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备考-内科-感染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
基本概念:
感染-指机体内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及其侵入正常组织引起的炎症反应;
菌血症(bacteremia)-指细菌在血流中短暂出现而无明显毒血症表现,健康人可经常出现暂时菌血症,如拔牙后;
败血症(septicemia症状+血培养)-指病原菌及其毒素侵入血流引起的临床征候群。病程中常有炎症介质的激活和释放,引起高热、寒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疹和神志改变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引起休克、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血培养必须阳性才能诊断为败血症;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机体对各种损害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如感染、烧伤、创伤、胰腺炎;诊断标准:满足2条就可诊断
1体温>38℃或<36℃
2呼吸>20次/min或PaCO2<32mmHg
3心率>90次/min
4WBC>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细胞>10%
脓毒血症(sepsis)-由于微生物感染导致的SIRS就是脓毒血症,可以有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血培养可以阴性;脓毒血症范围包括败血症;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微生物及其产物引起的急性微循环灌注不足,属于分布性休克,虽然心输出量正常或增高但仍处于休克状态;诊断标准:有明确感染灶、有SIRS、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40mmHg、有组织灌注不良的表现;
病原学:
G+球菌-葡萄球菌、肠球菌、链球菌,金葡是引起院内败血症的最常见原因,皮肤、骨髓、上呼吸道感染多见;
G-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绿脓、不动杆菌、变形杆菌,泌尿道、胆道、胃肠道感染多见;
厌氧菌-脆弱拟杆菌
真菌-白色念珠菌多见,曲霉菌;
复数菌败血症-同一血培养标本中检测出>1种病原体,或72h内在不同血培养标本中检测出>1种病原体;
危险因素:
机体免疫机能缺陷是败血症发生的重要诱因;
粒细胞缺乏(<0.5×109/L)或粒细胞减少(<2.0×109/L);
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细胞毒药物、放化疗;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使用、静脉留置导管;
严重的原发病-肝硬化、结缔组织病、糖尿病、尿毒症等;
发病机制:
感染性休克又称中毒性休克,主要由细菌或其毒素直接、间接地引起机体微循环灌注不足所导致的全身反应性综合征;
侵袭性-细菌进入机体内形成菌血症或败血症
非侵袭性-是细菌在局部繁殖其毒素进入血液引起休克(月经栓);
多脏器病变或功能衰竭:
常见衰竭顺序是肺、肝、消化道出血、肾;
肺:
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多,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保证大小肺泡内压力相同,缺血时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少,可导致肺泡萎陷或不张;P=2T(表面张力)/R;可能出现ARDS、呼吸衰竭;
心:
中毒性心肌炎+缺血+酸中毒对心肌的抑制;
肾:
早期可出现少尿,严重持续休克导致肾小管坏死;
肾衰竭时Scr>2mg/dl或比原来提高1倍;
脑:
轻度缺氧出现烦躁不安,严重时脑水肿出现昏迷抽搐;
消化道:
细菌毒素可导致中毒性肝炎;应激性溃疡;
肝衰时BIL>2mg/dl,LDH升高2倍;
临床表现:
感染表现:
毒血症症状-起病急骤,发热、寒战、全身不适、头痛、肌肉关节酸痛、乏力、纳差、呼吸和脉搏加快;
皮疹-以淤点常见;
关节症状-大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
肝脾肿大;
迁徙性损害-细菌栓子播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引起的;皮下脓肿、肺脓肿、骨髓炎、心包炎、急性心内膜炎等;
休克表现:
早期-高热、寒颤,血压正常但脉压降低,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轻度发绀、呼吸深快、尿少、烦躁;
中期-低血压、酸中毒,心率快、呼吸浅快、皮肤花斑、出现嗜睡、高凝;
晚期-血压持续低,皮肤粘膜大片淤斑或紫癜,针刺后出血不止,多脏器功能衰竭;
不同病原体的特点:
金葡菌败血症-多见于男性青年,原发病灶多为皮肤感染,起病急,高热、寒战、皮肤淤点、大关节红肿痛、迁徙性损害是特征(多发肺浸润、可侵犯正常心脏瓣膜导致急性IE)
G-杆菌败血症-患者病前一般状况差,院内感染多见,尿路、胆道、腹腔感染;双峰热、相对缓脉、40%发生感染性休克、严重的发生MODS或DIC
厌氧菌败血症-多为脆弱拟杆菌,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并发血栓性静脉炎或迁徙性脓肿;
真菌败血症-基本为院内感染,易感因素是使用糖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化疗药物、静脉插管等;白色念珠菌最多见;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加2-3万,有时总数正常或偏低但中性粒多,严重金葡感染可能<1000;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晚期PLT减少、BT延长提示DIC可能;
ABG-早期为呼碱、后期为代酸;
病原体检测-病因未明的中高度发热都要抽血培养,寒颤时抽阳性率高,未使用抗生素或停用48h,取血3次间隔>1h;骨髓培养阳性率更高;
诊断:
急性起病的发热患者,WBC和中性粒细胞增加,无局限于一个系统的急性感染时要考虑败血症;皮疹、肝脾大、迁徙性脓肿出现后可临床诊断;确诊需要血培养或骨髓培养(+);
治疗:
清除原发灶:
清除感染灶(化脓性病灶不论原发、继发都要切开引流);
拔除置入体内的导管
抗生素:
采血培养后开始经验治疗,联合治疗兼顾G+球菌和G-杆菌,静脉给药,剂量要足,选用杀菌药物,总疗程3w或体温正常后10天;
4代青霉素(哌拉西林、替卡西林)/3代头孢+氨基糖甙类;
绿脓杆菌-头孢他啶+氨基糖苷类
留置静脉导管或金葡菌: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腹腔来源-三代头孢+甲硝唑,碳青酶烯类
中性粒细胞缺乏并发热者-Beta-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
休克的治疗:
扩容:
由于血管床容量扩大+通透性提高,往往需要超量补液才能恢复正常的血流动力学;低分子右旋糖酐,电解质,血浆和白蛋白(已经入液1500-2000ml)而血容量仍然不足的使用;
纠酸:
改善心肌收缩和微循环淤血,碳酸氢钠(pH<7.2时开始用),乳酸钠需要在肝内代谢;
血管活性药物:
多巴胺-可升高血压、增强心肌收缩力,小剂量时收缩皮肤和骨骼肌血管而扩张内脏血管,尤其是肾血管,大量时也收缩内脏血管;
阿拉明-促进神经末梢的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作用慢而持久平稳,对于长期使用此药或利血平者效果差(储存的不多了);
去甲肾上腺素-收缩血管作用强于强心作用,只用于心脏复苏;
异丙肾上腺素-只能兴奋B受体,强心+扩张外周血管;
酚妥拉明-a受体阻滞剂,可扩张微循环;
阿托品/东莨菪碱-对全身痉挛的血管有解痉作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
直接的抗休克作用,氢考1000m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