在意,这是试水的套路,要买他家的,上个当也没什么。可惜后来一天也没住就不得不出手卖掉了,综合大小、价钱、区位、交通等等因素,那真是套不错的房子。

也不光是那套房子,父亲建议我每到一个新地方都在附近溜达溜达,查看和熟悉一下周围的环境,这也是他的习惯和生活经验。不要说常住的房子、宿舍、学校、工作单位,就是临时住的旅馆,如有条件也最好熟悉一下地形。以前生活购物没那么方便,更早以前治安都得自己上心,生活圈也相对狭小而固定,父亲的做法可说是相当必要,现在仍有积极意义。

类似的还有出门要跟大部队,不熟悉的地方吃饭要去人多的饭店,宁可上菜要等。还有些跑长途住熟不住生,客车司机到服务区吃饭不要钱(因为拉了一车客来)等等江湖经验。小时候去爬泰山,父亲特别叮嘱我,路边东西不要随便问价,问了就得买,卖家或许愿意让价,但如果问了不买,就要面临强卖了。至少在父亲那个年代,出远门不是件轻松惬意的事,一地有一地的乡风,搞不好哪里就踩到坑,交通不发达、物流不便捷、经济往来不密切的时候,小地方总是很排外的,现在也未完全改变。

用钱不能方便地买到服务(何况也没钱),很多时候就得靠自己。父亲和他的同龄人一样,掌握(如果还不算精通的话)了多种生活技能,家里什么东西坏了都能试着修一修,比如家里自行车坏了基本都能搞定,我则只学会了上链条——还是很实用的。差不多十岁时,父亲开始教我学游泳,并说这是比骑自行车更重要的生存技能——不是生活技能,98年洪灾使其不言而喻。老家那时候没有游泳馆,仅有的一个露天游泳池也不怎么大,夏天人满为患,以至于我还没认识沙丁鱼就先明白了什么叫沙丁鱼罐头。那地方玩水还行,学游泳就很勉强了。后来厂里搞三产弄了个游泳馆,去游过几趟。父亲对我的期望是扔到水里淹不死就行,如果再发生洪灾,老家平原不保,他就背着母亲逃命,我得能够自保,如果再能背上一小袋米,我们全家就有活路了。本来设定的结业考试是横穿厂门口的小河游到对岸再游回来,父亲年轻时就是这么野游的,后来因为环境污染再加上小河里汽船变多,只得作罢了。

不知道螺蛳对水质要求怎么样,本地一般称为“螺螺”,每到清明前后都会吃,而且父亲说对治疗口腔溃疡有奇效,他有一位长辈曾得了口腔溃疡很难受,某天吃螺蛳吃着吃着就好了。做法一般是剪口微辣炒制,吃的时候拿着吸出螺肉,实在不行也有用针挑的,不过我还是嫌麻烦,相比之下蛤蜊或者蛤子就好得多,而且非常鲜美,据父亲说蛤子并不值钱,也不难得,主要是得吃新鲜的,我后来到省城、到现在居住的地方,虽然都在省内,却再也没吃过那样好的蛤子。

社会经济在发展,风俗习惯自然也在演变,我的小孩可能就不知道这些事了吧,许多经验虽然可能再也用不到了,希望还可以留作趣谈。


(清明)国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