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战国最后的名将:李牧

2023-10-23 16:09 作者:芝兰学社  | 我要投稿


战国时期的史料问题和李牧的事迹流传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按照李斯的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进行了大规模的烧书运动,将除了秦国史官书写之外的史书全部烧光,秦始皇亦自称说:“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可见当时这场焚书运动的范围。因此司马迁感叹说:“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所谓“有所刺讥”就是指对秦王朝不利的记载,这些都被秦始皇烧毁了,所以六国名将的事迹大多不流传。比如《过秦论》中提到:“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其中“带佗、倪良、王廖”都是和当时战国第一流名将并列的人物,然而在《史记》中却鲜有看到他们的记载,可见六国名将事迹失传之严重,《吕氏春秋》提到:“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後。”可见当时王廖主张先发制人,儿良主张谋定而后动,此两人为事迹掩没者。还有如战绩掩没不显者,如赵奢的事迹。赵奢凭借阏与之战把他提到和廉颇相同的地位,结果在《史记·秦本纪》淡淡一句:“三十八年,中更胡阳攻赵阏与,不能取。”同时《史记·赵世家》记载:“二十九年,秦、韩相攻,而围阏与。赵使赵奢将,击秦,大破秦军阏与下,赐号为马服君。”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後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於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反应其战绩辉煌,具体事迹当有别据,绝不可能在秦国史书找到。


既然如此,李牧的事迹又从何而来呢?笔者估计是从冯唐的儿子之言而来,比如《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冯唐提到过:“臣大父在赵时,为官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因此冯唐从他爷爷口中知道很多关于李牧的事迹,而冯唐的儿子冯遂又和司马迁交善,自然从中得到很多内情。“(冯)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而从司马迁和冯唐口中原文的高度雷同也可以看出,冯唐提到:“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於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彊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後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这些内容都被司马迁写入其本人列传中,可见当时司马迁的材料出处大部分可能来自冯家的传述,小部分应该来自对其他资料的收集,因此李牧许多战绩得以保存。


守边之战、大破匈奴


李牧的第一事迹是在为赵国守边,因此其传一开头就是:“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雁门是当时赵国的重镇,面对匈奴大军的来犯,其守边当在赵孝成王晚年。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也就是“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也就是李牧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市吏”(从后文可知),防地内城市的“市租”(商业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而根据冯唐所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於外,不从中扰也。”可见这个主要是军市的收入,何谓“军市”呢?苏秦有言说:“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则是路君之道也。中人祷视,君翳酿,通都小县置社,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可见当时军士都花私财从军市上购买饮食。《商君书·垦令》说:“令军市无有女子,而命其商;令人自给甲兵,使视军兴。又使军市无得私输粮者。则奸谋无所于伏,盗输粮者不私稽,轻惰之民不游军市。盗粮者无所售,送粮者不私,轻惰之民不游军市,则农民不淫,国粟不劳,则草必垦矣。”这里提到对军市严格的管理,虽然未必完全做到,但是亦可窥见军市的管理制度,而军市的租税又可以供给军队使用。《史记》又提到李牧“日击数牛飨士”,这样的待遇颇为丰厚,因为牛在古代是稀缺资源,而李牧“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可以看出李牧这个人重视士兵的骑射训练(可能和他军队的组成部分有关),重视敌情,重视情报收集,所谓“烽火”是指敌人入犯时点燃后可以得知敌人来袭,著名故事有烽火戏诸侯。

然而之后“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从原文来看李牧这种消极防御的策略无疑受到赵孝成王的质疑,然而李牧并没有因此屈服,接着赵王换上了其他将领,结果出战多有不利,损失惨重,亦可见李牧防御有方,匈奴实力并非弱小。从之后李牧的坚持来看,李牧非常有个性,也暗示了李牧的悲剧命运。


