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大纲》1.2.1.2 绝对唯心论的可知论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2、绝对唯心论的可知论
对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恩格斯说:“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1]列宁认为恩格斯“在这里所指的不仅是所有的唯物主义者,而且也包括最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例如,绝对唯心主义者黑格尔。”[2]以下,我们分别说明各派可知论的基本观点。
首先,我们以黑格尔哲学为例,来说明最彻底的唯心论的可知论。
黑格尔是可知论者。他是怎样论证他的可知论的呢?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存在着一种既不依赖于个别人,也不依赖于全人类的所谓“客观”的精神,即“绝对观念”。这种“绝对观念”是万物的本源,是现实世界的创造主。按照他的描述,“绝对观念”由于本身内部的矛盾而向前发展着,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界阶段和精神阶段。在逻辑阶段,“绝对观念”是以纯粹的形式发展的,它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环节,终于走到了自己的反面,把自己“外化”成了自然界(这时“绝对观念”仍在自然界背后活动,它是自然界的灵魂,而自然界则仅仅是它的躯壳)。“绝对观念”在自然界阶段又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产生了人类,于是就由自然界阶段进入了精神阶段。“绝对观念”在精神阶段继续发展的结果,终于在黑格尔的哲学中最完满地认识了自己。由此可见,黑格尔既然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无非是“绝对观念”的外部表现,那么他所说的认识世界也就是“绝对观念”自己认识自己,于是世界的可知性就成为不证自明的了。所以恩格斯说:“思维能够认识那一开始就已经是思想内容的内容,这是十分明显的。同样明显的是,在这里,要证明的东西已经默默地包含在前提里面了。”[3]
显然,黑格尔的可知论是建筑在把“绝对观念”当作现实世界的创造主这个荒谬绝伦的前提之上的,他所谓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同一于思维。即是说,首先是思维“创造”出存在(思维转化为存在),然后才去认识存在(存在转化为思维),这是完全颠倒了世界发展的实际情况的神秘的说法。所以列宁批判他说:“辩证法的拥护者黑格尔不能理解从物质到运动、从物质到意识的辩证的转化 尤其不能理解后一种转化。马克思纠正了这个神秘主义者的错误(或弱点?)。”[4]实际的情形同黑格尔所说的相反,不是思维首先转化为存在,然后存在才转化为思维,而是首先存在转化为思维,然后思维才转化为存在。
不过,黑格尔关于思维转化为存在的思想也包含着合理的内核,因为人们要改造世界,总是首先要在头脑中拟定出计划和方案,然后才能通过实践把它实现出来,这正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而黑格尔的这一思想正好发挥了这个极重要的方面(当然是在错误的即唯心论的基础上发挥的)。如果对这一思想给以唯物论的改造,那么它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的意义是很大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指出:“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对于历史是很重要的。”[5]
注:
[1]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1页。
[2]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第95页。
[3]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1页。
[4]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314页。
[5]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