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巴巴罗萨计划”之前的历史小略

2021-06-22 12:51 作者:赤锋社  | 我要投稿

(社员按:虽然这篇文章很明显唯物主义史观的知识并不足够,阶级意识并不强烈,但是相比于那些亲德或者假慈悲的泛历史圈的文章,依然更有一些学习价值)

《巴巴罗萨计划》外交场的交锋

1939年9月1日,德军对波兰发动突袭战争,两天后,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9月17日,苏联借波兰政府在9月16日逃离波兰,宣布《苏联与波兰互不侵犯条约》失效,苏联百万大军越过边境 进攻波兰。

此时的英法两国屏息以待,都希望苏联和德国能够因为分赃不均而大打出手,奈何这次机智的元首和慈父,早已看穿了英法试图祸水东引的企图,因此双方在战前就缔结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因为促成缔结盟约的人分别是莫洛托夫和利宾特洛浦,因此这份协定又被称为莫洛托夫—里宾特洛浦条约。

苏德双方约定分割波兰,同时对东欧的小国作出势力划分,德国宣称将保障苏联在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地区的利益,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小国,被划分到苏联的势力范围中,波兰的东部地区也被交给苏联,而苏联则要作出保证,在波兰战役中出手占领波兰东部,并且保证不会进攻德国

正如同之前电影节目《至暗时刻》中所说,“正是英法的绥靖埋葬了欧洲”。

早在波兰战役爆发前的1939年4月,英法和苏联在莫斯科就举行过会议,英法都要求恢复一战中缔结的协约国协议,组成联盟应对轴心的挑战,苏联更是提出由三国共同保障中欧,东欧和南欧各国的安全,缔结5—10年的长期合作盟约,以及盟国互相协助的具体协议,

但是英法的绥靖和一步步祸水东引,让苏联和英国之间的不信任越发加剧。

在三国谈判期间,英法放任德国和意大利对欧洲各地的侵略,更是让苏联感到备受欺骗,而在这之后,三国关于保障波兰安全的协议也陷入僵局,苏联代表团团长,伏罗希洛夫询问英法

波兰是否允许苏军入境迎击德军?如果不愿意,英法如何保证德军不会席卷波兰?把战火烧到苏联家门口?

代表英国的德拉克斯和法国的杜芒一时无言以对,随即表示:“波兰遭到进攻按常理来说,应该会向苏联求援”。伏罗希洛夫要求得到英法确实的保证,而不是按常理来说和应该,因此,英法又去向波兰做工作。

而结果,是波兰外长贝克和波军总参谋长斯塔契维奇都认为:

“苏联在军事上没有价值”,“看不出苏联在波兰领土上作战,能有什么好处”。

8月19日,波兰外长贝克直接拒绝了英法提出的,允许苏军在波兰遭受到入侵是入境保卫波兰的提议,这更是加剧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

8月21日,伏罗希洛夫告诉法国的杜芒将军,英法把此次三国谈判拖的太久了,因此不排除发生某些“政治事件”的可能,这就是和德国方面的谈判了,一天后,伏罗希洛夫所说的“政治事件”发生了。

里宾特洛甫带着希特勒亲笔书写的全权证书,和大批随员前往莫斯科,对于德国来说,为了避免像一战一样,一开始就陷入两线夹击 的悲惨状况,所以优先解决一方,或者保障另一方不会参战,都是必要的。

一战的“施里芬计划”同样也是希望,在东线俄国没有完成准备前率先解决法国,而到了二战,面对厉兵秣马的苏联,德国必须做出大幅度的让步。

仅仅一天,风云突变,英法四个月都没谈成的条件,苏德全部谈妥,在8月23日深夜,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完成缔约。

