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本海军驱逐舰介绍(六)初春型
初春型驱逐舰是旧日本帝国海军在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签署后,建造的第一型条约驱逐舰。

在1930年之前,日本通过钻《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空子建造了大量重武装特型驱逐舰,而《伦敦海军条约》加大了对巡洋舰以下舰只的限制,对于驱逐舰这一舰型,条约的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做出了新定义和限制:
驱逐舰:排水量不超过1850吨(1880公吨),且主炮口径不超过5.1英寸(130mm)的水面作战舰艇。
各国拥有驱逐舰吨位总和:
美国150000吨(152400公吨)
英国150000吨(152400公吨)
日本100550吨(107188公吨)
在驱逐舰中,吨位超过1500吨(1524公吨)不得超过驱逐舰总数的16%,1930年4月1日前在建的驱逐舰不受此限制,但在吨位超过1500吨(1524公吨)的驱逐舰比例削减到16%之前,不得再建造此规格的新驱逐舰。

虽然日本可以顺理成章地将特型驱逐舰归入大型驱逐领舰名下,但此时24艘特型驱逐舰的总吨位已经达到了47600吨,占条约规定吨位的45%,远远超过16%的限制,因此在将特型驱逐舰占总吨位的比例削减到16%之前,日本无法再合理的建造同型大驱了。于是,基本保留了特型的武装,但排水量严格控制在1500吨以下的初春型驱逐舰出现在了昭和六年度舰艇补充计划中。

初春型与特型相比排水量减少了280吨,武备方面仅有的差别是3座主炮中的1座被改为单管炮。因为对速度、续航力等方面的要求基本与特型相同,且为了增加装备数和节约建造经费,初春型排水量比条约规定的最大标准还要少100吨左右,在1400吨排水量的舰体中要塞入与特型基本相同的装备,从技术角度看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但造舰鬼才藤本喜久雄和舰政本部第四部硬是完成了这个技术角度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初春型前部以背负方式布置了1座双联装炮塔和1座单装炮塔,2号、3号鱼雷发射管也以背负方式布置在中部,并首次配备鱼雷再填发装置。为保证中部空间,两座烟囱的倾斜角度不同,成为其最典型的外观特征。

初春型驱逐舰共建造6艘:初春(Hatsuharu)、子日(Nenohi)、若叶(Wakaba)、初霜(Hatsushimo)、有明(Ariake)、夕暮(Yugure),其中最后两艘为改修型号,有时单列为有明型或初春改型。
首舰初春于1931年5月14日在海军佐世保造船厂动工,1933年2月27日下水,1933年9月30日竣工;
末舰夕暮于1933年4月9日在海军舞鹤造船厂动工,1934年5月6日下水,1935年3月30日竣工。

舰员:205—226人
标准排水量:1400吨(改造后1715吨)
满载排水量:1830吨(改造后2100吨)
舰艇尺寸:109.5m×10m(有明10.6)×3m
动力:2台舰本式蒸汽轮机,3台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主机输出功率42000马力,双轴
续航力:4000海里/14节
航速:36.5节(改造后33.5节)


武备:
2座双联装+1座单装三年式127mm/50倍径舰炮
(采用B型改2联装炮塔和旧式A型单装炮塔,有明及夕暮采用C型联装炮塔)
2门毘式40mm机炮
3座三联装90式610mm鱼雷发射管
(配93式氧气鱼雷18条)
1座94式爆雷投射器+2座爆雷滑轨
(配备91式1型反潜爆雷36个)
友鹤事件后接受复原性改造,舰首单装主炮被移到舰尾,3号鱼雷发射管被拆除

太平洋战争初期换装3座双联96式高炮,末期增至3座三联装、1座双联装、10门单装

1934年3月12日,千鸟级水雷舰友鹤号在狂风巨浪中倾覆,造成72人死亡,28人失踪。日本海军在此事件基础上进行了全军规模的大检讨,设计部门所必须恪守的底限复原性这一最重大、最优先的原则被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所排斥了,各界除了反思设计部门的不作为外,也对军方在条约限制下一味追求超前武备的观念进行批评。受此影响,包括同一思维策划的初春级等诸类小型重装战舰都进行了彻底的改进。

此外,原定的12艘的初春型建造计划也因此在进行一半后即告中止,转而开始建造白露级。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初春、子日、若叶、初霜隶属第21驱逐队,有明、夕暮则与白露和时雨组成了第27驱逐队。在战争初期,27驱随五航战一起参与了珊瑚海海战,21驱被编入北方舰队参与了北方攻略作战。

1942年7月5日,子日号遭到美军潜艇海神号(Triton SS-201)的鱼雷攻击,率先沉没于北方寒冷的阿图岛海域。剩下的五艘同级舰则在之后的瓜岛战役中全部参与了东京快车输送任务。

1943年7月20日,夕暮号在从拉包尔至科隆班加拉岛从事运输作战返程途中,在维拉拉维拉岛海域被美军战机击沉。同月28日,有明号在拉包尔至格洛斯特角的运输作战结束返程途中,在新不列颠岛海域被30余架美军战机击沉。

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时,剩下来三艘初春级初春、若叶、初霜号全部加入了志摩舰队,负责将基地航空部队人员及器材等由中国台湾运输至马尼拉,在此过程中并未直接参与海战。

不过,在马尼拉装卸作业结束后,三舰本打算在苏禄海南下与志摩舰队主力汇合,但却在10月24日被美军航母特混舰队舰载机发现,若叶号被当场击沉,其余二舰搭载着若叶的幸存者返回了马尼拉。再之后马尼拉大空袭,初春号也宣告玩完。

最后一艘初霜号的命比她姊妹舰们要硬许多,该舰虽然同样在10月24日被美军战机击伤,但在修理后继续参与了第二次多号作战、北号作战以及护卫航空战舰伊势、日向返回日本本土的任务。

1945年4月,初霜号还参加以大和号为主的菊水海上特攻作战,途中由于友舰响号误触鱼雷而无法航行,遂将其拖拽返回吴港,并救助坊之岬海战中沉没的矢矧号巡洋舰、浜风号驱逐舰上的生还者,之后继续追赶原部队会合。

在向冲绳行进途中,一个航空军规模的美军舰载机部队杀到,大和号以下6艘舰战沉,但初霜号不在此列。由于大和号几乎吸引了全部的火力,该舰得以摆脱美军攻击,在援助了沉没舰舰员后成功返回佐世保基地。

直至1945年7月30日,该舰在宫津湾再次遭遇美军飞机攻击,在对空作战中由于误触了水雷导致严重受损,之后又因此引爆了深水炸弹,最后强行冲滩搁浅于海岸,战争结束后才被解体。

附图:碧蓝航线中的初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