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建立“模型”是实用化的自然需求,在物理上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第三章中曾提到:人们日常说话时所描述的,其实不是事务本身,而是自己不知不觉中那个悄悄建立起来的“模型”。 我们研究物理更是如此,大多情况,我们研究自然界,不是直接研究自然界本身,而是研究依据客观存在建立起来的各种“物理模型”。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在与物质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分析、研究的实际问题往往非常复杂,有众多的因素,这些因素往往相互交错、相互影响,在我们研究描述客观存在的时候,扰乱了我们的视线,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看不到真相,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使我们常常感到无从下手。

为了便于着手研究、描述,往往采用一种“简化”的方法,根据研究目的的要求,我们主动地、有意识地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化处理,保留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得出一种能反映原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或理想过程、或假想结构,使之尽量简洁而又满足我们需要表达的思想、或者是我们想要到达的目的。这种理想物质、或理想过程、或假想结构就称为“物理模型”。
物理上的模型是人们通过科学思维对物质世界中原物的抽象描述;是按照物理学研究的特定目的,用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对原型客体本质关系的再现。人们通过对物理模型的认识与研究,获得关于原型客体的知识及其结构、或者在自然界中的运动变化规律。

在第三章中,说话者把自己简化为一个点,这是说话者根据所说“我到家了”这句话的含义,自动去掉了与这句话的含义不相关的诸多因素,比如:性别、高矮胖瘦、发型、衣着等,建立了一个恰如其分、合适的物理模型,使话语即不啰嗦,而意思表达又清晰、明确。
模型的建立与使用,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不同的使用环境、不同的使用目的要求不一样的模型。“真理前进一步就是谬误”。例如:第三章中的“我”, 在“我到家了”这句话中可以简化为一个点;在描述“我瘦了”时就不会再把“我”简化为一个点。
再如春节假期里,开车去外地观光旅游,汽车的大小远远小于要跑的路程,导航时肯定是把汽车简化成一个点的。但对司机而言,汽车不是一个点,行驰过程中得考虑汽车的宽度、长度等,来决定你是否能够超车,是否能够通过狭窄的桥梁

物理模型建立以后,如果在使用中发现结果与实际有偏差时,我们找出产生这个偏差的原因,再对模型进行修正,得到更进一步精细的模型。“真理是逐步接近的”,就这样,不断实践,不断修正,慢慢达到研究自然、认识自然的目的,促进科学技术的一步步发展。
建立物理模型是人类研究、描述客观存在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是一种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