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英法已经和德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苏联方面担心自己被英法出卖,从而加快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而在缔约过程中,德国几乎完全答应苏联提出的各项要求,唯一的争议,就是里宾特洛普希望在条约前言上加上一句:“德苏两国形成友好关系”的话,被苏联冷冷拒绝,声称:“苏联政府被德国政府批头盖脸扣了6年大粪之后”,不能突然之间把一项苏德友好的宣言,拿到群众面前。

就这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去掉“友好”之后,顺利缔结,在签字前,里宾特洛甫甚至和斯大林惺惺相惜,一起问候了英国的外交政策。

里宾特洛甫说:“英国是软弱的,老想让别人替他打仗,好让英国统治世界”。

斯大林则是讥讽道:“如果这项政策能够成功,那一定是被吓唬的国家太傻了”。

8月24日,里宾特洛普兴高采烈的飞回柏林,而一天之后,伏罗希洛夫正式通知英法:“由于政治形式已经改变,继续谈判已经没什么用了”。

而英法在这一天,彻底失去了,开展最初的“两线夹击德国”的可能,但英法并未放弃,因为他们知道,苏联和德国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从斯大林不允许里宾特洛甫在条约中,加上“友好”等字眼的行为就可以看出来。

而一贯把领土看的比命大的毛子,和靠反苏反犹太上台的纳粹,更是不会有共同语言,因此英法还是乐观的认为,苏德会在波兰大打出手,毕竟在别人家地盘上打仗,至少死的平民不是自家的,把战火隔绝在本土之外,更是对国家最好的保护。

但是英法却在这一事情上过于乐观了,他们兴高采烈的捧着爆米花,带着小板凳出门去,看着美丽的阳光,心情愉悦的准备去波兰,看元首和慈父的激情大戏。

没想到刚出门,就遭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迎头痛击,历史的车轮无情的从两国身上碾了过去。

为此英国记者专门画了一幅:“两兄弟的婚礼”嘲讽张伯伦和他的绥靖政策。

虽然英法过于乐观,但基本判断还是准确的,苏德双方的矛盾确实大到难以缓和的地步,苏联虽然为了国家利益,可以暂时和德国媾和,但不代表他已经忘记了,希特勒嚷嚷了多年的反共产国际协定。

而希特勒更是对消灭苏联时时不能忘怀,因此纵使双方保留着谈话的通道,甚至于苏联还和德国,进行过加入轴心国,组建苏德日意四国同盟的谈判,但是双方的利益要求差距明显太大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都开始厉兵秣马,准备在战场上达成谈判桌上苏德没能达成的利益分割。

而事情发展至此,就应该说一下,一战和二战的不同,二战在很多人看来,都显得拖拖拉拉,不像一战那样。

一战随着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爆发,一个月后奥匈帝国掀起战火,像塞尔维亚宣战,几乎几天的时间里,各主要参战国就全面开战了。

而反观二战,中国在1937年开始全面抗战,英法德还在眉来眼去,英法德在1939年互相宣战,而1940年才开始真正交火,而此时苏联和美国还在看戏,1941年6月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反观罗斯福,依旧保持着和英法、德日、苏联各大阵营的友好,直到1941年12月7日世界上最后一个大国才参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从第一个主要参战国到最后一个主要国家参战,整整隔了四年多,这其中究竟有何缘由?

首先,一方面是因为,一战在各国参战前,双方都已经站定了立场,选好了队友,早早的进了泉水,等待30秒后碾碎对手,可谁想到,这一场膀胱局一打就是四年,以及,之后“英法在巴黎和会的精彩表演”,让所有人都难以忘怀,德国被压制,美国被出卖,中国被抛弃,日本和意大利沦为二等伙伴,苏联更是直接被踢出和会,自己唱红白歌会去了。

所以,英法在三德子卷土重来后的绥靖政策,更是不敢轻易把筹码,压在这两个上次就出卖自己的国家上面,因此,每个国家的立场都摇摆不定,为了自己的国家信用,不会被英法当成擦屁股纸。