接下来就是李牧最精彩的一场战役。史书原文记载说:“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原一战。於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後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李牧通过几年时间的等待,说明他非常有耐心,而且从埋伏军队的规模来看,无疑是精心策划而且集中优势兵力,又“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与汉代马邑之谋被单于看穿(“见畜布野而无人牧者,怪之”)截然不同,可谓细节决定成败,李牧一场战役伏击大败单于,斩杀十多万匈奴军队,又消灭了襜褴,击破东胡,使林胡投降,从此十多年“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解除了赵国北边的威胁,避免了后期赵国沦为两线作战指窘境,而且还解放了一支强大的部队,可谓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劳。从战役细节看李牧的军队组成也颇有意思。在策士口中,战国强国不超过万名骑兵,如燕国“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又有赵“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又有魏“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又有楚“天下之强国也……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从当时来看,各国最高不过万骑,而这时候描述说李牧手上就有一万三千名骑兵,已经是战国时期一支非常庞大的骑兵了。当然,这个数据在末期可能改变,这里策士说燕国有六百乘战车,但燕王喜就出动过二千乘的战车(《史记·燕世家》记载:燕王怒,群臣皆以为可。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攻代。)而说赵国有万名骑兵,但是仅仅李牧手上就不止,可见战国末期军队还在扩张,但是无疑这是一支非常大规模的军队,则李牧亦为当时战国时期骑兵运用大师。


攻击燕国以及可能遇冷


结束了北方战事后,这时候赵孝成王去世,赵悼襄王继位。李牧又被任用去攻打燕国,根据史书描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悼襄王元年(前244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从史书看李牧这次进攻战效果颇大,攻取了武遂和方城,可惜后来李牧似乎再未出场,推测是李牧并不受赵悼襄王重用,而是任用庞煖。


根据《史记·燕世家》记载:“十二年(前242年),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剧辛故居赵,与庞暖善,已而亡走燕。燕见赵数困于秦,而廉颇去,令庞暖将也,欲因赵毙攻之。问剧辛,辛曰:‘庞暖易与耳。’燕使剧辛将击赵,赵使庞暖击之,取燕军二万,杀剧辛。”此次战役虽然以赵国战胜为结束,但是也可以看出李牧在其中并不处于燕国上下考虑范畴,而是考虑庞煖是否好对付。综合各方史料,赵悼襄王时期赵国最受宠爱的名将应该是庞煖。比如合纵攻秦之战,根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四年(前241年),庞煖将赵、楚、魏、燕之锐师,攻秦蕞,不拔;移攻齐,取饶安。”可见接下来的合纵攻秦也是庞煖为将,虽然此次合纵攻秦失败,然而攻击齐国取得一定战果,总之庞煖似乎仍受重用。又《史记·赵世家》接着记载:“九年(前236年),赵攻燕,取狸、阳城。兵未罢,秦攻邺,拔之。悼襄王卒,子幽缪王迁立。”而当时赵国攻燕之主帅其实应该为庞煖,《韩非子·饰邪》:“赵又尝凿龟数筴而北伐燕,将劫燕以逆秦,兆曰‘大吉’。始攻大梁而秦出上党矣,兵至厘而六城拔矣;至阳城,秦拔鄴矣;庞援揄兵而南,则鄣尽矣。”可见当时赵悼襄王九年(前236年)时,进攻燕国的又是庞煖。如此看来,此段时间李牧几乎隐身,而李牧攻燕又立下战功,实颇令人不解,其实从其他史料可以窥探出一二。

据司马迁于《史记·赵世家》文末所写:“吾闻冯王孙曰:“赵王迁,其母倡也,嬖于悼襄王。悼襄王废适子嘉而立迁。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看样子赵悼倡后、赵王迁与李牧有矛盾,是何矛盾呢?根据刘向《列女传》记载:“倡后者,邯郸之倡,赵悼襄王之后也。前日而乱一宗之族。既寡,悼襄王以其美而取之。李牧谏曰:‘不可。女之不正,国家所以覆而不安也。此女乱一宗,大王不畏乎?’王曰:‘乱与不乱,在寡人为政。’遂娶之。初,悼襄王后生子嘉为太子。倡后既入为姬,生子迁。倡后既嬖幸于王,阴谮后及太子于王,使人犯太子而陷之于罪,王遂废嘉而立迁,黜后而立倡姬为后。及悼襄王薨,迁立,是为幽闵王。倡后淫佚不正,通于春平君,多受秦赂,而使王诛其良将武安君李牧。其后秦兵径入,莫能距迁,遂见虏于秦,赵亡。大夫怨倡后之谮太子及杀李牧,乃杀倡后而灭其家,共立嘉于代,七年,不能胜秦,赵遂灭为郡。诗云:‘人而无礼,不死胡俟?’此之谓也。”


