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忌口”是门学问,掌握好了才能远离疾病。中医忌口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周代《
中医治病“忌口”是门学问,掌握好了才能远离疾病。中医忌口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周代《周礼天官》记述了宫廷有“食医”掌饮食宜忌;春秋战国时期《论语乡党》记载了孔夫子的饮食原则之一是“不时不食”;《黄帝内经》最早论述了饮食禁忌的理论问题,《灵枢·五味》中提出“五禁”观点: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阐述了食物性能“气味学说”划分了人的体质,探讨食性与体质的关系,不同体质的人饮食忌口内容不同。 “忌口”就是饮食禁忌,中医认为,五味忌口对维持人体阴阳平衡有重要作用。疾病不注意忌口会加重病情,服用药时不注意忌口,药物可能与食物发生某些物理或化学变化,可使药物的效价降低,甚至还能增加毒性。饮食禁忌的原则主要来源于《内经》,后世又不断充实和发展。《内经》讲“忌口”,就是按照食物的性味而定的。 夏季热邪挟湿,忌油腻、生冷之类,宜甘寒、清淡为主;长夏热盛,忌食滋润、温补之品,防脾之运化受阻,使湿困脾胃;秋季燥易伤肺,忌食辛,辛味发散,大补之品,多食更易助燥伤肺,宜多食滋阴润肺之品,如梨、芝麻、蜂蜜、甘蔗等;冬季寒邪盛,忌食寒凉之品,以防伤阳,宜适量温热性食物。病人对于饮食物的忌口或不忌口,首先应该根据疾病的寒热虚实来定。 一般来说,凡是属实、属热、属外感的病变,宜吃清淡而富于营养的饮食物,不宜吃肥甘厚味。 例如麻疹,是感受时行不正之气,邪犯肺胃而致的热性病变,在治疗过程中,虽然有宣透、解毒、养阴先后次序的不同,但均以透疹为主。 所以在发热出疹期间,宜吃芫荽、稀粥或藕粉之类,以顾护胃气而扶正以祛邪,如果吃油腻甘甜黏滞之品,则往往引起疹毒内陷,造成气急鼻扇,口唇青紫,咳喘肢厥的危候。 又如湿温病人,为湿热之邪内蕴中焦,脾胃受困,清浊相干的病变,宜吃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食品,如冬瓜猪骨汤、玉米粥之类,既能渗湿清热,又能扶正,不宜吃甜腻及坚硬之食物,以免加重湿邪而形成危急的病变。 内伤疾病,原属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的病变,故其病性多寒多虚,治之当以扶正为主,在饮食的配合上,宜吃甘温之品以益气,或甘润之品以养阴,忌食辛热发散之品,以免耗气伤阴。 如肺痨多因禀赋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或酒色劳役太过,脏腑亏损,邪毒乘虚入侵而致,除根据病情对证治疗外,在饮食上也要适当注意。 如属阴虚,可多吃甲鱼肉或山龟肉粥,或用老母鸭肉煲黑豆吃以固本,并适当吃川贝炖冰糖以治标。 如属阳虚,可配吃桂圆肉、淮山药、莲子肉炖瘦猪肉或山羊肉。淮山药、莲子甘平,猪肉、羊肉、桂圆肉甘温,温而不燥,补而不腻,温能长养,甘能益气生血,配之得当,则正复邪去。 如吃辛燥发散之品,则往往导致耗气伤阴而邪不去。 又如肾虚腰痛,多属阴阳两亏的病变,除在治疗上用温阳或滋阴之药外,在饮食上要注意调配,民间常食用猪骨煲杜仲或猪腰煲桑寄生,效果比较好。 中医“忌口”的学问之二:根据食物的性能 任何一种食物,对人体脏腑都有一定的影响,不过由于食物有四性(寒、热、温、凉)和五味(苦、辛、甘、酸、咸)的不同,因此,饮食物与脏腑之间有其特殊的联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酸性收敛,甘能缓中,对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的病变,吃一些酸性、甘性的食物,有敛肝、缓急、潜阳的作用; 反之,如属肝气郁结,胸胁胀痛的病变,治之当用疏解之法,在食物上宜配吃辛润之品,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这样,疗效就较佳。 苦能通泄下降,凡属实热之证,宜吃苦瓜之类,以清热泻火;反之,如属水火不济,心肾不交的病变,宜吃咸寒之品,如墨鱼、牡蛎肉之类以滋阴潜阳,所谓“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 甘为平味,能益气生血,凡属脾气虚弱引起的紫癜,用桂圆肉、红枣、冰糖之类炖吃,有益气摄血之功。 如属食积伤胃,不时胀痛嗳气,不宜吃甘润之品,只可吃面条、瘦猪肉之类。 辛性主升主散,凡属风寒之邪犯肺而引起鼻塞、咳嗽,可吃生姜、鲜苏叶之类以发汗祛邪;反之如属肺虚自汗,则宜益气养阴以敛汗,可用糯稻根、甘蔗之类煲水当茶饮,或喝冰糖酸梅汤,所谓“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咸能软坚润下,凡热病后期,真阴亏损而便秘者,吃淡菜、鲜牡蛎肉之类,有滋阴通便之效。如属骨痿肢软之病变,不宜用这类饮食。 中医“忌口”的学问之三:根据体质差异和地理环境、生活习性 人体由于禀赋不同和后天调养关系,体质也各有差异。 凡矮胖、属阴之体,虽吃温性的食物,亦不为害,如吃寒冷之物,则阳易伤而百病丛生。 凡属高瘦、阳气偏盛的体质,宜吃甘凉的食物,以矫正其偏颇,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反之,如吃燥热之食物,则往往导致“阳胜则阴病”。 饮食的宜忌,除了要考虑体质的因素外,还要注意地理环境、四时气候和生活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