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黛玉之灵 (一)闺门旦研究者

2023-11-01 15:19 作者:闺门旦研究者  | 我要投稿

一   黛玉之灵的“灵”,有灵气、灵感、聪明、机敏、聪慧、有悟性几方面的意思,如宝玉说的“灵窍”。作者在第3回介绍黛玉时说她:“心较比干多一窍。”这几个字不可忽视。比干,商纣王的贤臣,相传他有 “七窍玲珑心”。古人认为心窍越多,人越聪明。因此,比干被认为是古代最聪明的人之一。黛玉比这个身有 “七窍玲珑心”的古代贤臣的心还多一窍,她的聪明程度可想而知。小说和87版电视剧都描写到,黛玉六、七岁时进贾府,玩一种“九连环”的儿童智力游戏,宝玉解了半天也解不开,但她琢磨了一会儿,三下两下就解开了,表现她从小身上就充满一种异于常人的灵气。 能写出好诗词来,就充分反映一个人的灵气。 作诗填词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娱乐方式。做一首诗,填一阙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想达到一定水平,甚至被众人评为上乘之作,那就是非常之难的事情了。古典诗词要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而富于哲理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有限的字数内写出所抒发感情的人或事,需要高度凝练;除了韵脚、平仄还要考虑对仗、用典,这些还是一般要求。衡量一首古典诗词水平的高低的标准,除了语言美和形式美两大要点外,最重要的是意境美,立意新。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了“境界说”,认为诗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有高格,自有名句。诗词中有没有值得称颂的境界,这就关系到诗人身上是否有灵气,创作时是否有灵感。 黛玉、宝钗、湘云、宝玉、探春这些诗词高手在各种诗会上竞争作品高低,拼的已不是作品中对仗是否工整,用典是否贴切,主要比的是作品的意境是否深远,立意是否奇特。这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想象力,而艺术想象力的高低又取决于是否有灵感和灵气。运用在诗词中的这种想象力不仅奇特而且适度合理,就是优秀的作品。黛玉的诗词之所以被众人称赞,有几首还在诗会比赛中夺魁,就在于这些诗词不仅词语隽永清丽,而且立意不凡。 黛玉是大观园中真正的诗人。人们说愤怒出诗人,其实某种极端情绪也会造就诗人。她的情绪以悲伤为基调,这是最突出的。也正是在这种情绪中,她迸发出灵感,作出极富自身特点的诗词来。黛玉所做的诗词既多又好,而且随感随写,有些甚至信手拈来,在这一点上,大观园中没有任何人可以与之比肩。 黛玉在历次诗会上的诗作反映她的真正水平,是“黛玉之灵”的体现。 先看《咏白海棠》: 黛玉写这首诗的气势都很不一般。别人写诗都是边思考边下笔,她则是在心中酝酿充分后,挥笔一气呵成。当时有些人已经写好,李纨便催问她,她道: “你们都有了?” 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 ”。大家看到: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看到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只说 “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道:“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白海棠冰肌无瑕,定是偷来了梨花之蕊的三分白; 它高洁淡雅,是借得了白雪梅花中的一缕魂。“偷来 ”对“借得 ”,“三分白 ”对“一缕魂 ”,显得工整又灵动。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 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1]又看下面道:“月窟仙人缝缟袂,秋归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依西风夜已昏。” 像天上嫦娥穿着自制的素衣,经雨带露后又像闺中女子擦拭脸上挂着秋思的泪痕,显然这里表现出白海棠的幽怨,悲哀的神态,是黛玉自己心事重重,无人可诉处境的真实写照。这首诗用的是象征手法,不仅意境美,而且想象奇特,令人惊叹。作诗能否做到“语出惊人”,是衡量诗词高低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黛玉作品每每出现令人惊奇的语句,反映她具有驾驭语言的天赋和灵感。 虽然黛玉这一首《咏白海棠》被评为第二,实际上它与宝钗的那首各有千秋,在诗词艺术上还略胜一筹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是世人对抗现实俗世的一个重要象征。黛玉在菊花诗会所作的三首诗,不仅道出了自己孤高傲世的品性,而且还尽展才华,将诗的意境提到令人惊叹的地步。在这场赛诗会上,她大显身手,将毕生才气展现得淋漓尽致!三首咏菊花诗夺魁,她一人独揽前三名。 先看《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一种着魔般的强烈诗兴从早到晚纠缠着我,只好绕竹篱,倚山石,对着菊花独自沉思吟诵。笔尖饱含隽逸的才思和辞藻,迎霜把秋菊描写,口中含着秋菊的清香,仰对明月把秋菊吟咏。菊花的秋怨写满稿纸,可满纸秋怨只能自怜。感秋而生的忧愁即使片言直语要倾诉,可懂的人能有几个?菊花自经陶渊明的品评后,千年来高尚的品格一直被人称颂。