从原文记载来看,李牧无疑是反对赵悼襄王娶倡后的,而且倡后后来又被立为皇后,并且废了太子公子嘉,使得赵王迁为太子,后来即位为亡国之君。而李牧在这一事件上无疑处于尴尬地位,很容易联想到他遭受冷遇,因此终赵悼襄王之世,这位在北境立有战功而且攻燕颇有成绩的名将无法得到兵权,如果这样下去,李牧再也无表现的机会,但是时代在召唤他~。


李牧御秦


公元前234,秦将桓齮领兵进攻平阳,武城,赵将扈辄率军前去救援,结果损兵十万。(《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十三年(前234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十月,桓齮攻赵。十四年(前233),攻赵军於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桓齮定平阳、武城。”而当时《史记·赵世家》记载:“二年(前234年),秦攻武城,扈辄率师救之,军败。死焉。”)庞煖这次没有出场,可能是因为赵悼襄王去世不受宠,或者是已经老去,又或者是因为攻燕的失误当了背锅人,电视剧《大秦赋》的演绎为庞煖回师途中受到秦将埋伏,无颜面见赵王而离去。总之这次是扈辄前去救援,结果军败身死,损失惨重,由此李牧登上了历史舞台,而李牧之后被任命为大将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扈辄其实就是这段时间赵国的大将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後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於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於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


从原文来看,在扈辄战败后,李牧终于得到重用,于是被任命为大将军,在宜安一带抗击秦军,结果“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因为此战之功,李牧被封为与白起相提并论的武安君,可见其战果之丰厚。但是这场战役具体并不详细记载,并且和六国其他人物一样没有记载斩首多少万这种,也许和秦国独特的首功有关(鲁仲连曾说:“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可见“上首功”为人所鄙。)但是从“大破”来看,绝对是一场辉煌胜利。桓齮此前能够斩首十万,可见水平并不低,但是这次战役却被李牧一战大败,可见李牧实在是赵国柱石(要知道从长平以来,又经历燕、赵交兵,秦国偷袭导致赵国外围据点损失殆尽,加上扈辄导致十万赵军覆灭,这种情况李牧居然能够反败为胜,实在是非常不容易)。从各路记载来看,李牧当时在肥先击退秦军,然后进击宜安大败秦军。不过可惜的是,此前桓齮已经攻克了平阳、武城这种邯郸外围据点后绕太行山北上,才被李牧击败,此时留给赵国的回旋余地太小了。

接下来赵国将要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史记·赵世家》记载:“三年(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封牧为武安君。四年(前232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可见李牧连续两次击败了秦军,而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十五年(前232年),大兴兵,一军至鄴,一军至太原,取狼孟。”何谓“大兴兵”呢?


考秦国“大兴兵”有几次,


十五年,大兴兵,一军至鄴,一军至太原,取狼孟。地动。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

可见“大兴兵”都是灭国级大战,而李牧能够顶住这次灭国级的大战,可谓非常不容易。这场前232年的战役颇为有趣,在秦始皇口吻中其实是由赵人引发的,秦始皇后来说:“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可见当时李牧已经成为赵国的“相”,属于是军政大权皆在手中,本来和秦国和好,并且秦国主动归还了质子(可能是因为前233年李牧大败秦军,导致如此和好条件),但是赵国估计是知道秦国野心不减,于是乘机策反太原城,于是秦由此“大兴兵”进犯赵国。按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於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距离上次相隔三年,则为前230年左右),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可见这场战役与上场大破秦军的战役相隔三年,可是又记载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就“大兴兵”,然而又《史记·赵世家》记载:“四年(前232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则记载时间有所不同,或疑本传有误,其实不然。据太子丹说:“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鄴,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於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十六年(前231)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初令男子书年。魏献地於秦。秦置丽邑。十七年(前230),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地动。华阳太后卒。民大饥。”可见当时韩国内部分裂,南阳守“腾”投降秦国,之后又率军进攻韩国,遂使韩国灭亡,所谓秦王政说:“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籓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则当时韩王也有与赵国合纵的意图。而太子丹描述的情况恰好和“十五年,大兴兵,一军至鄴,一军至太原,取狼孟。地动。”的记载相符合,推测是当时由于太原造反,于是兵分两路,一路为李信的大军,从云中、太原一带,攻取了狼孟,估计也平定了造反的太原郡(或者策反本来就没有成功),另外一路和李牧率领的赵军对峙,最终尝试进兵也被李牧击败(番吾在赵长城附近,估计是李牧利用赵长城的有利防御态势打了一场漂亮的阻击战),成功阻拦了秦军的推进。