因此,就出现了苏联同时和英法德三国谈判,协商重建协约或者苏德互不侵犯的情况,更是在后面进行加入轴心的谈判。

还有美国在参战前依旧保持和德日、英法、苏联,三方面的外交关系,一方面站在远处注视战局,但未尝没有在最后时刻改旗易帜的想法。

因此,二战外交场上的纵横、阴谋、出卖和联盟,相比于已经买定离手的一战协约和同盟,显得多出了许多变数。

例如:在1940年底和1941年初,还在进行的苏德四国同盟会议,和苏德贸易谈判,直到时间进入1941年1月 苏德贸易谈判时,苏德还在对边界和贸易进一步的协商,并订立了一些小的协定。

但是此时,希特勒已经对苏联忍无可忍,苏德战争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了。

为什么元首会忍无可忍呢?其实早在1940年6月 法国战役的时候,苏联的行动就让希特勒大为光火,苏联趁希特勒专心攻略法兰西 无暇他顾的时候,苏联派兵占领了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这三个波罗的海小国,虽然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这三个小国被规划到苏联势力范围,但是希特勒和苏联明显对于:“势力范围”这组单词,存在不同的解释。

耿直的毛子直接将三小国吞并的行为,在希特勒眼中无疑是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背叛,毕竟势力范围不是领土,希特勒认为自己上了个大当。

虽然德国将军和里宾特洛普拼命解释,苏联占领三小国只是由于对德国的不信任,但希特勒依旧担心,自己留在东线的少量部队会被苏联打垮。

6月26日,毛子在元首的心头再插一刀,苏联在未通知德国的情况下,对罗马尼亚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归还比萨拉比亚,另外还要求割让北布科维纳,算是罗马尼亚在1918年抢劫俄国比萨拉比亚的小小赔偿,罗马尼亚刚刚屈服,苏军就蜂拥而入,这更是刺激了元首的玻璃心,因为在希特勒看来,这就是苏联在他脸上正反抽了两耳光。

由于在当时的德国,海外石油来源已经被切断,希特勒把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当做主要原油来源,但是苏联在占领比萨拉比亚后,直逼罗马尼亚油田,这让希特勒更加不安,并且开始怀疑苏联的意图。

因此,希特勒开始了一系列,在外交场上的精彩活动,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缔结军事同盟条约,条约第三条规定,德意日三国中的任何一方,如受到目前尚未参加欧战,或中日战争国家的攻击时,三国应用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互支援。

同时,希特勒利用了芬兰在苏芬战争失败后的愤懑之情,将芬兰拉入侵略苏联的行列,德国和芬兰两国总参某部达成了,共同准备和进行对苏联战争的协定。

而罗马尼亚方面德国也没闲着,希特勒积极扶持反苏的安东尼斯库上台,在罗马尼亚建立亲德统治,利用罗马尼亚失去比萨拉比亚等地,以及惨遭苏联压迫的反苏情绪,把罗马尼亚也一同拉入了自己的战车。

1940年10月,德军进驻罗马尼亚,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相继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极大的加强了德军南线方面的力量。

而在更外围的区域,西班牙、瑞典、倾向于亲德反苏,更不用说,当年和俄国缠缠绵绵打了几百年,十几次俄土战争的土耳其。

在法国战役结束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投降,英国撤回英伦三岛,丹麦挪威被德军占领,整个西线德国占据绝对优势,从而也彻底打消了,希特勒对于东征苏联的后顾之忧。

1941年6月德军占领希腊等巴尔干国家,彻底完成了对苏联的半月形包围网,至此,苏联由远东进出太平洋,从芬兰湾进入波罗的海,从黑海进入地中海的航道,都遭到封锁,仅有北方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摩尔曼斯克,可以勉强通过巴伦支海和英美保持联系。

