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了凡四训

2023-03-21 16:57 作者:霜遇芦花  | 我要投稿
  1. 过失都来自于内心,因而要从心灵上下功夫,如同斩断毒树,应直接砍掉它的根,而非剪掉它的枝条和叶子,因为那样并不解决问题。

  2. 一般而言,最好的方法是从心灵上彻底根治,一旦心念上清净了,你的每一个当下也就清净了。不好的念头,在还没有冒出来的片刻,你就能觉知到,而一旦觉知到,就不会再冒出来了。如果做不到从心灵深处彻底解决,也要想清楚道理之后再去改正错误。如果连想清楚道理都做不到,就应该针对具体的事情加以改正。

  3. 发愿改正自己的过失,在明处,须有朋友不断督促提醒;在暗处,须有鬼神监督察看。

  4. 千万不要因此而沾沾自喜、洋洋自得,而要坚持不懈地不断精进。

  5. 孩子,我们都是平常之人,日常言行里大大小小的过错多到不可计数。但是,我们回顾自己的往事,常常不觉得自己做错过什么,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心思太粗陋、目光太短浅。

  6. 事实上,那些罪业深重的人,在平时生活里也有反映:有的会心神闭塞、头昏健忘,有的会无缘无故就心烦意乱,有的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会消沉沮丧,有的听到正确的言论就会闷闷不乐,有的帮助了别人却招来怨恨,有的甚至会口出狂言、失去理智。这些都是作孽之相。一旦出现这类状况,就必须奋发图强,痛改前非,千万不要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7. 掌握权力的人失去了正道,老百姓就会离心离德。

  8. 没有人愿意铤而走险去做犯法的事情,掌握权力的人面对老百姓的犯错,要有悲悯心,更要反思自己的管理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9. 做善事而不去推究做善事的道理,自己以为自己在做好事,很可能反而是在造孽,枉费了一番苦心,却没有任何益处。

  10. 顺其自然地帮助别人,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大概而言,有十种: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11. 我们处在社会风气败坏的年代,不要以自己的长处来掩盖别人的优点,不要以自己的善行去和别人相比较,不要以自己的才能去为难别人。收敛才智,虚怀若谷,就像是一个普通人一样。见到别人的过失,应当有所包涵,为他掩盖,可以让他有改过的机会,也能够让他有所顾忌而不敢放纵。看到别人有一点点的长处值得学习,有一点点的善行值得记录,都应该放下成见,向他们学习,并要为他们赞叹且广为宣传。在平时的生活里,一言一行,都不为自己的私利起念,全是为社会树立典范,这就是君子天下为公的气度。

  12. 圣贤的志向,本来就是想要世上的人能够各自找到合适自己的生活,各得其所。我们敬爱世间的人,并且能够让他们安稳,就是代替圣贤使他们安稳。

  13. 第一,失人,就是有的人我们可以和他交谈却不去和他交谈,这叫失人;第二,就是有的人我们不可以和他交谈却和他交谈,这叫失言。如果有了失人失言的情况,我们应该反省自己的智慧是不是还不够。

  14. 崔子说得好:“恩惠不在于大小,只要救人于危急就可以了。”

  15. 通达的人,向内,舍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向外,舍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一切的东西,没有舍不得的,都可以放下。

  16. 活在世上,以衣食最为基本,所以大家把财物看得最为重要。如果我们大家把看得最为重要的东西看得不重要,随时可以舍出去,那么,对内我们就可以破除吝啬之心,对外我们就可以救人于危急。起初会比较勉强,最终一定会做得心安理得,从而洗涤自己的心灵,去除自己的执念。

  17.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恻隐之心。

  18. 谦虚,并不花费你的钱,为什么不自我反省呢?

  19. 凡是上天要使某个人发达,在还没有降福给他时,会先开启他的智慧。这种智慧一旦开启,浮躁的人会变得沉稳,放肆的人会变得内敛。

  20. 我听说,写文章贵在心气平和。现在看到相公在这里高声叫骂,一定是心里积了一堆不平之气,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呢?

  21. 造命的是天,而立命的是自己。只要尽力去做善事,广积阴德,什么福泽求不到呢?

  22. 从这些事看来,抬头三尺,定有神明。趋于吉祥也罢,避开凶险也罢,全在于自己。如果能够心存善念、严于律己,对天地鬼神敬重,对别人抱着谦逊的态度,那么,鬼神也会时时眷顾我们,我们才有受到福泽的根基。那些咄咄逼人的人,肯定难成大器,即使发达了也不会享受生活的乐趣和美好。

  23. 古语说过:“有志于功名的人,一定会得到功名;有志于富贵者,一定会得到富贵。”人一旦有了坚定的志向,犹如树木有了坚实的根基。立定志向后,就应该每一个念头都不忘谦虚,处处不忘给人方便,自然就会感动天地,这就是所谓的福报是由自己造成的。

  24. 现在有些求取科举功名的人,起初也许并没有真正的志向,只是一时的兴起。兴致来了,就去追求;兴致散了,也就作罢了。

  25. 我认为读书人之于科举,也是一样。如果你发自内心地喜欢,有坚定不移的志向,那就一定能够获得功名。


了凡四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