赵国灭亡之战


不过韩国的灭亡和狼孟的丢失使得赵国的处境更加雪上加霜,意味着将来秦军可以从太原一带进攻赵国,而达成双路夹击,也就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当时王翦率领军队为北路,攻下井陉塞后南下进攻东阳,而南路的端和率领军队直接进攻邯郸城(也就是围邯郸)。此外,按照《史记·赵世家》记载,赵国代地爆发大地震和赵国发生旱灾,导致饥荒,可谓秦国进攻绝好机会,秦国此次又是“大兴兵”。即“五年(前231年),代地大动,自乐徐以西,北至平阴,台屋墙垣太半坏,地坼东西百三十步。六年(前230年),大饥,民讹言曰:‘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

这就是冯唐的祖父说的“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当指赵国几乎成为合纵盟主一事。赵国一直图谋合纵,韩非曾提到:“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则诸侯必灭宗庙,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秦始皇说:“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籓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可见当时韩、赵、魏三国已经图谋合纵抗秦,只是韩国不幸出了叛徒,但是秦军在新郑的统治并不稳固,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还有“新郑反”一事,可见韩国抵抗力量仍存。加上魏国凭借坚固的大梁城,估计可以坚守一时(即使大水浸泡,魏国也坚持了三月,即“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而当时赵国是唯一有能力抗秦的,如果合纵成功,那么赵国无疑是合纵核心,自然可以称霸山东。


而当时赵国坚守也有许多有利因素,且不说李牧在赵长城一带曾经打退过秦将王翦的数十万大军,而且西路的井陉也是要塞,李左车预判韩信进军时说:“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後。原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後,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於戏下。”[13]可见当时井陉路险,如果李牧指挥的话,未必不可以使得王翦匹马不反,而且还有魏国协助,可谓有一定条件。从《战国策》记载也可以印证李牧的战功。


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曰:“繓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上若不信,繓请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振捆,缠之以布。“愿公入明之。”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乃曰:“人臣不得自杀宫中。”遇司空马门,趣甚疾,出諔门也。右举剑将近自诛,臂短不能及,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

所谓“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很明显是最后一次战事时的胜利,可见李牧当时抵御秦军颇有战绩,又《战国策》另有一处记载:


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王翦恶之,乃多与赵王宠臣郭开等金,使为反间,曰:“李牧、司马尚欲与秦反赵,以多取封于秦。”赵王疑之,使赵葱及颜最代将,斩李牧,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大破赵,杀赵军,虏赵王迁及其将颜最,遂灭赵。


从当时来看,可见李牧已经多次击败秦军,还斩杀了秦将桓齮(杨宽认为樊于期是桓齮,战败后逃亡燕国,未免过于牵强,而此前战役桓齮只是战败逃走,此次才被击杀。),王翦不得已出反间计来陷害李牧,最终李牧被杀害,由此王翦得以击败赵军,三个月后赵军就被击败,五个月后赵国就灭亡了,因此冯唐的爷爷说:“其後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根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即使在赵军主力失败,赵王投降的情况下,邯郸仍然坚守到了次年十月才被攻陷,以及公子嘉还跑到代地称王继续抵抗,同时秦国也爆发大饥荒(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大饥。),如果李牧还在的话,情况可能会更好。“七年(前229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李牧诛,司马尚免,赵怱及齐将颜聚代之。赵怱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郸为秦。”


综合上述内容的全部来看,李牧用兵之能实在是属于战国时期最高水平层次,令两千年后的人深为叹服,无愧于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称号。


战国最后的名将:李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