现在让气氛苏维埃起来,看看苏联方面的外交准备,之前就到过,由于战争的突然性,和主要参战国都存在观望战局两手准备,苏联同时保持着和英美德日的联系,还派出苏联志愿军增员中国抗战,朱可夫、崔可夫等人,也作为顾问参与中日战争。虽然这是为了让中国拖住日本,免得日本北上。

更是在后来,由于《苏日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军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但是不得否认,苏联也作为这场战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说回苏联外交准备,里宾特洛甫在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时候,斯大林冷冷的拒绝用上“友好”这一类的字眼,因为希特勒和纳粹得以上台就是靠反苏反犹的政策,同样的,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也隔着深深的鸿沟。

比如:一直嚷嚷着诸如万恶的资本家,打碎一切旧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苏联,在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眼中,并不比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来的慈眉善目,都是一样的面目可憎,而同样的苏联也觉得这些万恶的资本家,看起来是那么的惹人讨厌,当年“红白歌会”就组织杰克军团干涉苏联内政,之后又通过“寇松线”限制苏联,还进行了对苏贸易禁运。

结果三德子崛起后,又反过手不停的撺掇,想让眼下最邪恶的国家三德子,和未来最邪恶的国家苏维埃大打出手,这些都是让苏联同志们觉得“资本主义的嘴脸是如何的丑恶”。

因此,在外交战场上,苏联出现了大偏差,他和英法保持沟通的同时,却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让英法美对苏联的立场产生怀疑。

在军事上,反侵略准备,由于大清洗和军事改革尚未完成的缘故,苏军实力正处于整个苏联历史上的最低谷,对于罗马尼亚的进军和波兰的分割,又都严重伤害了苏联的国际形象,前者迫使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加入轴心对苏联的围剿,而苏德在波兰的友好会师,更是让英法美在国际上难以支持苏联,也降低了苏军反侵略的正当性,波罗的海三小国的占领,和苏芬战争的胜利,也让北欧和波罗的海三国对苏联深恶痛绝,这一切都造成了苏联严重的外交战败。

最终,这一切都体现在了1941年的夏天,当德国发动苏德战争的时候,苏维埃抬头,举目四望,却发现他的身边只有敌视的目光。

 

《巴巴罗萨计划》最后的准备

1940年6月,斯大林占领波罗的海三小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让希特勒大为光火,同样也是在这个月,德军切断盟军防线,法国溃不成军。

西欧战争的胜利已经被德军紧紧握在手中了,希特勒再也按捺不住对苏联的不满与仇恨。

公然怼德军某高层表示:他毕生的使命就是消灭东欧布尔什维克,

这个德军高层,就是纳粹名将,继承了普鲁士军官团优秀品质的老元帅龙德施泰德,为此,1940年6月25日,在贡比涅停战协定签署后的第三天,德军最高统帅部表示,同意在东方,也就是苏联边境集结24个德军师。

1940年7月24日,德军最高统帅部责令陆海军参谋部具体制定进攻苏联的计划,希特勒志得意满,他兴高采烈的声称:我征服了整个欧洲。

丝毫不顾及身后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龙德施泰德的眼光,为此信心爆棚,一个法国矮子(路易十四)都能打遍欧罗巴,一个科西嘉怪物都能打下莫斯科,我一个慕尼黑来的德国下士,怎么就不能在红场阅兵?

 

1940年7月22日,希特勒在贝格霍夫的秘密会议上,做出对苏联进攻的决策,进攻行动预计将在部队集结后的4-6周实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认为:为了击溃苏军在东线的主力部队,至少需要集中100个德国师,至于具体的作战计划,勃劳希契将任务交给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

哈尔德又将任务交给苏德边境的第18集团军参谋长马可斯少将,进攻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和进攻基辅的“南方”集团军群,计划在对英战争尚未结束之前,用出其不意的方法,通过坦克部队的高速奔袭实施突破,围歼苏联红军的绝对主力,占领莫斯科,切断苏联欧洲部分迫使苏联投降。

