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购物节打折有效,那为什么不天天打折?
618到了,说一个有趣的脑洞
最早的时候,购物节是一天时间。
大家在几周之前就兴致冲冲的挑选好商品,加进购物车,然后一到当日零点疯狂下单,全民购物,全民shoping,全民狂欢,特别有仪式感。而且往往能冲出特别疯狂的天文数字,全民购物的氛围,也会拉动还没购物的人去思考,我是不是也要买点什么参与进来~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成功的商业案例。
但很快,大家发现一个问题,单日狂欢的购物节确实氛围拉满,但把前后一周的购物欲望都集中到一天,似乎服务器流量太集中了,服务器卡的不行,物流也拥挤,大大影响购物体验。
于是慢慢的,各平台购物节都开始分流,不再集中到一天,而是前后一周都算购物节,都享受促销折扣,这个效果,也不错。
但依次类推,有人就开始思考了,如果购物节打折这套有效,一天拉长到一周两周也有效,那么我为什么不干脆拉长到一年,天天都打折呢?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无厘头的问题,购物节购物节,正因为稀缺才叫节日。
如果天天都打折,那不就等于没有打折吗?购物节本意是通过狂欢氛围仪式感带动消费,拉长成常态了,仪式感弱了,还怎么拉动平常不购物的人来消费?
但事实是,这个认知可能是错误的。
购物节拉成常态,也许真的就是有用的,因为某种意义上,拼多多现在的百亿补贴,不就是一个常态化的购物节,天天都是618吗?
马斯克是有一个第一性原则的,什么意思呢?回溯事物本质,重新思考路径。
比如许多人眼里,要赚钱就应该先读个大学,拿到学历文凭,再考个证,最后进入行业。他们会花很多很多时间去考那些所谓的证书和文凭。因为在他们眼里,没有学历就拿不到证书,没有证书就找不到工作,而只有有了工作才能赚钱。
但事实是,学历,证书,工作都只是赚钱的条件和手段,你可以凭借学历证书赚钱,但绝不是要赚钱就一定要有学历和证书。
这就是第一性原则,你的目的是赚钱,那么就直接思考赚钱本身,而不是纠结于学历-证书-工作-赚钱。
所以,购物节这件事来说,核心是什么?是弄一个风风光光的购物节吗?
NO,核心是拉动用户消费,对吗?
无论是购物节的仪式感,氛围感,还是购物节的打折促销,一切操作本质都是用这些手段来拉动用户消费。
而这两年很多人有一个声音,大家觉得购物节的优惠折扣太麻烦了,又是抵扣卷又是代金券又是打折券,还有的要分全场单场的。
这个声音背后是什么?
背后其实就是用户觉得研究购物节打折代金券这事太累了,活动太麻烦了,我们只想要打折优惠,不想搞仪式感了对吗?
大家愿意研究活动规则参加活动,不是因为活动有趣,而是因为完成活动能拿到优惠。
而很多平台的策划没有看到这个本质,他们看了大众的讨论,活动的热度传播,然后觉得应该要把活动做的有趣一些,其实活动是否有趣不是本质,本质是完成活动有优惠,活动有趣,优惠实在,那皆大欢喜,要是优惠不够,那再有趣的活动也要被骂繁琐。
有趣是添头,打折优惠才是本体。什么形式感,仪式感,各种活动,其实都是为这个优惠让利的行为做宣传打辅助吸引人的。
那么既然优惠是本质,我把优惠时间拉长,每天都上优惠折扣,行不行呢?
答案是真的可以
拼多多常态化补贴,最终他们市场就是一直在涨,不是吗?
之前 “五一”小长假期间,他们开展“五一超级加补”,以近30%的力度补贴戴森、TCL、美的、小天鹅等品牌产品。结果空调、洗衣机等家电销量均实现300%的增长。
数据来看,补贴就是有用,30%的补贴力度下去,销量直接就是翻倍了。

今年他们的618活动也差不多,简单粗暴,在百亿补贴基础上又加了优惠券。
创意角度来说,这种优惠活动比其他眼花缭乱的活动简陋了许多,就是最简单的优惠券加减乘除,但它就是有用。
你看见大众参加购物节活动兴高采烈,不是因为购物节活动有趣,而是因为购物节活动打折。
有趣是添头,打折是本体。
从第一性原则来说,只要打折力度大,就能拉动用户消费,力大砖飞。
所以什么购物节要有仪式感要稀缺性不能天天搞,这些都是过往印象的错觉。
事实是只要折扣力度到位,就是有用,便宜就是硬道理。
不要被表面遮盖了本质,在商业的世界里,用户永远永远永远期待更便宜优质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