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是这首诗当中最精彩的两句。口中咀嚼、回味着菊花的清香,对着月亮吟诵菊花诗,这的确是一种很美的意境。人美、花美、景美、情美、诗美,合诸美于两句诗中,构思新颖,造句巧妙,确实是精彩的咏菊诗句。诗中遣词也很巧妙:传统概念中,秋叫“素秋”,素怨即秋怨。“素怨”对“秋心”,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词意相扣;而“秋心”两个字合起来则组成“愁”字。此诗的妙意在于,它在最后将陶渊明爱菊、品菊的典故信手拈来,表达出自己和先贤陶公一样,具有清高孤傲,不为世俗所沾染的品质。 二 再看《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我想询问秋菊的情怀,可是无人能答,于是倒背双手,口中喃喃自语向菊花叩问。你生性孤高,傲世俗尘,谁能跟你一起隐居;一样开花 ,你为什么开得这么迟?园圃露冷,庭院霜寒,这里何等寂寞;鸿雁南归,蟋蟀悲鸣,还有谁可以寄托相思之愁?休要说人间没有谈话者,如果你会说话,解人意,我们不妨谈几句也好。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这两句是诗中最精彩之处。 “偕谁隐 ”,当然是同高人逸士一起隐居, “为底迟”,暗指菊花不趋时,不从众。湘云看到这句时,言道:“偕谁隐,为底迟,真个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 。”[2]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这两句的意境尤为奇特。鸿雁、蟋蟀、菊花这三者是秋天的象征物。到深秋时,鸿雁飞往温暖的地带,蟋蟀也受不了霜寒,叫声愈发微弱。两个陪伴者都将相继离去,就剩下菊花留在这寒冷的寂寞之地了,你还有谁可以寄托相思之愁?真是问到了菊花的痛处! 最后诗人竟然安慰起寂寞的菊花来了,言道,不要说人间没有谈话者,如果你会说话,解人意,我们不妨谈几句也好。不仅立意巧妙新奇,还表现出一种达观精神,而这种达观精神却是她身上不常出现的。 最后看《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秋菊在篱畔酣睡一场,梦境也清雅不俗。梦到升上天,迷离恍惚,好像伴着云,又似乎随着月。登临仙界不是羡慕当年庄子在梦中化蝶,而是为和旧友陶渊明重逢再续前缘。菊花依恋地随着归雁声入梦,可恼人的蟋蟀鸣叫声屡屡使之惊梦。梦醒之后的菊花满腔幽怨向谁诉说呢,眼前只有满目秋色,衰草寒烟。 黛玉选择《菊梦》相当大胆,因为写一种花—— 秋菊入梦可说是意境新奇。要把它写好,真是困难重重。然而黛玉却举重若轻,把个秋菊梦境写得清雅不俗:它不是梦到庭院中那些熟悉的事物,而是梦到自己飞上天,和云伴月,去寻找与自己有千年情缘的陶渊明,这是多么奇特的联想啊!秋菊深秋时的两个朋友,一个鸿雁,菊花依恋地随着它的叫声入梦,似乎雁声越远,入梦越深;另一个蟋蟀却不停地打断它的好梦,让它恼怒。这种意境又是多么有趣! 黛玉这三首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她咏叹的不是一般的菊花,而是孤标傲世、文学意象上的菊花,是千古隐士陶渊明东篱下的菊花,跟她自己在气韵、格调上能够相通的那一丛菊花。 最后李纨公布菊花诗会的比赛结果,说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这得到众人的赞同。[3] 李纨肯定黛玉这三首诗“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以此确定了这三首诗的排名次序。然而,意境也有深浅、高低之别。从这三首诗的意境上说,本人倒认为排列顺序应该是:《问菊》第一,《菊梦》第二,《咏菊》第三。 再看她填的《唐多令》柳絮词 :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百花洲上的柳絮像粉一般地随风飘落,燕子楼中杨花的芬香依然残留。一团团洁白的柳絮相互追赶着,结对成球,漂泊不定就像人那样命苦,难分难合也无用,再不要说过去的风流。草木好像也知忧愁,这样年轻怎么就白了头?可叹这一生,谁舍弃了你,谁又把你收留?跟着东风走,春光也不管,任凭你到处漂泊,怎忍心让你长久地在外滞留。 上半阙首句“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起句就不凡,对仗精细,含带双典,平仄合理、和谐:“粉”对“香” ,“堕”对“残”,“百花洲”对“燕子楼”,难怪读起来感到如此富有韵律,朗朗上口!百花洲,乃当年吴王夫差带着西施常在这里泛舟游乐之地。燕子楼之典故为,徐州刺史张愔宠爱名伎关盼盼,张愔死后,关盼盼感念其旧情,独居燕子楼十余年,最终抑郁而亡。这两句不仅引用两个典故,而且暗示春天将尽,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西施、关盼盼这类美貌女子的死亡。 下半阙语带双关更为明显。柳絮没有知觉,也知人间的愁苦;正当青春就白发满头,是谁抛弃了它?又有谁能收留它呢?春天对柳絮不闻不问,任凭它被东风带走,在外飘荡,久久不归。从它的颜色,写它知道人间的苦难,白了少年头;又从飘飞不定的特点,写它被春天舍弃,在风中飘荡,找不到归宿。无所依,没人管,正是黛玉自身的写照。黛玉巧妙地通过对柳絮的吟咏,抒发对自身未来命运的预感。全词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写了内心的孤独与悲伤,凄楚哀婉,感人至深。写柳絮的漂泊,竟用了“嫁与东风,春却不管”的奇妙想象,表现出黛玉式的灵气,令人拍案称奇。

黛玉之灵 (一)闺门旦研究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