整个计划处于严格保密的状态,总共计划文本只有9份,其中123号文件被分别呈报陆海空三军司令部,其余六份,全部被锁在最高统帅部参谋部的保险柜中。

其中5-9号文件归最高统帅部对苏联作战部使用,胜利的前提因素基于两点,一、苏联大清洗造成的国家制度不稳定,及造成苏军指挥官的缺乏,以及部队战斗力低下。整个作战计划预计用153个德军师,从两千公里的正面开始进攻苏联,要求在冬季到来前推进两千公里。

由此可见,希特勒因为法国的胜利已经狂妄到何种程度希特勒本意在1940年秋季发动对苏作战,也得到不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德军将军的支持,但遭到最高统帅部和德军高层的拒绝,元首为此大为光火,又一次摔笔砸桌子,号称自己征服了欧洲,还怕一个小小的苏联不成?勃劳希契元帅头大如斗,:我的元首诶,那可是俄国!马上入冬的俄国!你忘了上一个在冬天进攻俄国的人是什么下场了吗?

 

眼见高层阳奉阴违,或者干脆蹬腿躺在地上打滚,希特勒只好作罢,但与此同时德军为进攻计划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德军从法国抽调大批部队,为了隐蔽战略意图,德军沿着一条诡异的路线行军,从法国中部现行前往佳莱,再从加莱经过比利时和荷兰进入德国,从德国进入波兰和苏德边境,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德军从法国抽调前往东线的部队多达60多个师。

同时,为了满足这么多部队的运输和补给要求,德国改善了铁路网,修复老线,增设新线,假设通信线路加紧组建新的步兵师,摩托化师和装甲师,同时为了克服苏联烂地的阻碍,德国人还专门建立了大量工程部队,加强对苏作战的后背设施建设,包括进入苏联后修复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仓库、营房、机场和通信线路等,在另一条战线上,德国战忽局也在紧锣密鼓的谋划着。

如果说,英国战忽局的主营业务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战略欺骗,那么明显德国战忽局在国际外交的利用上更加得心应手。

 

这些资本主义的万恶鬼畜,就是希望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自相残杀,有很多人可能就要忍不住开腔了,斯大林相信是有理由的,管理第三帝国所有能飞的飞行棋的赫尔曼迈耶,在不列颠之战中让德国空军伤筋动骨,死胖子丘吉尔凭借空军和海军已经稳住了阵脚,甚至于英国已经开始对德国德占法国,以及德国占领的其他地区进行战略轰炸,为了防止心爱的德军装甲部队被英国空军炸平,德国装甲部队及部分精锐部队调往德控波兰,是多么顺理成章的事情,此时在外交场上,苏德正在进行苏联加入轴心国的谈判,此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更是才签订不到两年。

而情报战场上,在德国人耿直的告诉苏联人,德军正在想苏德边境集结后,苏联也同样收到了苏联情报部门的报告,证实了德军在苏德边境集结,做入侵前的准备,偏偏火上浇油的是,不久,英国战忽局站了出来,郑重警告苏联,德军的进攻迫在眉睫,这更是打翻了苏联的心理平衡,这些英国鬼畜会有这种好心?死胖子丘吉尔一直坚持反对的就是苏联立场。会好心的告诉苏联,德军将进行进攻?

按照丘吉尔的反苏立场,不是应该帮助德国隐藏消息?让苏德之间打的更加猛烈吗?

没过多久,英国、美国、苏联自身情报机构都向苏联报警,声称德国要进攻苏联了,德军正在将大量军需物资集中到德控波兰,飞机、武器、坦克、步枪等各种装备都在紧锣密鼓的运送当中,苏联接到这份情报的时候,正是希特勒签署“巴巴罗萨”计划的十天后,也就是1940年11月18日。

为此慈父同志满头黑线,声称怕是希特勒脑残了才会在11月底12月进攻苏联,怕是希特勒不知道凌冬将至这四个字怎么写?

