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方法的性质】浅悟
杜威在方法与性质中提到“方法的问题最后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发展的顺序问题。提供教材和处理教材的法则就是包含在儿童自身本性之中的法则”,即“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学方法要符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要求。
接下来,杜威从四个方面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在儿童本性的发展上,自动的方面先于被动方面,例如学生自主学习比传统教师“满堂灌”的被动学习更有效果;表达先于有意识的印象,例如小学生刚开始学选词造句,在表达阅读的过程中选出词语排列顺序把正确的句子造出来;肌肉的发育先于感官的发育,动作先于有意识到感觉,例如体育课如果老师只是口头表达动作要领,不如带领学生做动作有效果,还比如在化学实验的部分,只是口头表达实验操作学生影响不深,只有让学生自己参与实验动手做一做,他才能真正明白实验原理,了解操作注意事项。杜威认为意识在本质上是运动或冲动的,有意识的状态往往在行动中表现自己。在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这些原理,儿童被置身于被动的、接受的或吸收状态中,情况不允许儿童遵循自己本性的法则,结果造成阻力和浪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教学中反复教多少次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原因。真正的学习是主动的,自发的。
杜威提到,“观念也是由行动引起的,并且为了更好地控制行动,我们所谓理性,主要就是有顺序的或有效的行动法则”。其实这就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如果我们不参照行动方法的选择和安排,那么我们要发展推理能力,判断能力就会产生阻力,甚至误入歧途。我们把繁杂的推演过程总结为一个简短的符号,再把符号提供给儿童,虽然符号在心智发展中是必须的,但是提供给儿童的符号本身表现出来的乃是从外部强加的大量毫无意义的和武断的观念。所以,杜威提出了“教材心理化”的观念。
杜威认为教材心理化就是教材内容直接经验化 就是把学科知识回复到它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恢复的直接到个人的经验。对于儿童来说,抽象的符号不能进入他的生活经验的范围,它就不能真正唤起它所指示的食物和观念。正如此前王小龙老师讲座中提到的“鱼和青蛙的故事”,“牛”就是一个抽象的符号来表示这种动物,鱼想象到的“牛”就是“长着两只角,肚子下面长着四条腿”的鱼。那么符号本身取代了知识变成学习目的,学习知识就变成了记忆文字符号的机械活动,咬文嚼字的风气应运而生。例如化学学习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其实就是一种符号化,把化学反应的现象原理隐藏在背后,让学生们这是死记硬背方程式,根本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追求化学方程式背后的原理规律和现象,而不是直接突兀的给出方程式让学生死记硬背。
(二)表象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假如将现有用以使儿童学习某些事物的十分之九的精力用来注意儿童是否在形成适当的表象,那么教学工作就会容易的多。表象的形成便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概念模型的建构”——明确基本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把文字笔记转化成思维痕迹,引导学生做笔记,思考分析判断。在教学中要更加明智的有益的训练儿童形成思维表象的能力,使儿童将经验中所接触的各种东西不断地形成明确生动和生长的表象。例如在化学学习中,学生们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原子分子的认识,可以通过向学生们展示分子球棍模型来生动形象的认识学习。
(三)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通过经常认真细心观察儿童的兴趣,可以明确儿童发展到了什么状态,预示着儿童将进入哪个阶段。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兴趣不断地观察 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用什么教材才能使他的学习最起劲,最有效果,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能放任,也不能压抑。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兴趣来发现背后潜藏的能力,如果压抑兴趣,就会压抑创造性;如果放任兴趣就不能从表面深入下去。它的结果必然是以任性和好奇代替了真正的兴趣。
(四)情绪是行动的反应,力图刺激或引起情绪而不顾与此情绪相应的活动,等于导致一种不健全的和病态的心理状态。情感主义是企图把感情和行动分离开来的必然结果。为什么有些老师的课堂很是活跃,学生们都在呼应,但是为什么成绩反而不那么好呢?其实我认为与杜威认为的情感主义是有关系的。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中提到,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只要我们能参照真善美而获得行动和思想上的正确习惯,情绪大都是够约束的。认真倾听学生,正确引导情绪。
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注意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发展,符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创设学习环境,构建概念模型,细心发现学生兴趣,正确引导挖掘兴趣发展,注重情绪的导向作用,把抽象的概念组织到学生们的经验中去,从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