 

之后,虽然有苏联在德国、波兰、匈牙利、瑞士、日本各个国家的情报机构送来德军将进攻苏联的情报,英美大使和西方记者更是多次登门拜访斯大林,希望苏军进入警备状态,但苏联情报机构在德国战忽局的诚恳以及英美尤其是英国人的“好名声”下,作出了严重的战略误判,

德国战忽局成功的“隐瞒”了,德军正准备进攻苏联的计划,更成功的是,德国战忽局在更早之前的行动,早在1936年,德国战忽局的情报头子海德里希,秘密的“搜集”、“整理”、“罗列”编造了苏联红军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反对苏联的“证据”,这些证据中,包括大量图哈切夫斯基和他的同事与德国高级将领之间的信件往来。

这些信件中包含了大量图哈切夫斯基里通外国的政变计划,还有出手苏联机密情报的情况,和图哈切夫斯基收到巨额情报费的收据,时候海德里希费尽辛苦,才让苏联情报人员知道一星半点此类情报,勾引苏联情报人员收集这些情报,在一点点把这些情报泄露给苏联情报人员,苏联情报人员得到这些“重要情报”后不敢大意,以最快的速度上报上峰,最后苏联统帅部以300万卢布的巨款买下了这些情报。

根据这份情报,图哈切夫斯基为首的8名能征善战的军官,在12小时内被逮捕、审讯、宣布死刑、执行处决、一套带走,更是掀起了苏联军方更深一轮的大清洗。

现在,让气氛苏维埃起来吧,看看这两年,伟大的领袖斯大林同志在干什么?由于五年计划的顺利推行,苏联快速完成了工业化,到1940年,苏联工业产值已经位居世界第二,苏联红军总兵力超过五百万,是当世屈指可数的强大军事力量,苏军拥有强大的武装,t34坦克堪称杰出作品,还拥有世界上最快的bt-8坦克,同时坦克数量上也堪称强势,坦克总数超过两万三千辆,其中部署在西部的坦克高达上万辆,堪称钢铁洪流,而德国国防军的坦克总数也没超过一万辆,而且差之甚远。

而苏联空军同样如此,拥有数千家飞机的苏联空军,数量上远高于德军,但是质量上,虽然新飞机已经初见曙光,大名鼎鼎的米格设计局和苏霍伊设计局,都正在从襁褓中走出,但是当下的苏联空军,相较于德国空军,无论是飞机质量还是飞行员素质上都相差甚远,同样的问题存在于陆海两军,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大清洗对苏联指挥层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我们无法支出苏联红军中被清洗的具体数字,包括被清洗的人员中有多少是前白军军官,文献资料上这一部分相互矛盾。

这里采用伏罗希洛夫1938年11月29日的国防人民委员会,军事委员会议上的宣布结果,在1937年-1938年,苏军清洗了四万多人,陆军中有近三万七千人被清洗,海军被清洗的干部超过整个指挥员总数的11%,苏联红军所有的军区司令,九成副司令,诸兵种司令,和勤务部主任、八成师级指挥员,还有91%的团长副团长。

这就让一些指挥员被迫连升数级,一些营长升为师长甚至军长,一些排长一跃成为团长,这种情况,只要******都知道,指挥好几百人的营长需要的能力,和指挥上万人的师或者军所需要的水平差的有多远,这和让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副部长去当大学校长,没什么区别,但是在宣传口上,苏联宣传机构不停的宣传诸如苏军强大,百万苏军不可战胜之类的,诸如苏军飞机白菜化到什么程度?连喷农药都能开飞机,“苏联最新坦克曝光”、美日震惊、英法惶恐、希特勒惊呼不可战胜,“震惊,苏联红军究竟有多强?这几点打脸反动派”,法国报纸正在印刷伟大的苏联红军即将进入革命摇篮巴黎,“苏联统一欧洲”指日可待,“日本横扫中国很强大?那是因为没有碰上苏联红军”!“美国记者声称苏联不可能抵挡德军,转眼就被打脸”,这样的浮夸文风在苏联甚嚣尘上,真理报上整天欢呼雀跃,相比于同时期的英国记者,苏联记者靠一张图讲故事的水平,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可惜的是,大林书记明显自己也对苏军的强大深信不疑,加上才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面虽然因为苏联的种种矛盾没达成苏德日意四国同盟,但也签署了一揽子资源交换协议,苏联也不认为希特勒会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不到两年的时候发动苏德战争。

更加坚信苏联强大的军力足以让德国人望而却步,最重要的,德国和英国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只要******都不会在这种情况下,主动挑起第二场和大国之间的战争,相反,苏联对英法美的情报充满了怀疑,并不信任把消灭苏联挂在嘴边的邱中堂,不信任在波兰遭到攻击时,虚伪假战的法国,而在他心中,同样保持着对德日通道的美国,就更不值得苏联信任了。

因此,纵使美国副国务卿威廉在1941年3月1日,向苏联驻美大使通报了巴巴罗萨计划,1941年4月7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干脆写信通告斯大林,英国搜集到的一切关于德国将要进攻苏联的情报,但正如朱可夫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斯大林“是以怀疑的态度看待这件事的”。

英国在1941年4月16日,1941年6月的5、10、13日,四次找见苏联驻英国全权代表马依斯基,但情报都被当做搅屎棍的挑拨离间,苏联自己的情报机构同样连连报交警,柏林大使馆在2月就报告,有德国印刷工人,带着一本《俄德会话手册》的小册子前来报告,这本册子中用翻译写出诸多语言的共同话语:“你是共产党员吗”?“举起手来”,“我要开抢了”,“投降吧”,等等,

东京大使馆同样报告,德国正在通过外交途径秘密告诉日本,德国将突击某个大国希望日本配合,情报甚至详细到进攻日期是6月22日,在瑞士的苏联情报员同样报告,德军要进攻苏联,但这些情报都没引起苏联方面的注意,甚至让斯大林大为反感,认为情报机构中同样混入了“人民的敌人”,这些人大多数都不值得信任,让他产生过这种感觉的原因是:这些侦查员都是外国人,甚至很多人都不是共产党员,有些提供情报的干脆还是纳粹党员。

比如戈利科夫和贝利亚在苏联驻德国大使杰卡诺佐夫,发来德军入侵警报之后,贝利亚竟然给斯大林同样递交情报,声称杰卡诺佐夫背叛了人民,接受了英法的糖衣炮弹,腐化堕落,挑拨苏德关系,要求契卡给杰卡诺佐夫这个叛徒,送一套卢比扬卡包吃住的欢乐套餐。

因此,基于希特勒不可能在西线结束前宣战,英国的情报是在挑拨离间,和塑料情报员虽然浓眉大眼却也背叛了革命三点,斯大林拒绝了朱可夫和铁木辛哥提出的,让边境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的要求,一切终究尘埃落定,当然斯大林的犹豫和力图推迟战争,是有理由的,苏联红军正处于实力的最低谷,大量的指挥人员还没成熟,军事委员会在1940年开始的军队整编工作还没有完成,至少要到1942年,新式坦克、飞机、火炮、汽车、拖拉机,通讯器材和军事技术装备都不够武装大量新组建的部队,指挥员的缺员同样严重,苏联红军没有做好战斗准备但斯大林没有想到,希特勒真的在西线未定的情况下,主动挑起东线的战争。

而同样,希特勒也没想到,苏联红军和斯大林不是昔日的灰色牲口和沙皇,他也不是雄才大略,威名鼎鼎的拿破仑,战争的鼓点由他敲响,而战争的烽火,却必须由另一个人来熄灭了。


“巴巴罗萨计划”之前的历史小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